加息和通货膨胀哪个会引发危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怎么算

  

  中新网10月19日电(崔凯)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警告称,全球通胀上行风险加剧,通胀前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IMF预测,大部分价格压力有望在2022年消退,但全球通胀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取决于疫情的未来趋势、供应中断的持续时间以及通胀预期的变化。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风险有上升的趋势。如果疫情造成的供需失衡比预期的时间长,物价压力就会持续更长时间,通胀预期就会不断上升。   

  

  上一次全球滞胀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石油危机爆发。经济增长停滞,通胀高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金融秩序动荡,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目前,供应问题再次进入能源领域,这可能会使通胀持续的时间超过预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下,全球供应链始终处于紧张状态。面对供应链中断、原材料短缺、物价飞涨、人力短缺、生产中断、交货延迟,企业并没有缓解的迹象。   

  

     

  

  供应链体系受损推高全球通胀风险   

  

  全球面临的通胀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受损的供应链体系。全球疫情初期,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工厂减产停产,失业率飙升。与此同时,社会需求直线下降。一般情况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短期的供需紧张局面会逐渐恢复正常。然而,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和疫情持续时间的延长,短期供应问题开始引发超出市场预期的通胀螺旋,并传导至整个供应链体系。与此同时,全球能源供应问题导致天然气、煤炭价格飙升,能源供应短缺导致多国限产、工厂关闭,全球供应短缺逐渐进入恶性循环。   

  

  根据研究,全球价值链的整合和重新配置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全球供应链重新修复的过程中,不可能简单地回到以前的精益模式,需要更多的缓冲来应对突发事件,这也意味着修复时间比以前更长。过度依赖、过度集中和供应链不透明会使供应短缺趋势持续一段时间,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地区地缘政治因素也会使问题更加突出。全球高管预计,供应链危机短期内不会结束,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下半年。   

  

  发达经济体疫情爆发后,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更高的劳动力工资也意味着经济在回归正常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此外,疫苗的全球分布严重不均衡,发达经济体供应充足,新兴经济体严重短缺。随着疫苗的大规模推广,发达经济体的商品消费需求迅速扩大。相反,新兴经济体由于疫苗不足而遭受反复的疫情,商品生产继续受到限制。疫情导致的商品供需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经济修复过程中的通胀压力;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强劲复苏,与供应的受损相比,总需求的水平大幅提高。自疫情以来,电子商务的广泛普及重塑了许多国家人民的消费习惯。这种更简单、更多样化和全球化的消费模式可能会继续推高消费需求。随着供应问题的持续,这意味着全球将面临长期的供应短缺。   

  

  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情况   

  

  美国9月CPI较8月小幅上涨,9月CPI同比5.4%,略高于前值5.3%,但符合预期;数据还显示,继8月环比下降0.4%后,9月美国工厂产量环比下降0.7%,为今年2月以来最大降幅,且比经济学家预期的更糟糕。《华尔街日报》对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从现在到2022年,令人不安的高通胀将继续长期笼罩美国经济,因为受抑制的供应链维持着价格的上行压力,对产出的抑制作用继续加剧。美联储一再强调,通胀是暂时的,供应瓶颈是通胀的主要原因。然而,经济学家预测,由于供应链堵塞,高通胀将持续到2022年,直到明年6月才会缓解。经济学家预测,今年10月至12月,美国通胀率可能继续超过5%。   

  

  英国供应链危机持续发酵。一项基于市场的英国未来10年通胀预期指标超过4%,支持收紧货币政策的押注。所谓的10年期盈亏平衡利率上升10个基点,至4.08%,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此举受到能源成本飙升的刺激,英国天然气价格飙升至创纪录水平,可能推高消费者价格。有人指出,英国10万多名卡车司机的短缺是造成这次供应链危机的最大原因之一。受司机短缺的影响,各大零售商和港口的运输受到严重阻碍。18日公布的一项针对英国顶级公司首席财务官的调查显示,供应链问题将持续至少一年。英国央行最新利率决议显示,英国央行将12个月CPI通胀预期从7月份的2.0%上调至8月份的3.2%。英国央行行长贝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英国通胀率高于央行2.0%的目标令人担忧,必须加以管理,防止其成为永久趋势。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欧元区通胀率飙升至3.4%,为13年来最高。这已经大大超过了欧洲央行设定的“对称通胀目标”2%。事实上,自6月以来,欧元区的通胀率每个月都在上升,7月和8月分别达到2.2%和3%,也明显超过了2%的目标。具体国家,德国和西班牙9月通胀率特别高,分别为4.1%和4%;法国和意大利略低,分别为2.7%和3%。从数据上看,能源问题是欧洲此轮物价暴涨的主要原因。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具体数据,9月份,欧元区能源价格同比上涨17.4%。根据欧洲央行的预测,欧元区市场的通胀率将在今年晚些时候。   

些时候触顶,然后在2022年放缓,预计中期内物价涨幅将低于目标水平。

  

加拿大8月的通胀率比去年同期上升4.1%,达到18年来最高水平。并远远高于加拿大央行定下的控制目标2%。根据加拿大统计局报告,加拿大8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录得4.1%按年升幅,主要是汽油价格与楼价的推动。汽油价格于8月份录得32.5%按年增长,原因是产量低于疫情前的水平、8月底发生美国路易斯安纳州飓风艾达(Ida)造成的供油中断以及对 Delta 变种病毒传播的担忧,导致需求放缓。如果不计汽油的价格,那么加国8月份CPI的升幅仅为3.2%;8月份楼价也录得14.3%按年增长;这样的升幅,是1987年9月以来最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反映了楼价已连续第4个月录得双位数字增长。与民生相关的肉类价格在8月份也显着上升6.9%,这是2020年6月以来最大升幅。

  

俄罗斯经济部将2021年通胀预期上调至7.4%,2022年的通胀预期维持在4%。不断上涨的消费者价格一直是俄罗斯经济的一个常见问题,近年来通胀一直是俄罗斯央行的一个关键关注点,特别是在石油价格一度崩盘之后,当时俄罗斯卢布兑美元汇率暴跌,增加了通胀压力。俄罗斯央行上个月指出,尽管俄经济正在“回到平衡增长的道路上,但持续性因素对通胀的贡献仍相当可观。在这种环境下,通胀风险的天平向上行倾斜。

  

新西兰公布的最新关键通胀数据显示,第三季度CPI年率录得4.9%,为10年来最高水平,远高于新西兰联储设定的1.0%-3.0%的目标区间。凯投宏观表示,第三季度可能见证新西兰通胀的峰值。但在2022年年中之前,通胀仍将维持在3.0%以上的前景支持了新西兰联储将进一步加息的预测;澳储行最新利率决议显示,从根本上讲,通货膨胀率约为 1.75%,而以工资价格指数衡量的工资仅增长 1.7%。虽然全球供应链的中断正在影响一些商品的价格,但这对整体通胀率的影响仍然有限。不过,美国银行利率策略师表示,一些宏观和市场因素导致市场定价与澳洲联储的政策前瞻指引不一致。澳大利亚的利率正在追随全球同类经济体走高,尤其是美国。鉴于通胀风险被低估,预计盈亏平衡通胀率也将走高。

  

日本9月份批发通胀同比增长6.3%,创13年来以来最大增幅。日本8月份的CPI取得13个月来首次上涨,结束了该国自2011年起至今的史上最长通货紧缩期。日本各地的消费者和企业都面临着商品价格的激增,而这些商品在日本过去几十年的货紧缩中价格几乎没有上涨过。今年世界范围能源商品价格暴增,日元兑美元汇率下跌超9%,全球通货膨胀指标不断攀升,日本的CPI上升压力也在增大。瑞银的分析师表示,由于日本国内需求疲软,供应链危机不会对于日本的消费市场有太大冲击,日本不太可能发生像美国或者欧盟那样幅度的通胀。而且,从目前的PMI数据上看,供应链危机对于日本的制造商的影响似乎并不严重。

  

通胀下的全球央行货币政策

  

截至当前,已有俄罗斯、巴西、智利、韩国、挪威、波兰等多个国家的央行宣布进行不同程度的加息。受到全球通胀影响,新兴市场率先开启了紧缩之路: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相继加息。发达国家也紧随其后,挪威打响加息第一枪,10月6日,新西兰央行将基准利率从0.25%上调至0.5%,开始实行缩紧的货币政策。随后,波兰央行将利率提高了40个基点,将主要利率从0.1%上调至0.5%,而原本市场对其的预期为按兵不动。这是自 2012 年以来的首次加息以应对非暂时性通货膨胀,而此举将进而促使邻近的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开始采取同样的收紧货币政策。

  

(1)美联储或于11月宣布Taper计划

  

北京时间10月14日凌晨,美联储公布了9月FOMC会议纪要。在短短13页会议纪要和美联储职员经济预期中,通胀一词出现多达79次。会议纪要显示,如果美联储在11月宣布Taper计划,正式启动将会安排于11月中旬或12月中旬。在美联储纪要中,官员们还讨论了一种示例性的减码路径:这一路径揭露了每月减少资产购买的具体速度――美联储将每月把其800亿美元的国债购买规模减少100亿美元,并把其每月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购买规模减少50亿美元。按照该计划,美联储可以从11月中旬开始削减,耗时8个月到明年6月完全结束本轮QE;抑或从12月中旬开始削减,到明年7月完全结束本轮QE。这与此前多位官员公开表态一致,美联储则将其称为“直接、适当、可能遵循”的模板。

  

另外,利率掉期数据显示,市场预测美联储将在明年6月加息12个基点,而9月份加息的概率则接近100%;第二次加息时间或将不晚于2023年2月。利率交易员已将美联储在明年6月加息的概率提升至50%。

  

(2)英国央行最早在11 月加息

  

17 日(周日),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 Andrew Bailey 发出新信号,称随着通胀风险上升,英国央行正准备加息。由于市场几乎完全消化了12月加息15个基点的预期,预计最快下个月加息15个基点的可能性提高到 50% 以上,英国央行最早可能在11 月加息以遏制通胀敞开大门。根据英国央行8月份发布的指导意见,如果经济环境允许,一旦借贷成本达到0.5%,央行可以停止对其量化宽松政策下持有的债券进行再投资。如果暂停再投资措施立即生效,明年英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将有价值约370亿英镑(510亿美元)的债券被剥离。根据前央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的经验法则,这相当于加息31个基点,也将使总体紧缩幅度至少相当于一年多时间内加息约121个基点。

  

安德鲁贝利表示,他仍然相信近期通胀飙升将是暂时的。当前,能源价格对通胀的影响最大的,但能源价格飙升将推高通胀并使其攀升持续时间更长,从而增加通胀预期上升的风险。投资者猜测,英国央行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或 2022 年初成为全球最大的央行中第一个加息的央行。

  

(3)欧洲央行将削减紧急购债规模

  

欧洲央行在9月份宣布,将在未来一个季度削减紧急购债规模(PEPP),释放了初步收紧的信号。但行长拉加德表示,适度放缓购债并非开始逐步缩减资产购买计划,而是根据基本面改善情况重新调整刺激力度。PEPP按计划将于明年3月结束,需要在今年12月之前就进行下一步决策

  

欧洲央行正在探索提高其购买欧盟发行债券的上限,此举将增强其在资产购买计划中的灵活性,并提升今年启动的具有开创性的欧元区联合债券计划的地位。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的4名成员表示,他们将支持提高公共部门债券购买比例,目标是欧盟(EU)等国际机构发行的债券。他们预计将在11月开始的两次特别理事会会议上讨论这一想法,以决定从明年起向金融市场提供多少支持。该计划需要得到欧洲央行理事会25个成员国的多数支持。

  

(4)加拿大央行将削减购债规模

  

加拿大央行尽管在9月份按兵不动,不过对于经济前景依然乐观,而且仍在积极地计划加息,市场预计下一步举措将是把每周购债规模从目前的20亿加元进一步缩减至10亿加元,可能在10月份就进行,然后在明年启动加息,所以是主要央行中,收紧步伐处于中上的一批。行长麦克勒姆表示,加拿大经济正接近不再需要通过量化宽松继续增加刺激的临界点。一旦停止购买20亿加元债券后,届时仍会买入新债填补到期债券,但不再调动新资金买债,一直持续至加息之前。

  

(5)俄罗斯央行10月或再次加息50个基点

  

自3月份以来,俄罗斯央行已加息250个基点,但预计在10月22日的利率决议上该行将再次加息50个基点,并发出继续进一步收紧政策的鹰派信号。俄罗斯9月份通胀进一步高于目标,而每周数据显示10月份通胀再次上升。大部分的通胀加速反映了暂时性的因素,但通胀预期有所走高。在看到物价压力消退的证据之前,俄罗斯央行可能会继续保持这一加息周期。早在9月份的第5次加息幅度不及预期之后,市场就纷纷认为,俄罗斯央行会在10月份再次加息。此外,俄罗斯央行负责货币政策的官员早些时候也曾表示,该国此次加息周期还远未结束,但最终关键利率水平不会超过10%。

  

(6)新西兰联储七年来首次加息

  

新西兰联储10月6日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5%,以遏制通胀,防止经济过热。这是新西兰联储七年来首次加息。新西兰联储表示,各项指标显示新西兰经济复苏和就业总体表现强劲。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提高,新西兰公共卫生环境不断改善,未来疫情对新西兰经济活动的影响将有所减弱。考虑到这些因素,央行决定加息。市场分析称,鉴于新西兰经济的强劲势头,新西兰储备银行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多次加息。

  

(7)澳储行缩减每周债券购买量

  

澳储行在上一次会议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意外表示将把每周的债券购买量缩减10亿澳元至40亿澳元,但承诺该步伐会至少持续六个月的时间,该举被称为鸽派的削减。更重要的是在加息方面,澳储行并没有激进的预期,而是一直还在重申2024年之前不太可能实际加息,所以市场也认为澳储行在利率正常化步伐上将落后于其他主要央行。目前市场定价澳洲到2023年底,利率可能才达到0.1%,尽管比当前的澳储行预期更快,但已经大幅落后于其他央行。

  

(8)日本央行仍将长期维持货币政策不变

  

日本央行仍将长期维持货币政策不变。在经济缺乏起色而且通胀疲惫的现状下,日央行在9月份的政策会议上,对出口和产出的看法更加黯淡,甚至市场预期不排除还会有更多宽松去支持经济的必要性。即便在其他经济体通胀飙升的背景下,日本核心CPI直至8月份才录得13个月以来的首次止跌,实现了持平,所以和疫情前一样通胀未能达标还是日央行的老大难问题,而且经济还远未能复苏,所以收紧政策也就还遥遥无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