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监狱死刑犯,中国教育思想家

  

  御用教师一般指教育王子并协助他登上王位的名臣。他们从小就是王子的主人,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帝师也有皇帝肱骨之臣的意思,尤其是那些皇帝信任的谋士。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无疑是一个极其高危的职业。   

  

  大明皇帝是怎么产生的?   

  

  明代宗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治群体。这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杀了宰相胡后,担心失势,永久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管理国家事务,领导他的大臣。由于宰相不在,皇帝变得异常忙碌。于是朱元璋找了几个顾问帮他处理文远馆的事务,这就是内阁的由来。原来的内阁其实就是一个秘书处,最高等级只有五品。但所有候选人必须是士林认可的学者。后来,凡是以侍郎身份入阁的,都要先取得大学士的头衔。   

  

     

  

  明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每次考试成功,都会选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去翰林院深造。被选中的人被称为庶吉士,深造的期限一般为两年。优秀的会留在翰林院当讲师,作词人,历史学家。这个讲师就是教皇帝的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讲师都有皇帝的地位。所谓御用老师,通常首先是太子的老师。任何被封为王子的人都将自动获得楚君的身份。明朝非常重视储君的教育。管理太子事务的机构叫詹师傅,与之平行的还有一个左春芳,是专门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门。翰林院管辖的三个文官,即讲师、作词人、史家,都有资格被选为太子司。凡是当选太子老师的,都将被当作“储相”。   

  

  每当皇帝驾崩,太子称王,一般都是用自己的老师进内阁当侍郎,甚至是侍郎。明朝的内阁虽然最初是作为秘书机构创设的,但自永乐后期,尤其是唐玄宗以后,基本上已经成为国家的行政中心。其权力和地位在六部之上,内阁记录实际上成为了没有宰相头衔的宰相。所以除了洪武、永乐两朝之外,明代御师的经历大多是清晰的,依次是:庶吉士——翰林院文官3354太子司3354御司——内阁大学士。通过以上的推演,我们不难发现,明朝的御用教师并不能简单地当作老师来对待。实际上,他们是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国家活动家。他们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和处事方式不仅影响了皇帝,也影响了明朝的治国方略。   

  

  一个皇帝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明代储君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经学和史学。佛经是孔孟所传,原籍朱成;历史揭示了帝王的治国之道和兴衰原因。虽然说者寻章摘句,常见智慧,但多为古语;历史讲演者更多的角色,比经典更能让人体会到治国的得失。所以明朝的帝王之师,在学问上不一定要有独创性,但一定要博大精深,风度翩翩。臧人物可以一针见血,但不能标新立异,更不能“把搞得一团糟”。所以,做一个号称思想家的皇帝是不合适的。   

  

  虽然少数皇帝确实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不是以思想取胜,而是善于治理。在明朝做钦差的首要条件是经书要读好,讲解好。这时候,宋濂告诉朱元璋   

  

  第三是讲课能力。老师总想引导学生做好人,教他们避免一些错误。让皇帝走正道,这是皇帝最起码的责任。但如果你在课堂上板着脸骂学生,那就不是那样,也不是那样,学生肯定会不高兴。比如杨廷和的学生,就是明朝最大的玩家,武宗皇帝。在杨廷和的课上,以古圣先贤为例,要求武宗收藏,用心把玩。武宗觉得没用。有一次,我听完课,跟身边的太监抱怨,说:“你讲课,你就讲课。你总是拿着枪和棍子干什么?”杨廷和劝武宗少做那些事。武宗听到这些话就烦了,不想听杨廷和的讲座。作为一个大师,如何让这个特殊的学生喜欢听你讲课,就是讲课的能力,这里面有很多知识。   

  

  当老师很难。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现在的知识分子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古语有云:“学好文,学好武,卖给皇帝。”中国还有一句俗语:“陪君如伴虎。”皇帝既是你的学生,也是你的主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皇帝会生气,老虎会吃人。所以老师每天都如履薄冰,努力把治国安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努力揣摩皇帝作为大臣的意义,而不是被打死。所以皇帝当老师很难。   

  

  现在来说说刘伯温的例子。朱元璋夺权之前,从来没有叫过刘伯温的名字。每次见面都叫他“老教师”,可见他对他的尊重。但朱元璋夺取天下后,觉得刘伯温太聪明,就逐渐加强了对他的防范。最后刘伯温死的不是老教师,而是疑似老教师。   

  

  我曾经说过,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政制”和“道制”之分。皇权代表政治制度,士人代表道统。明代帝王将相既是政治制度的维护者和调节者,也是道教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单靠帝国大师的努力,是不可能把两者统一起来的。皇帝和老师的关系不仅仅是君臣关系,更是师生关系。在专制王朝,知识只能永远屈从于权力。   

。明朝的帝师们,虽然没有以知识取祸,但在成为内阁辅臣之后,往往与其当皇帝的学生政见不合而导致悲剧,轻者见弃,重者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明朝的帝师中,真正学问高深者只在少数,但越是平庸者越是能够善终。正因如此,帝师在明代,既是一个显赫的职业,亦是一个高危的人群。

  

15位明代帝师的命运

  

  

刘伯温:明朝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之一,元末群雄逐鹿,他每献一计便成一事,深得朱元璋信任。然而天下初定,朱元璋欣赏他的才能,却又不喜欢他的精明。他的清廉与精明更成了当时官场的“毒药”。

  

宋濂:一个典型的“书呆子”,却有着济世经邦的大学问。以朱元璋刚愎自用的性格,能够在治国理念上听从宋濂的建议,实属不易。然而,这位被朱元璋恭恭敬敬地称过先生的人,最终也成了死囚。

  

方孝孺:他是建文帝请来的“国师”,学问好,心思也正,建文帝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他因拒绝合作而被诛灭十族,制造了明朝历史上最为酷烈的惨案!

  

姚广孝:他是一名和尚,直到老死都是脚蹬僧鞋、身着袈裟。然而,出家人偏爱做兵家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是唯一能够出谋划策的人。不讲公正,只讲输赢;不求道德,只求成功。姚广孝成功地当了三代帝师。

  

解缙:他是明朝立国后出生的首位帝师,二十二岁时就曾向朱元璋进过“万言书”,其后又受到朱棣的赏识。他被称做“狂人”,恃才傲物,终以悲剧收场,死得十分窝囊。

  

杨士奇:他原是乡村教书匠,性格表面上像是棉花包,内心中却有钢铁长城。他学问平实,亦无缜密的治国之术,却能够老实做官,以不变应万变。他先后服务于4位皇帝,并始终能平安相处。

  

李东阳:他是一位既有道德底线,又有治国能力的股肱之臣。怎奈武宗朱厚照胡作非为,首辅之位已成烫手山芋。他既要与狼共舞,又不能同流合污,同时还要操劳国事,弥缝艰难,保护那些道德至上的君子。

  

杨廷和:他先后担任两朝首辅:武宗朱厚照对他很信任,却又不肯听他的话;世宗朱厚熜因他的推荐而当上皇帝,又因为“大礼案”而对他恨之入骨。

  

张璁:他在官场上原本是个无名之辈,只因在“大礼案”中曲意媚上,而被世宗朱厚熜擢为阁臣,最后升至首辅的高位。张璁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者,但终身清廉。

  

严嵩:《明史》中被列为“奸臣”者只有6人,严嵩即“有幸”名列其中。此人当初还算是一位不错的帝师。但为了讨好世宗朱厚熜,他却选择当小人,将马屁拍得津津有味,享受着“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阴险与残忍。最后以家破人亡而收场。

  

  

徐阶:在明代的帝师中,徐阶属于“老狐狸”式的人物。这位小个子政治家,虽然年近六十才当上阁臣,但政治谋略却已炉火纯青。其最大的功绩是扳倒奸相严嵩、计杀其子严世蕃,其后又通过世宗“遗诏”拨乱反正,平反当朝的众多冤假错案。

  

高拱:高拱是供差年数最长的明代帝师,穆宗对他的信任近乎于精神依赖。他勇于任事,在处理国事上有其过人之处。但却性格偏狭,有仇必报,整人从来都是霹雳手段。穆宗驾崩,神宗即位,他在权力巅峰上遽然跌落,下场比他整过的人更惨。

  

张居正:在明代所有的帝师中,张居正对国家社稷贡献最大,对皇帝倾注心血也最多,但他的悲剧也异常惨烈。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后被抄家。

  

沈一贯:张居正的弟子中,出现过不少辱没师门的“造反派”,沈一贯便是其中之一。他对恩师始随终弃,对皇帝事事忍让,有利社稷的事情做的不多,有益于自身的事倒做了不少。

  

叶向高:叶向高是张居正之后最好的帝师和首辅。然而朝廷群魔乱舞,他能做的最大好事就是不与污浊同流,尽量保全善类。无奈之下,他在3年内写了39份辞职报告,离职后阉党更是大开杀戒,朝中善类为之一空。他死后17年,大明王朝也走到了尽头。

  

大明首辅,明代事实上的执政人,他们拥有无可匹敌的权力,但同样的在他们光鲜身影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杀机。稍一不慎便会跌入万丈深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