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花呗现在是否停止业务了,为什么花呗和备用金忽然用不了了

  

  支付宝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平台。除了支付功能,其理财、生活缴费等功能也是最常用的。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支付宝近年来也设置了很多“小陷阱”。   

  

  比如,为了培养用户使用花呗的习惯,支付宝曾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花呗红包”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开通了花呗,养成了使用习惯。现在很多用户都离不开花呗。等时机成熟,支付宝的花呗优惠活动就没了。   

  

  储备基金也是一样。起初,支付宝使用的备付金是免费的,但当使用备付金的用户数量增加时,该服务就会开始收费。这些都是支付宝的小套路。   

  

     

  

  况且这两年支付宝的另一个“套路”也被用户打破了,那就是互宝。   

  

  相互宝是支付宝推出的一款大病互助计划。用户在互宝支付一定费用。钱收上来后,可以给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帮助。只要用户参与到互宝中,一旦生了大病,也会得到帮助。   

  

  这似乎类似于水滴筹,相当于一种网络互助平台。因此,在推出相互宝后,其用户数量不断上升,两年内吸引了1.05亿用户。   

  

     

  

  但是,互宝的用户数量在达到1.06亿后就不会上升了。根据相互宝的数据,2020年11月第一期参与人数还是1.058亿,但12月第二期下降到1.022亿,2021年1月再次下降到1.01亿。也就是说,短短两个月,400万用户退出了互宝。   

  

  至于他们退出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两点。一个是互宝成本越来越高,一个是索赔难。其中,在费用分摊方面,根据2021年1月7日相互宝发布的分摊公告,2019年相互宝重疾互助的分摊费用为29元,2020年上涨至91元。   

  

     

  

  其实费用分摊的增加是可以接受的,而最被用户诟病的是互宝的理赔太难,很多用户反映符合条件,没有获得理赔。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毕竟只要是和保险或者理赔有关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互宝的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用户签约时,相互宝只有前期健康告知,没有核保。而是在用户申请理赔时才进行审核,容易导致理赔拒赔的发生。   

  

  很多人可能觉得支付宝在互宝的服务上这么努力,背后也能赚很多钱。但实际上,支付宝真的没有靠互相宝赚到什么钱,甚至连名字都是“非法”的。   

  

     

  

  2020年9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市非法贸易局下发《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号文件,明确将互保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界定为未经许可的非法商业保险活动。这意味着支付宝根本无法靠互宝盈利。   

  

  就互宝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互宝采取的模式是除了用于救援的互金之外,每年收取8%的管理费。按照募集总额123.85亿计算,管理费差不多10亿。   

  

  这10亿元将用于调查审计、产品运营、技术投入、拒赔审计等。其中,仅审核费就要5亿元,远远不够相互宝的运营。所以这个服务上线后,支付宝还要自己掏钱,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   

  

     

  

  名义上也是“非法”的,也是在往里面投钱。支付宝的网上互宝是什么?   

  

  这里记住一句话,盈利为时尚早。支付宝这么积极的办互宝。归根结底,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现在,互宝之所以要在“非法”和亏损的压力下运营,主要是为了得到“一样东西”:流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相互宝2018年10月上线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叫“相互保险”。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本质是不同的。“相互保险”是一种保险服务,而“相互保险”只是为患者提供帮助。前者可以光明正大的卖保险挣钱,后者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公益。   

  

     

  

  然而,“相互保险”上线不到两个月,就被监管部门约谈,称其涉嫌未按规定使用已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无奈之下,“相互保”升级为“相互宝”,转型为互助计划。   

  

  换句话说,支付宝其实是从一个   

开始就是想把相互宝做成保险产品的,只不过因为存在一些问题没能成功,所以现在成了一种互助计划。于是,支付宝开始下一盘棋,就是利用相互宝来吸引用户流量,等到以后其保险产品做成功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些流量“变现”了。

  

这一点和水滴公司的做法差不多,水滴公司利用水滴筹来吸引流量,然后再把水滴保险推给庞大的用户群体,很容易实现盈利。这样看来,支付宝或许也确实是想走这条“流量变现”的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