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怎么提升,怎么做价格图

  

  a股投资者:   

  

  詹新佳!   

  

  1月份暴跌之后,2月份大家刚松了一口气,没想到3月份又暴跌了。   

  

  上证指数一度跌至3000点附近,真是让人瞠目结舌!沪深300指数一度暴跌10%,创15年股灾以来最大跌幅。   

  

  所以你永远不知道!建立在预测未来基础上的预测都是废话,越细越可笑。因为未来是不可预知的!   

  

  从悖论的角度来看:   

  

  如果你能预测未来?那你一定会在未来的事实发生之前做错一些补救措施,如果完成了补救措施,那么未来的事实就不会发生,你的预测也会被判为错误。   

  

  听起来有点拗口。我们举个通俗的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准确率100%的预言大师。你预测明天早上在公园散步时会摔倒;为了防止在公园摔倒,你选择明天不出门,在床上躺一天,那么你的补救措施改变了事情的发展,你的预测失败了。这种失败的结果在逻辑上与正确的补救措施相反。   

  

  投资结果无法预测怎么办?我们的投资依据(动机)是什么?   

  

  我们简单的选择复牌后下一只股票的流程:   

  

  首先,我们需要在浩如烟海的股票中找到合适的标的。大海捞针有很多方法。   

  

  常见的例子有:   

  

  通过宏观经济自上而下选出板块,再选出相应个股;   

  

  根据K线形态选出强势突破股;根据K线形态选出超跌股;   

  

  看券商研报、网络论坛推荐逻辑确立备选股票;   

  

  根据自己长期跟踪股票池基本面、消息面变化选股;   

  

  根据消息面变化引发   

的事件驱动(偏题材)选股等等。


这些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都是根据现有的股票状态去“预判”未来有个好的投资“结果”。

这种“结果”的底线是不亏钱,利用估值去寻找一个安全标记价格然后买入;这个“结果”的终局是动态的,在买入后通过动态的基本面逻辑观察跟踪确定最后的卖点,锁定“结果”。


所以与其说是预判股票未来,倒不如说是根据现有的认知去挑选质地优良的标的,然后跟踪标的运行状况,好了止盈,坏了止损。

它并不是一个漫无根据的预测,更像是一个严格按照“前提-推演-结论”逻辑演绎的过程。特别是价值投资中“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观点更是贴合这一推演。


预测明天大盘的具体收盘点位是毫无根据的,但根据企业现有的生存状态,再依据商业规律、公司战略发展去推演未来1-3年的经营状况是完全是有逻辑可循的。


老张为何一直旗帜鲜明的反对所谓的“技术分析”呢?股票的逻辑推演前提条件是夯实的公司基本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技术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历史量价数据的堆积,本身就建立在概率跟随机性上,天然不具有稳定性。

基于这种高度活跃的基础因子去预测,倒不如说是凭运气去蒙。


通过上边简单的论述我们得知投资的依据是先基于某种行为特征筛选出备选的股票池。

然后再利用两个维度:估值+景气度(业绩)去筛选出具体的投资标的以及买卖点。


这两年最流行的投资方式莫过于景气度(业绩)投资了。基于某个行业例如新能源车当期业绩的爆发性,然后根据增长速度去规划一个长远的市值未来,并在当下给予高估值溢价。

这是典型的机构打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一年期)寻找业绩增速最好的(建仓理由),同时逻辑通顺能演绎题材(吸引资金形成赚钱效应)。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最大程度团结市场上的资金,形成合力抱团,并且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高景气度度业绩理由。很多散户在高点高估值状态下追高这类的股票,脑子里想得都是这类股票的景气度能一直延续下去,从而降低了对估值的要求。


但遗憾的是这类投资最大的确定就是参与人数众多引发的价格溢价。在流动性比较充裕的时间内,例如21年基金发行大年,会有远远不断的“傻瓜”相信这个故事去接盘高位筹码,维系高股价;一旦流动性不在充裕,例如今年年初基金发行困难,没人接盘后里面的资金开始松动就容易产生踩踏卖出。


而且在景气度(业绩)的研究预判上,我始终认为普通投资者是处于劣势的一方。机构养了那么多的研究员,几乎周度、甚至日度的跟踪景气度变化,肯定是可以拿到一手信息的。今年很多前期机构热门股票出现阴跌,等年报出来后发现机构早跑的没影了,业绩同时也会大幅的降低。


当然,机构的优势在于投研追踪景气度,人家肯定会努力放大他的优势。但过于放大也会适得其反,因为现在的机构是在太多了,大家都想要一手的景气度信心,难免在调研上出现内卷。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有的股票景气度还在涨,但股价却跌了下来。这就是你预期我的预期引发的股价提前下跌内卷。


那么在估值层面我们又有何作为呢?


首先说明一点,市场上估值方法五花八门,但其综合原理无非是企业市值与企业运营(资产)价值的一个比值。

通俗的讲就是对企业当前基本面状态做一个估价。市场当下认为企业值多少钱?而你又认为企业值多少钱?


举个例子,某企业当年业绩为10亿,市值为100亿,可得市盈率为10X(外在估值);这里的10X市盈率就是市场根据当下的市值跟业绩基于的估值,因为市值是变动的,市盈率也会变动;

但经过你的严谨评估,你认为当下的企业状态给予10X估值太低,它的商业模式跟业绩增长潜力完全值15X估值(内在估值),于是这个企业就是低估的,完全可以买入。


那么如何精准的评估内在估值呢?

老张说实话,这是一个“玄学”!或者说老张自己现在也没有找到完全的正确答案。

按照我现有的认知深度,我认为给企业做内在估值是一种经验主义+商业洞察力的范畴。


为何之前说估值是玄学呢?玄就玄在估值没有固定的体系方法,它是经验主义的综合体。

例如给某个公司做内在估值,我们需要掌握该公司的商业模式、现有发展阶段、潜在发展阶段、财务数据特征、同行相似阶段等等因素来综合把握。


而不是简单的某个行业用统一的估值标准,什么消费行业用DCF、重资产用PB等等。如果可以的话,都可以将这些估值标准都尝试一遍。形成一个大致的估值区间去寻找重合部,去跟相似的同行做对比,最后再去打一个折扣计算好安全边际就能买入了。


所以说想要估值估的准,多看商业模式案例,多复盘公司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估值阶段;利用经验主义跟商业洞察力去得出一个答案。这里没有什么捷径,需要的就是不断的积累。


虽然说估算一个较为精准的内在估值比较难,但一些明显偏离的估值还是比较简单的。例如3月行情中一度跌到3000点,当时的估值就明显的偏低可以大胆买入;例如去年年底很多赛道股动辄百倍,这就是明显的高估需要预防下跌。


机构在这点跟散户投资者比就没有太大的优势了。低估时因为赎回及人气低迷没有充足的子弹抄底,高估时因为资金过大不好撤离,同时还肩负收益排名压力不敢轻易逃顶;灵活性远差于普通投资者。


最后做下总结:

股票市值无非是估值跟业绩的乘积。我们从股票池里确定最终的投资标的无非也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点就是要保持不亏;具体操作就是通过内在估值估算,在安全边际内买入,即买的便宜,永远不要追明细的高估值股票;

第二点就是在确认低估值后,通过持续对公司景气度的观察确定业绩弹性,寻找业绩逻辑拐点。


如果能买到低估也有业绩弹性的标的,那就是高胜率,高赔率最佳的投资标的;退而求其次买入内在价值低估,但业绩缺乏弹性的标的,赚赚估值提升的钱也不错。

再剩下的方式就没有必要参与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