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数字经济大赛,2021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视频

  

  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和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聚合、相互促进的关键要素。数字技术的永久性、可复制性、即时性、高效性、智能化和网络化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展示和传播、深入研究等提供了先进的工具。两者的结合涉及到很多学科和专业的交叉。数字技术让文物活了起来,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明交流孕育了无限希望和广阔前景。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和可持续利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敦煌莫高窟克服了各种难题,形成了一套标准流程,掌握了多项数字化核心技术,产生了丰富的数字化成果。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故宫。早在1998年,故宫博物院就成立了数据信息中心,建立文物藏品管理系统。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成立,借助数字化技术强化博物馆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基本功能。2020年,“数字故宫”小程序发布,“搬进”故宫的线上节目,既遵循了文物保护的初衷,又丰富了参观体验。   

  

  6月11日发布的“数字长城”是前沿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文化保护领域创新应用的又一标志性实例。实现了最大文化遗产长城的毫米级高精度数字复原,使人们不仅能体验长城的雄伟,还能通过简单有趣的互动参与到长城的保护和修复中。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重要探索。   

  

  近年来,数字文物保护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并下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国家级文化机构、腾讯、百度等头部科技企业、央视、人民网、新华网等财经媒体相继加入,通过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大量数字文化精品,产生了“文物时空漫游”、“文物时间漫游”以及考古博物馆的数字技术也被巧妙运用。三星堆最新考古发掘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融入考古、直播、导游等全过程,带来大量新发现、新体验。仅2021年统计,全国文物机构就推出了3000多场云展,吸引了41亿次点击,可见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之强烈。   

  

  《国家宝藏》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如果国宝会说话》明确提出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建设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线上在场的数字文化新体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还提出,加快推进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和文物保护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数字文化保存前景光明。   

  

  然而,在数字文化保护的实践中,也存在许多挑战和瓶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比如文物细分多,场景需求多样,单一数字技术应用开发成本高,难以快速普及;在数字资源开发过程中,标准不一,系统混乱,数据库不兼容,难以广泛使用和共享;数据安全、资源开发收益、知识产权分配等机制。尚未解决,参与各方顾虑多,动力不足;参与不足导致文物领域数字化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开发   

  

  (作者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