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是合法组织吗,儒释道是中国的三大本土文化

  

  文| Mugo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佛教在秦汉时期传入中国。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不侵,法家主张法治。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混乱,存在与形神之争尤为激烈.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中国文人骨子里有一种倔强的精神。他们向来性格鲜明,观点鲜明,威武不屈,不屑名利。任何时候,他们都敢说话,坚持自己。所以,纵观历代,我们中国文坛是相当热闹的。   

  

  当初士子争雄,百家争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各种学说相互渗透融合,“儒释道”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现在每个中国人好像都知道“儒释道”,但是从外到内都不知道。那么,儒释道的文化到底在说什么呢?它的本质真的深奥难懂吗?离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远吗?   

  

  其实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儒释道的文化。   

  

  01儒家思想,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一书中,阅读《论语》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孔子最直接的途径。   

  

  孔子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熟悉礼仪和规矩。但当时正是春秋末年,社会转型期,礼崩乐坏,山河动荡,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局面,孔子感到不安,于是大力招生,到处讲学,急于恢复礼乐秩序,使社会安定。   

  

     

  

  因此,他大力宣传“仁礼”“仁”是内在的道德,也是为人的价值取向,使人为善;“礼”是外在的制度规范,也是社会的秩序保障,使人不为恶。.   

  

  孟子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的思想,发展了仁学。简而言之, “王道”就是以“义”为施政理念,“霸道”则是以“利”为施政理念,君王应该行“人道”,弃“霸道”;另外,他所主张的“性善论”,也为仁政的施行提供了可能性。   

  

  荀子提倡礼法并用,使“礼”与“法”兼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荀子的政治主张比孟子的更适合当时的社会统治,儒家的礼思想就来到了政治层面。   

  

     

  

  后期的许多学说进一步巩固了伦理关系,如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希望通过“正伦理”来规范社会秩序。   

  

  因此,内容核心在“伦理”层面,旨在调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儒家   

  

  02道家,人与自然“道”是什么关系?   

  

  “虚无之制,自然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和“万物皆由此而生,五行皆由此而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此而化生的。简而言之,“道”是宇宙本体、万物规律。   

  

     

  

  天地万物,生于道,育于德,形于物,形于势。这意味着世间万物本祖归一,都源于道的运行之中,德的教化之下,只因自我选择不同,后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形态,并在不同的环境里繁衍生息。.   

  

  探索万物运行之规律,追求天人合一之境界,通俗地说,这不就是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佛教徒,人与心的关系也是在佛教的观点里。人生的本质是苦的,世事也是无常的。六道轮回是众生的基本状态,根源在于“我执”,在因果报应之轮中遭受了六次大分裂,他被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所困扰。坚持对人、事、物等的认知。你知道的。当我们如此执着于自我意识,以至于被自我意识所束缚,我们就会不断地痛苦和烦恼。   

  

     

  

  因“执”而生“贪”、“嗔”、“痴”,的欲望难以满足,愤怒也在飙升。   

,痴迷于自我错误认知而无法自拔,使得众生不断地做出傻事来,因而不断地在六道轮回中沉沦受苦,无时不在上演“因果业报”。

  

  

为此,我们要通过“戒”、“定”和“慧”来破除我执、离苦得乐。“戒”主要是指戒恶,不做干扰正道、正行的事情,避免造恶业;“定”,指“禅定”,把心从忙碌、散乱的状态中拉回来,摆脱各种干扰、刺激,让心安静下来,开始听自己的指挥,让自己真正做自己思想意识的主宰;“慧”指开悟修观,可让你和圆满的佛慧融合在一起,彻底破除“我执”,超越六道轮回之苦。

  

总之,佛法这所阐释的是人与心的关系。娑婆世界,人从出生到死亡,还有生死之间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苦难,只有籍着自己的这个躯体,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不被蒙蔽,不执于心念,方可通透、安康。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儒释道文化,可以简而化之地用这三句话来概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