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芙蓉温柔婉约,出水芙蓉貌美如花

  

   《诗经 蒹葭》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常识,掌握念经方法。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大声朗读,直到读完为止。   

  

  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体会古人在抒发感情时所特有的含蓄美和健康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情感。   

  

  2.掌握引起兴趣的技巧和重复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教学方法:   

  

  1、阅读方法   

  

  2、点拨讨论法   

  

  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导入的创建   

  

  老师: 《朗读者》 第一期开场的时候,主持人董卿和着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古今往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述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而今天,我们要见证的也是一次遇见,一次能够撩拨我们心弦的最美的遇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64页,一起读课题 《蒹葭》 .   

  

  (老师板书)解题:“剑甲”意为芦苇,生于水边。   

  

  好,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深读,感受韵之美。   

  

  2.细腻的阅读,领悟意境之美。   

  

  3.欣赏和体会感情的美好。   

  

  师:从学习目标可以看出,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阅读”,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共同感受和体验。   

  

  三。强化讲座和灵感   

  

  (一)遇见 《诗经》   

  

  同学们,从课后的笔记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蒹葭》来自于   

  

  健康《诗经》   

  

  老师:好,我们来读一下《诗经》的介绍。   

  

  (屏幕显示,学生一起阅读)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老师:这是文学基础知识。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一起阅读)   

  

   《蒹葭》 是出自 《诗经秦风》 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 《诗经》 中抒情的名篇。   

  

  老师:请把“情诗”放在题目上。“格调婉约,意境幽远”。这12个单词也要做课堂笔记。“婉约”就是“委婉含蓄”,“阴柔”就是“温柔美丽”。继续吧。   

  

  (屏幕显示,学生一起阅读)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老师:把“深情、美景、摇曳风情”这八个字放在课文旁边。“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不叫“节”,叫“章”。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好了,开始读诗吧。   

  

  (二)遇见诗韵   

  

  “深读,感受韵之美。”(幻灯片五:薄雾中水边芦苇茫茫,灰蒙蒙的,原诗在此图的映衬下投影)   

  

  老师:学生们课前预习,谁自愿来读这首诗?   

  

  朗读,纠正发音和节奏,押韵   

  

  2.师生对了之后,除了发音还有什么问题吗?   

  

  清:停顿四句,朗读时用“22”拍子。   

  

  老师:很好。你的观察很仔细。你还发现了什么吗?   

  

  生:三段诗句基本相同,只是几个字有改动。   

  

  老师:你觉得这个句型怎么样?如果有,有什么好的?   

  

  生:感觉不错,特别有节奏感,充满音乐美。   

  

  老师:总结到位。这种表达形式被称为章节的重复(板书:章节的重复)   

  

  用三章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是《诗经》中最有意味的艺术手法。重复的魅力在于重复、强调和抒情效果。只有一章,绝对没有这样的表现力。第三章实际上是一章。但是,换个角度,用重复的方式,换个手法来表达感情,就是这个意思。   

  

  让我们按照这个节奏再一起读一遍这首诗。   

  

  老师:好的,你觉得初读有什么问题吗?   

  

  明确:语速要稍微调整一下。这是一首情诗,写的是向往和追求,所以情感氛围要通过语速来表达。“白露是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温柔的,向往的,热爱的阅读。   

  

  这次要不要找个女同学来读?   

  

  读全诗。(同学们深情朗读,语速下降。)   

  

  老师:好读书!听着,这次感觉不一样。还是有几个地方读得好:三句话“所谓的”,“所谓的伊拉克人在水边”,“所谓的伊拉克人在水边”,“所谓的伊拉克人在水边”。三句都要读出期待,向往,甚至敬佩。啊,美女,就在那里!还有三个“像”,好像是有的。我已经看到人了,但是好像不在。可惜“万在水中央”。“万”字应该读得更仔细些。找另一个男生读吧。“贾加”,读。   

  

  读诗。   

  

  老师:真的很好读。很深。   

情款款,含情脉脉,是吧。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读了4遍诗歌,你是否已经熟读成诵了呢?我们一起看着屏幕上的关键词背一遍好吗?

  

苍苍 为霜 一方 长 央

  

萋萋 未晞 之湄 跻 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右 沚

  

(三)遇见诗意

  

不简单呀,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把诗歌背下来,不过要想长久地记住这首诗,我们还需要对诗歌的内容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请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文本,尝试用新诗的形式来译解《蒹葭》,译诗能符合原意,读出韵律即可。

  

例如:参差荇菜 长长短短鲜荇菜

  

左右流之 顺着水流左右采

  

窈窕淑女 纯洁美丽好姑娘

  

寤寐求之 白天想她梦里爱

  

大家可以小组合作,集思广益,看看哪一组新诗写得最好。开始

  

生读。

  

师:同学们写的真好,我相信大家一定是对诗歌内容有了非常透彻的理解,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新诗译解。

  

(四)遇见诗境

  

“细腻地品读,领悟诗的意境美。”

  

闻一多先生说:“诗借助音韵来抒发情感,也通过图画来达意。诗歌还有绘画美。”其意思就是说,学习诗歌,我们不但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情感,还能通过品析来感受意境。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再次走进诗歌内部,小组合作,选取你们最喜欢的一句诗,有感情地朗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这句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1 :我喜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话,我仿佛看到了一片浩浩荡荡的芦苇在秋水中摇曳,给我们营造出惆怅凄婉的氛围。

  

师:那茫茫一片的芦苇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 :营造出惆怅凄婉的氛围。

  

师:唐诗人刘禹锡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大多数眼中,秋天是一个凄美而令人感伤的季节。这首诗选取了秋天最有代表性的两种事物,蒹葭和白露,蒹葭朴素淡薄,无法在繁花中粲然一笑,但当繁花随着秋霜渐渐褪色的时候,它却用凝结着寒霜的身躯见证着万物的萧瑟与凋零。蒹葭以它特有的姿态成为诗人笔下凄清、迷惘的代名词。同时,它也是爱情的象征,因为它虽柔弱,但坚韧、绵长,不正代表爱情的坚贞和永久吗?而白霜呢? 在深秋季节,霜覆盖着万物,含有愁苦的因素。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借助满天繁霜,我们仿佛听到了离人的叹息,看到了游子永远孤独的背影。

  

师: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却先写蒹葭、白露、秋水,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生1:起兴手法。

  

师: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

  

师:是的,先言他物,然后再写事情。起兴(xìng)之美,我们有时候错把它读成起兴(xīng)之美,应该读成起兴(xìng)之美,就是先写一种事物,这种事物能够营造出一种意境,然后再写故事,就更有味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茫的,一望无际的芦苇啊,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朦胧的、阔大的环境,苍茫的环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所适从、沉郁,在这样的起兴之下,然后写故事,这种意境就更加的深远。

  

请继续分析

  

预设 2 :我喜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这几句话, 我仿佛看到了盈盈秋水,一位美丽的伊人在河岸伫立,缥缈朦胧。

  

师追问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预习中有同学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位“伊人”。不过他们有疑问 :“伊人在哪儿?这是幻境还是现实?”

  

明确“伊人”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一个“宛” 字在表达上用意深刻,似乎在又似乎不在,伊人行踪飘忽不定,身影缥缈朦胧,可望而不可即,可见又不可求。

  

(生自由读,指名读,朗读建议 :语速放慢、 声调放轻。)

  

师:伊人美吗?

  

生4:我觉得文中的伊人一定很美。(众笑)

  

师:你的依据?

  

生4:我是从主人公的执著追求中感受到的。

  

生5:我觉得秋水白露晓雾迷离的美丽景色也可以衬托伊人的美丽。

  

师:这叫什么写法?

  

生5:侧面烘托。

  

生6:我觉得伊人有一种朦胧的美。

  

师:看来大家对伊人很感兴趣,我们来想象一下伊人到底有多美。

  

生1:我觉得“伊人”气质高雅,时隐时现。

  

生2:她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师:集古代四大美女之美于一身呀!(众笑)

  

生3:她有超凡脱俗、像出水芙蓉一样美。

  

生4:她是水中清清的涟漪,涟漪里荡漾的白荷。

  

师:如此美的伊人,的确值得这位追求者上下求索。

  

预设 3:我喜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 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这几句话,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男子为了见到河对岸的心上人,主人公逆流而上, 又顺流而下,苦苦追寻。

  

师追问 :你从哪里看出他追寻之苦?

  

明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道路艰险又漫长 ;“伊人”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 那,也是追寻难的原因 ;“溯洄”“溯游”这两 歌词是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的意思,从中看出他的辛苦。 反复咏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就是一唱三叹,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哪怕面对的是很难追寻的事物

  

追问 :如何用声音传达出这种艰难呢?以 这句为例,同学们有什么建议?

  

明确 :朗读这句时,可以将“阻”“长” 的尾音拉长些,将字音住,慢慢送出,就会 有阻滞之感,从而表现他的艰难。

  

其实,同学们,我们分析到现在,一直都是在围绕着诗歌的意境之美在说话,那么,你能否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概括这首诗意境的美感呢?

  

生:应该是“所谓伊人”四个字。

  

师:“所谓伊人”,现在不在课文里面,需要我们概括。其实老师在课文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好,请你来。

  

生:朦胧悠远。

  

师:朦胧的,悠远的,可望不可即啊。看见了,一过去又没有了。好,你来说。

  

生:朦胧柔美。

  

师:朦胧的,柔美的,多好啊!——你来说。

  

生:我也觉得是这样。

  

师:哦,一样的,总之就是一种朦胧的美感。

  

生:我觉得应该是缠绵悱恻。

  

师:哦,缠绵的,悱恻的。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到缠绵的时候,美人还没有找到,还在追求之中。当然这种情感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很缠绵啦,不断地寻觅,多么执着的追求。

  

生:我觉得是婉约柔美。

  

师:婉约柔美的,多好啊!声调一点都不铿锵,而是表现出来的是那种怅惘之情啊!还有吗?你来说。

  

生:婉约朦胧。

  

师:哦,婉约的,朦胧的。——你呢?

  

生:我认为是清新怅惘。

  

师:清新的,多么纯美的感情啊!怅惘的,求之而不得呀!

  

师: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朦胧空灵”,还可以是“朦胧悠远”,还可以有“如梦似幻”

  

(四)遇见诗情

  

是啊,同学们,诗中的主人公何其有幸遇到了自己所钟爱之人,虽然追寻之路漫长且曲折,但是遇见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最大的幸运。而几千年之后的我们何其有幸遇到了《诗经》这样能够拨动我们心弦的名篇佳作,读之令我们心潮澎湃,学之让我们沉醉其中。《蒹葭》如一阵微风,一丝轻烟,飘然拂过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诗坛,为它注入了精灵般的诗魂,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又出现了一首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抒情诗——戴望舒《雨巷》,请同学们课下自主阅读《雨巷》,带着一颗追寻美好的心,去遇见那一个撑着油纸伞漫步的姑娘,去邂逅戴望舒那充满灵性和浪漫的文字。下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