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撤与持仓的关系,回撤与止损

  

  什么是“回撤”?   

  

     

  

  “退”是谓语,前面隐含主语。一般来说,没有人说“亏损回撤”。我们说的“回撤”,通常是指股价回撤、市值回撤、净值回撤、盈利回撤。   

  

  “股价回撤”针对的是个股,即股价从前期高点回落。“市值回撤”和“净值回撤”一般对应一个投资组合。我们可以简单地只讨论股票投资组合。或者一只或多只股票的股价下跌,导致市值或净值下跌。“盈利回撤”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在股票卖出、基金赎回之前,这笔投资并没有完成,也没有所谓的“盈利”。所谓“利润”不过是“账面浮盈”。股价、市值或净值从高点的下跌,使得“账面浮盈”节节败退。   

  

  绝大多数人都讨厌“回撤”,感觉就像刚赚的钱放进包里,然后再掏出来。“回撤”之所以让很多人感到不适,是因为人们在头脑中把“市值”等同于“银行活期存款余额”,“账面浮盈”等同于“已实现利润”。要减轻甚至消除回撤带来的痛苦,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心理认识,区分市值和银行活期存款余额,区分浮动利润和已实现利润,区分可能避免的回撤和不可避免的回撤,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少可能避免的回撤。   

  

     

  

  那么股价为什么发生回撤?   

  

  股价回撤有五个原因。   

  

  第一种是单纯由股价随机游走引起的回撤。任何具体的股价、市值、净值都是准确的错误。这很像薛定谔的猫。当我们不观察猫的时候,猫就是死态和活态的叠加。我们观察猫的时候,猫的状态是崩溃的,结果只有一个:生或者死。只用一个具体的结果来代表整体是错误的。在股市未开市的时候,或者停牌期间,人们对公司股价的估计是模糊的,不一样的。股票价格是一种分散的状态。一旦开始交易,公司股价崩溃到特定值,开始随机游走。其实任何一个具体的交易价格都不足以衡量公司价值,只是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反映了公司价值。当我们有了长期的、较大的交易价格,就可以逐渐接近公司价值的全貌。所以单纯由股价随机游走引起的回撤是完全不可预测的,不需要防范。   

  

  第二类是个股短期情绪高涨导致的股价回撤。这大多发生在个股价格短期飙升之后。很多人认为这种回撤是可以预测的,即使长期看好,后面也会是短期的高卖,希望通过低吸进一步降低成本。这种操作有一定的正确概率。但高涨的情绪可能会持续,也可能在时间跨度较长后被公司利润增长赶超。因此,正确操作的概率大大降低。而且高抛之后,理论上任何低于高抛位置的价格都是值得收回的,什么时候收回都很难。另一种情况是,高卖后股价继续上涨,更难认错并加价拿回长期看好的股票。大部分人都不想涨价拿回来,所以对之前看好很久的股票也就没啥事了。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回撤也是很难预测的。我们建议没必要预测,也没必要做好防范。   

  

  第三类是公司业绩下滑导致的股价回撤。有些人不再追涨杀跌股价,而是追涨杀跌公司业绩。当公告结果大幅增加时,将增加仓位;当公布结果不如预期甚至下滑时,就会减仓。众所周知,大牛公司的业绩并不是年年增长。而且业绩只是公司经营的财务结果。根据业绩加仓或减仓,通常为时已晚。这种回撤要区分是长期业绩下滑还是短期业绩下滑。如果是因为公司经营或者外部环境明显恶化,那就必须尽量避免。比如2010年后,李宁的很多经营策略出现重大失误,经营业绩持续下滑,股价大幅回调。如果是行业特征、短期变化、会计处理等原因导致的短期业绩波动,则无需预测和防范。   

  

  第四类是黑天鹅事件引发的强烈悲观预期,导致股价回撤。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的黑天鹅事件,带来股价的剧烈回调。有些黑天鹅事件影响深远,具有根本性。比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乳制品行业的市场格局和行业规则。有些黑天鹅事件只是一个小插曲,比如“张”举报伊利事件,金螳螂朱卷入季建业案。黑天鹅事件引发的股价回撤,事前几乎无法预测和防范,但事后要持续关注事态发展,及时做出评估。有的可能不需要反应,有的需要尽快减仓(但不要因为股价下跌就减仓),有的可能反而是一个加仓的好机会。   

  

  第五类是牛市崩盘导致的股价回撤。这种退缩,可以比喻为“人与人之间,怎么能吃完自己的蛋”。2007年的牛市是完全的牛市。所谓完全意义上的牛市,就是整个市场没有股票敢继续持有,更别说开仓了。任何牛市都会以一地鸡毛告终。这种牛市崩盘导致的回调是可以预见的,概率非常大。2015年的牛市,我们认为是“半”牛市。即使上证指数处于最高点5178点,仍有很多股票处于合理甚至更低的估值位置。但当时的情况是,中小企业估值已经疯狂,积累了大量高杠杆的融资板块。很多公募和私募不顾风险炒作中小企业。证监会扼杀配资的时候,爆炸让中小企业在连续跌停中失去流动性,公募和私募不得不抛售蓝筹股应对巨额赎回。牛   

市崩塌引起的回撤,所有的投资者,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避开这类回撤。并且,安全的投资体系,需要先假设不能在牛市逃顶,仍然可以获得相当的浮动盈利而不会亏损。我们要牢记牛市是用来卖股的,不是用来买股的。

  

  

那么回撤有规律吗?

  

有。但肯定不是“连续上涨xx日会回撤”、“涨停板的下一日会回撤”、“高出60日均线xx%会回撤”或者“利好出尽要回撤”这样的规律。关于回撤,我们最确定的是――回撤一定会发生。但是不同类型的回撤,规律不同。对于股价随机游走引起的回撤、个股短期高涨情绪回落引起的回撤、黑天鹅事件引起的回撤、短期业绩回落引起的回撤,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不知道在什么位置会发生,不知道回撤多大幅度后会结束。我们将之归结为“不可避免的回撤”。对于长期业绩下滑引起的回撤,和牛市崩塌引起的回撤,是有比较大的可能性可以预见的。我们将之归结为“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这部分回撤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考验我们对商业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感知力。分散持股,构建一个相关性较小的股票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个股的某些“不可避免的回撤”,从而减轻“市值回撤”或者“净值回撤”。但是分散持股并不是防范“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的主要手段。

  

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如何面对回撤?

  

个人投资者相对于机构投资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个人投资者可以绝对控制投资的资金量、仓位和投资期限。但是很多个人投资者放弃了这个最大的优势,将短期资金投入股市,听消息买卖,追涨杀跌,动用杠杆资金(杠杆资金的平仓规则和杠杆成本都限制了投资期限)。这种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必然会被各种“不可避免的回撤”所困扰。如果个人投资者能够看清股价幻象,牢牢把握“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将关注力集中在公司长期经营业绩和市场整体情绪上,那么“不可避免的回撤”将不再是一种困扰,“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也可能被预防。“不可避免的回撤”发生后,可以不动,可以伺机加仓。“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应事先尽量预见和防范,或者尽快做出反应,可以减仓、清仓,或者用期货 、期权工具来对冲,加保险。希望证监会能够尽快推出个股期权工具,完善我们的工具箱。

  

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开放式、定期开放式基金还面临投资理念不端正的客户的赎回压力,所以困难会更大一些。机构投资者既需要自己守得住不随便卖出,还需要帮助客户守得住不随便赎回。如果股市里的个股不是每天报价,而是每半年或者一年才交易一次,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买入和卖出时会更审慎,投资成绩也会更好。封闭式基金、定期开放式基金如果大幅降低净值回报频率,本来可以变相实现这种机制,帮助部分客户规避频繁面对回撤的痛苦。可惜不少基金还是愿意频繁地播报净值,让客户频繁去感受净值的回撤。

  

之所以人们害怕“回撤”,心理学上的机制是“损失厌恶”,浮亏一块钱造成的心理影响至少是浮盈一块钱的2倍,这也是进化造成的结果。如果对股市规律没有深刻理解,是很难断开波动的。当前不少机构为了迎合客户,将控制“回撤”作为头等大事。如果净值能直线增长当然是好事,但这在股市中是不可能的。大多数机构用“止损”手段控制“回撤”,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净值下跌10%就砍掉,运气差的话连砍几次净值就归零了,有时候很好的加仓机会反而变成了永久性损失。用复杂的“对冲”工具消除“回撤”的同时,也同时消除了可能的收益,增加了成本。当然,如果只做打新和套利的策略,没有回撤,但收益却远不如股票,为了追求更高的长期收益,必须不能把波动简单当做风险。

  

“回撤”并不可怕,甚至可能是我们的好朋友。看淡“不可避免的回撤”,防范““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利用“可能带来更好买入机会的回撤” 。提高买入标准,事先假设避不开任何“回撤”,仍然能不亏损。潮水褪去的时候,我们还穿着沙滩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