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分离定理具体内涵,分级基金还有么

  

     

  

  本章内容需要理解、迁移和应用,不适合做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来学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很多对名词概念。如果这些概念还不清楚,请先阅读教材澄清,包括:   

  

  自花授粉/异花授粉   

  

  自交/交叉(交叉测验)   

  

  正交/反向交叉   

  

  显性/隐性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学习之初用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两个词,后改为基因)   

  

  纯合/杂合   

  

  等位基因   

  

  表型/基因型   

  

  符号:P,F1,F2,,   

  

  基因分离现象应用假设演绎法,这是本章的知识框架。其过程是:   

  

  1)提问:为什么F1只有一个性状,F2有两个性状,比例是3:1?   

  

  (2)做一个假设: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四种解释。(教材第5页)   

  

  (3)演绎推理:如果上述假设正确,那么F1与隐性个体杂交(即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333,601。   

  

  (4)验证假设:进行交叉试验,观察后代的表型和比例。实验结果与推理结果完全一致。   

  

  首先,提问   

  

  教科书图1-4   

  

  你可以使用课本图1-4对提问环节做一个高层次的概述。其实很多同学都倾向于忽略这个数字,觉得用处不大。事实上,这个数字是许多遗传问题的基础。许多遗传学问题会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相关性状的显性或隐性。判断方法在这张图中。有两种具体情况:   

  

  1.相对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只有一个性状,是显性的,亲本是纯合的(对应图中从亲本到后代的过程)。   

  

  2.出现了性格分离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中生有”。出现的“存在”是隐性性状,对父母是隐藏的。(对应图中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过程)   

  

  第二,做假设   

  

  教科书图1-5   

  

  第三,演绎推理   

  

  图1-6   

  

  以上两种遗传解法可以解决遗传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即判断纯杂合性,其实就是判断个体基因型,因为判断隐性和隐性后就可以确定隐性个体基因型,而显性个体可能是纯合的,也可能是杂合的。两种常见的情况是:   

  

  1.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如果子代只有一种基因型,则亲代是纯合的(图1-5亲代对子代);如果子代有两种基因型,比例为1: 1,双亲为显性杂合子(图1-6)。   

  

  2.显性个体是自交的,后代都是显性个体,父母是纯合的;后代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比例为3: 1,亲本为杂合子。   

  

  第四,得出结论。基因分离现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但不融合。配子形成时,配对的遗传因子被分离,分离的遗传因子进入不同的配子,并随配子传递给后代。   

  

  注:分离现象发生在个体形成配子的时候,分离现象的过程最好如图所示。   

  

     

  

  但很难直接观察杂交种子代是否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但是,配子的作用是携带基因形成后代。所以通过观察后代的比例,就可以知道配子的类型和数量,所以会有1: 1比例的杂交自交后代。在杂交后代中会有1: 1的比例。   

  

  在高考中,很少有单独考察分离现象的题型,大部分是结合自由组合或性连锁遗传的规律。   

  

  (2019) 5.某种植物的羽状叶和全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一位同学用整叶植物(植物A)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   

  

  植物A自花授粉,后代分离。   

  

  花粉另一种全叶植物,有植物钉,后代都是全叶。   

  

  羽状叶用植物钉授粉,后代全叶与羽状叶的比例为11。   

  

  另一整叶植物的授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