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贷app官方下载,卡卡贷结清证明图片

  

  来源:P2P观察(p2pguancha)   

  

  作者:观察君@西米   

  

     

  

  现金贷“代偿”平台,说白了就是想分银行一杯羹   

  

  “用明天的钱过好今天的生活!”刷了一段时间信用卡,却不到还款日,怎么办?   

  

  现金贷一声“低利率代偿”就轻轻松松让还不上信用卡的人跳入陷阱。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5.88亿张信用卡和借记卡在使用,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人因为非理性消费而难以偿还信用卡。   

  

  在持卡人焦虑无助的时候,带着光环的现金贷出现了。   

  

  看信用卡赔这个“裂蛋”。该平台号称低于银行的分期还款利率,可以帮助持卡人还清信用卡。   

  

  只要有需求,平台就想尽办法把钱“送”到有借贷需求的人身边,信用卡“代偿”,现金贷简直无孔不入。   

  

  现金贷“补偿”信用卡   

  

  我收到一张信用卡账单,但是我上个月超支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不分期还呢?但是利率有点高。我该怎么办?   

  

  很多人会想起之前偶然看到的现金贷平台上的“有偿”信用卡广告,五折还卡,不用担心银行征信的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7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截至2017年底,全国在用信用卡和借记卡5.88亿张,人均0.39张。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四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量12.48万亿元,银行卡应付授信余额5.56万亿元,银行卡平均授信额度2.12万元。   

  

  很多人在遇到退卡困难时,会选择现金贷平台进行“补偿”。研究显示,2017年信用卡赔付的市场规模约为870亿元。   

  

  为什么选择现金贷“代偿”而不是银行卡分期还款?此外,在因为平台总是打着费率比银行分期费率低的招牌。,很多平台的审批额度一般不查征信,门槛低,完全让急于还卡的人彻底放下了防备。   

  

  近年来,网上出现了很多“被补偿”的信用卡平台,同时,这些平台“代偿”信用卡的背后,也隐藏着陷阱。   

  

  随意打开一个“补偿”平台APP,借钱还信用卡最高领5万元的标志十分显眼。更何况,持卡人要申请,需要完成身份验证、手机认证、储蓄卡认证、个人信息认证。在认证过程中,他/她需要填写大量的密码,甚至需要提供手机安全密码。   

  

  这么多信息,你怎么敢托付给其他平台?信息安全只是平台陷阱的一部分,其实仔细算笔账,平台“代偿”不一定比银行分期费率低。   

  

  费率隐藏。   

  

  现金贷的“代偿”平台,说白了就是分银行一杯羹。那么观察者就来和你一起算算,现金贷的利率是不是真的比银行低。   

  

  如果某银行的账单日利率为0.05%,在没有分期手续费的前提下,12000元的账单分期支付12个月。账单还清后,消费者需支付约13170元,实际年化利率约为19.56%。   

  

  以卡贷为例。申请人需要支付0.55%至0.85%的月息和0.1%至0.8%的月服务费。此外,申请人还需承担2%至3%的手续费(不足100元按100元收取),约需13215元,实际年化利率高达20.7%左右。   

  

  从以上数据对比来看,信用卡还款业务的费率并不占优势,甚至可能高于银行信用卡账单分期。   

  

  此外,为了留住账单分期的手续费是银行信用卡业务重要的收入来源。,的信用卡用户,银行经常提供免息或免手续费的活动,并提供积分兑换。   

  

  另外,相对于一些平台宣传的优惠利率,并不是所有申请人都能获得,申请人的实际利率要根据其基本情况来衡量。相比代偿平台,银行分期还款利率不一定比“代偿”平台高。   

  

  除了费率之外,更可怕的风险是,一些不正规的信用卡代偿平台会先帮你还信用卡里的债务,但在你当前的账单日之后,他们会通过pos机把你之前还的钱全部刷出来,这样你不仅产生了手续费,还涉嫌套现行为。   

  

  http://www.si   

  

  其实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一个用户的“获客成本”是50-100元。一旦用户申请贷款,平台风控需要获取各方数据。单次成本3-5元,业内普遍通过率15%。也就是说,筛选和甄别一个用户的“数据成本”是20-30元。另外,加上坏账准备、资金成本、渠道费等。以上是整体   

体成本在120-220元。

  

如果,现金贷年化率是36%,客户使用现金贷2000元,一个月还款,利息只有60元,利息根本无法覆盖成本!要把年化利率控制到36%红线以内,还要承担高逾期量的风险,在商业逻辑上是走不通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监管一来,平台就通过各种办法,把“高利率”给藏起来。手法挺多,比如,借款批准了,客户要取钱?买商品、买保险等等,先随便买一样平台给你设定金额范围内的物品,甚至是一些虚拟物品。

  

这样一来,不就是变相的“砍头息”嘛!高利息怎么来的不重要,只要能到手,这些平台就无孔不入。

  

消费金融更多的是成为现金贷的幌子,只是为了躲避监管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