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理财通产品钱取出反而少了,理财通里待审核的钱能取出来吗

  

  到今年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将正式结束。   

  

  隐性“刚兑”或制度红利的野蛮生长模式将难以为继,资产管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旧的秩序已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被重塑。随着银行理财转型的突破,公募基金大步向前,私募基金遍地开花。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资产管理的新时代。   

  

  2018年,“资管新规”在资管新时代的三个特征,发布,宣告了隐性“刚兑”旧时代的终结,拉开了资管行业发展新阶段的序幕。经过近三年的转型,产品净值取得了决定性的进步。预计年底银行理财净值化率将超过80%。   

  

  基于资金池和成本法估值的隐性“只为钱”产品逐渐成为历史,产品风险和收益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碎片化和扭曲得到纠正,资产管理行业监管标准日益统一,回归“代客理财”本源。   

  

  当然,转型和蝶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些短期行为,例如,依靠现金管理产品实现净值型产品规模的突破,采用边际估值技术避免短期净值波动等。这些只是发展中的插曲,不会改变行业的发展趋势。   

  

  应该看到,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已经在正确的轨道上大步前进,净值化发展浩浩荡荡,势在必行。   

  

  一切短视的行为或避净值的手段只会削弱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终将消退。只有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才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根据1、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大有可为。奥纬咨询公司的计算,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不包括房地产)预计将从2019年的160万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287万亿元。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和理财意识的觉醒,使得我国资产管理行业面临巨大的行业需求。   

  

  过去20年,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刚兑型资产管理产品满足了居民大部分低风险理财需求,同时也严重抑制了以股权公募基金为代表的高风险、高弹性资产管理产品的发展。   

  

  据《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统计,中国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中,以银行定期存款、现金、活期存款为代表的无风险金融资产占比高达50%。只有10%左右投资于股票、基金等风险相对较高的金融产品,40%左右投资于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集合计划、保险产品、互联网金融等隐形刚兑产品。   

  

  “资管新规”后,原有的刚兑产品近40%不复存在,市场面临巨大的供给缺口。   

  

  如何满足这部分财富管理需求?   

  

  破发交易所后,产品净值波动将是常态。同质化的产品策略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财富管理需求。行业供需缺口巨大。   

  

  客户不愿意接受净值波动只是表面的路径依赖,无法有效识别其潜在需求并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才是资产管理行业的硬伤。   

  

  2、行业供需错位严重,供给侧改革正在进行,分化不可避免。   

  

  合理的产品布局背后是有效的客户需求分层、前瞻性的产品研发;d能力,扎实的投研能力和强大的科技体系支撑。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产管理机构都有这个能力。正如五年前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启动一样,资产管理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也必然到来。   

  

  传说中的未设立理财子公司或已退出理财市场的中小银行传闻,无论真假,都将加剧行业分化。   

  

  合理的产品布局是关键。   

  

  背靠银行,凭借绝对的渠道优势和长期积累的客户信任,叠加规模效应和银行平台优势,财富   

  

  事实上,“理财产品替代”是公募基金的一个重要战略布局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财富管理在净值上的不断努力成为了公募基金的嫁衣,加速了公募基金的快速发展。   

  

  理财子平台优势明显,但面临公募基金的竞争替代。   

  

  当然,笔者无意夸大公募基金与银行在理财方面的竞争。资产管理行业空间巨大,公募基金和理财更多的是合作大于竞争。理财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机构客户,将是未来公募基金的重要投资者之一。   

  

  除了来自公募基金的竞争,金融子行业内部分化是必然趋势。母渠道不再独家,跨行代销正在成为一种趋势。银行理财进入了“王侯将相有种子”的时代。母行的实力已经不是决定理财经理地位的主要因素,大银行的理财经理也未必是市场上的绝对主导者。股份制公司包括城商行的理财人在摆脱母行束缚后,如果在净值化转型的战略布局上坚定不移,长期下大力气,逐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逆袭也不是不可能。   

  

  可以断言,五年之内,一定会有一些大型国有银行滑出理财经理前10名。相应的,除了招行,肯定还有更多股份制公司甚至城商行挤进理财前10。   

/p>   

公募基金行业占比或将持续提高,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作为中国资管行业的先行者,标准的净值化产品形态、严格的监管护航、持续的投研投入以及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奠定了公募基金在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随着理财净值化转型逐步深入,公募基金的相对优势凸显。

  

未来资管行业竞争格局中,若能改善发展中存在的“重营销轻持续服务”、“过度包装、基金经理网红化”等现象,公募基金行业占比或将持续提高。

  

不过,公募基金行业内部同样面临分化格局。对于战略规划明确、管理团队稳定、产品布局丰富、投研基础扎实的头部基金公司,将会强者恒强,有望发展成为资管巨头。可以预见的是,未来5-10年中国将出现一批综合实力强悍、具备全球竞争力、管理规模在万亿美元级别的公募基金。

  

几家欢喜几家忧。部分主要靠货基或通道定制的公募基金,投研能力和渠道开发疏于积累,产品布局缺乏亮点,盈利能力堪忧,后续发展并不乐观。

  

3、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将加速融合通常,资产管理机构侧重资产投资端管理,财富管理机构侧重客户负债端综合服务,两者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和界限。简单来讲,资产管理负责“产”,财富管理端负责“销”。

  

资管新时代,财富管理价值链重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界限正变得模糊,加速融合成为趋势。

  

优秀的资管产品应该是兼顾客户持有体验、产品规模增长和风险收益表现三个因素的均衡(后面有空专门写一篇如何打造有生命力的爆款资管产品)。

  

资产管理机构应摒弃“只要业绩好,其他不重要”的偏狭想法,避免“产品赚钱、客户不赚钱”的尴尬局面,在做好产品研发和投资管理的同时,加强对上游客户渠道端的深度分析和服务投入,充分了解、发掘和引导客户的真实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策略,做好投后的持续沟通服务。

  

业内有些公募基金大力发展电商、直销和投资顾问业务,正是顺应了这个趋势。

  

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净值化理财时代,纯粹的产品“销售”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财富管理机构应基于对不同客户群体的认知和定位,从资产配置角度和生命周期角度,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买方顾问”服务。

  

面临资管新时代的挑战,理财子该如何面对这场大变局?--转变理念,建立投研驱动机制。

  

资产管理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资产投放为导向的影子银行资金池阶段。这个阶段产品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存在的意义仅为了解决负债资金来源,资管的核心是基于信贷审批模式下的资产组织和投放。

  

第二阶段:以产品账户为核心的投资经理负责制阶段。产品作为资管的核心载体,投资经理为产品业绩负责,标准化资产的投资和策略研究是决定产品业绩的关键。目前基金公司产品都处于该阶段,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向该阶段过渡。

  

第三阶段:以客户为中心的大财富管理阶段。资管行业的本质是信托义务,真正的资产管理应该是作为大财富管理价值链的重要环节,以客户利益为核心,通过资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获取客户的长期信任。这个阶段是国内大部分资管机构未来努力的方向。

  

理财子脱胎于银行体系,总行部门管理风格和信贷文化痕迹较重,这可能与资管文化存在冲突。应尽快转变发展理念,改变基于信贷项目审批文化的传统管理理念,打造投资驱动的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发挥平台优势,利用好外部资源支持,尽快自建投研体系。成立初期,通过借助卖方研、委托投资、合作发行产品等有助于弥补投研短板。长期来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基础上,理财子必须考虑自己的客户特征、产品特点、资源禀赋等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投研体系。

  

二是打造适应大规模资金主动管理的分工协作体系。理财子自诞生之日起肩负着大规模资金的管理重任,这既是优势更是挑战。大规模资金的主动投资在国际国内均缺乏可直接效仿的模式,理财子应参考年金社保的绝对收益管理经验与公募基金的相对管理经验,综合研究赋能、投资策略制定、资产策略容量再到交易执行效率和反身性控制等因素,着力打造适应大规模资金投资的投资、研究、交易分工协作体系。

  

三是建立内部投资经理培养体系,打造学习型组织。受制于母行薪酬体系约束,理财子激励考核机制与公募基金等市场化机构短期仍有较大差距。但激励机制并不是第一决定因素,理财子可以通过打造学习型组合,通过平台赋能员工,推动内部投研人员快速成长,激发员工积极性和潜力发挥。

  

--基于客户需求的前瞻性挖掘,合理布局产品体系。

  

好的产品布局要有前瞻性,跟随战略只能确保不会犯错,无法确立市场领先优势。前瞻性的产品布局考虑四个因素:

  

1. 行业趋势。纵观近10年资管行业发展,爆发性的产品和策略不时出现,但最终的赢家却属于提前洞察行业发展大势和立足长远布局的玩家。以“固收+”产品为例,目前市场上的头部公司一定是提前3-5年前布局此类产品的机构。

  

2. 市场走势。产品布局离不开对市场走势的判断,但顺势而为还是逆市布局却大有讲究。牛市顺势而为容易发爆款产品,但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失去客户的信任。“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资管产品布局。

  

3. 客户需求。资管行业应该利用人性的弱点还是克服人性的弱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客户表面的需求未必是潜在真实的需求。

  

4. 时机把握。不同策略的产品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前瞻布局过早,潜伏期太久容易夭折,等不到云开见月明。产品发行时机太晚,容易错过爆发期。

  

--加强科技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建立竞争壁垒

  

数字化系统正在深刻改变资管行业发展生态,从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到投资研究、交易营运以及风险控制,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风控精度和投研支撑。长期来看,理财子须坚定数字化转型之路,持续投入资源和精力,建立起能够支撑万亿级别管理规模的数字化核心竞争力。

  

以投研能力建设为例,理财子大规模的资金体量、绝对收益属性、普惠性理财产品定位等特点,决定了其无法复制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发展模式,必须通过数字化建设,使研究数据挖掘全面、及时、准确、可延展,预测结果可执行、可验证、可复制,投资决策适配资金属性、满足压力测试要求,投后风险监控和归因分析及时可靠,建立可以发挥团队背对背协作支持的产品管理模式,让投资经理及团队的投研成果利用数字化手段达成沉淀、积累、优化、转化的目的。

  

当然,打造一流的理财子公司,要做的不仅是上述三点。然而,现实残酷的是,做好其中任何一项都并非易事。

  

知易行难,理念易懂,践行唯难。从十多年前入行银行理财,笔者一路参与并见证了整个行业的盛衰迭代。

  

从利率市场化初期的存款替代品,到影子银行体系下的资产投放载体;从资管行业异军突起的领军力量到“资管新规”后的重点整改对象。这个脱胎于中国银行金融体系下的特色资管形态,承载了太多的期待和角色变换。

  

如今,已经有29家理财子获批筹建。这个资管市场新的老玩家,未来会如何演变发展?我们不得而知。

  

唯有躬身入局,于万千拘束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

  

银行理财一定会越来越好,在大财富管理价值链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南财理财通特邀专家)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