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炒期货比炒股难,为什么炒期货用美金

  

  作者|袁媛大师   

  

  咨询| Z0015860   

  

  编辑|更年轻   

  

  都说交易是反人性的,但到底是反什么样的人性呢?值得我们研究。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小故事:   

  

  宫本武藏是日本人敬仰的大剑师。有一次一个剑客来问宫本武藏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剑客。   

  

  宫本武藏回答道:“你的资质很好,十年后你可以成为一名伟大的剑客。”   

  

  那人接着问:“如果我努力,每天加倍努力,多少年后我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剑客?”   

  

  宫本武藏说:“那就要20年。”   

  

  那人又问:“你天天不睡觉睡觉练剑术,要几年才能成功?”   

  

  宫本武藏正色道:“那就要你三十年才能做出来。”   

  

  男人很疑惑,“为什么我花的时间多,而不是时间多?”   

  

  宫本武藏说:“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用来看外面的世界,一只用来审视自己。你眼睛盯着剑,只能离武道越来越远。”   

  

  这个故事真假咱们不究,但是却反应了很多行业的成功都强调对于自我的认识。   

  

  如果把期货交易比作剑道,期货炒家最后的下场取决于他的眼睛盯着什么:   

  

  如果盯着的是自己,大约十年可以成为优秀的交易员;   

  

  如果盯着的是交易技术,20年才能大成;   

  

  如果盯着的是一夜暴富的机会,或许一辈子难以如愿。   

  

  所以说:认识自己,认识人性,对交易至关重要。   

  

  那么,人性中有哪些本能,如果不加以抑制,会对我们的交易产生负面影响呢?   

  

     

  

  损失厌恶   

  

  所以新手做交易,最怕的就是被套,被套的单子,要么砍要么扛,砍仓如割肉,难度可想而知。很多交易者都有带单不止损的习惯,也往往是这个习惯把自己逼到爆仓的绝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愿意认输止损,本身就是人类天性之一,心理学称之为“损失厌恶”。   

  

  大多数人都是厌恶损失的,这意味着我们不希望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意味着我们对坏事的厌恶多于对同样好事的快乐。   

  

  在经济学中,效用的概念被用来建立损失厌恶模型。效用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主观满足感。在模型中,横轴代表财富,纵轴代表效用。效用曲线的边际递减是明显的,从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越富有的人,获得等量财富时的满足度越低。   

  

  2、一个人获得1000美元的效用不如失去1000美元的效用大。   

  

     

  

  2010年,《经济学人》报道了一个实验。实验在一家工厂进行,实验对象是分成两组的工人。一周开始,告诉一组工人,如果能完成本周规定的生产任务,可以获得80元起的奖金。另一组工人被告知,本周你将获得80元的奖金,但如果你不能完成任务,这笔奖金将被扣除。   

  

  好像两组都是完成任务奖励80元。没有区别!然而,很多实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第二组工人比第一组工人更好地完成了任务。   

  

  实验认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学定律,叫做损失厌恶。对第一组受试者来说是个收获,但对第二组受试者来说却是个损失。因此,在相比于等量的收益,人类本性更厌恶损失。,在路边捡到100元的喜悦不如丢失它的悲伤。同时也让我想起企业实行的一些管理办法,就是提高奖金在员工收入中的比例,一旦员工完不成任务就扣钱。   

  

  “损失厌恶”说明,人性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   

感情。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必然是要和损失厌恶打交道的。

  


  

对于世上绝大多数的工作而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是早就设计好了的,就算有损失厌恶也用不上。但是,做交易恰恰是这个世上为数不多的需要大量做决策的工作之一。

  


  

交易者如果任由损失厌恶的本能起作用的话,就会将持仓浮盈看做自己已有的利润,是难以接受浮盈回撤的。同样也无法接受主动止损,将账面浮亏变为实际账户亏损。所谓的“截亏持盈“也就无从谈起了。

  


  

医学领域的研究,也给了“损失厌恶”生理层面的解释:

  

大脑中有个部位叫做“杏仁核”,是情绪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结构。破坏两侧杏仁核的动物,对新异视觉刺激的朝向反应大为降低,缺乏对恐惧事件的辨识和反应。

  


  

当人一旦可能面临损失的时候,大脑中的杏核仁就会活跃起来,而杏核仁受损或者天生不敏感的人,或许更容易获得交易的成功。

  


  

本能归本能,优秀的交易者则可以超越自己的本能。他们知道自己强烈的负面情绪会带来偏见,所以不轻易纵容这种情绪。他们看到好的交易机会,敢于持盈不动,遭遇损失而不放在心上。

  

  

沉没成本

  


  

“止损困难”除了跟我们天生厌恶损失有关,还和沉没成本有着密切的关联。新手在交易中,面临止损的抉择的时候,和生活中面临沉没成本时是一样的,当所做的某件事情陷入困境的时候,又因为不舍为这件事情而付出的成本,所以一直被困扰其中。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某个大学生花了3年学习土木,但是并不是他的喜好,并且听多了前辈们提桶跑路的故事,他纠结要不要换专业:我已经花了3年的时间学习土木,难道我要浪费掉这三年吗?再比如情侣谈恋爱了,却发现对方一直不合适可是不分手,因为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互相磨合。

  


  

对于这些是已经支付的成本,已经没有可能拿回来的成本,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念念不忘?

  


  

恰如交易中的我们,在面对浮亏单子的时候,往往是不愿意止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我们心存侥幸:实际交易中差不多是10次止损9次错,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人说“我要是前面不止损就好了,现在就扛回来了”,于是每次浮亏的时候就想扛,扛回沉没成本,扛到赚钱,更有甚者会越亏越补仓(然而,剩下的那一次不止损却足以导致我们爆仓)。另一方面,我们则常常归咎于人性:认为人都是不理性的,是不愿意承认错误的。

  


  

这些分析当然很有道理,不过我顺着“沉没成本”这个思路再往下想了一下,似乎有些新发现。

  


  

还是那两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那个纠结于要不要换专业的大学生,确认自己换了专业之后,两年后就能考入这个专业最好的研究生学校,并在毕业后顺利进入业内最好的公司,他还会不会纠结呢?而那个犹豫要不要和现在情侣分手的女孩,如果她能确定自己分手之后,吴彦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迎娶她,她还会不会犹豫呢?

  


  

切换到交易中来,如果我确定自己在止损掉手上浮亏的螺纹单子,重新买入橡胶单子后,一定能赚上几千点的盈利,那我还会在止损的时候,闹什么情绪吗?

  


  

反过来说,就是:

  


  

在我想要放弃一门专业的时候,我不确定另一门专业到底能不能带给我更多;

  


  

当我想要放弃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找到更好的。

  


  

同样,交易中,当我想要止损一笔单子的时候,我不确定下一笔交易,或下一阶段的交易就能赚钱。

  


  

说到底,当我们面对“沉没成本”,犹豫不决的时候,除了我们不理性,好面子,不愿认错以外,还因为我们对未来缺少正向的预期。

  


  

所以说做交易必须有一套具有正向收益预期的交易理念和方法。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趋势跟踪理念,只要坚持,在经历完震荡期间的反复割肉止损之后,一定能收获趋势行情的回馈。趋势跟踪是有重大缺陷的,需要“熬”,而“熬”本身也是一种交易信仰。牛逼的人都去追逐更完美的方法去了,熬下来的人用笨方法反而能够盈利。

  

  

赌徒谬误

  


  

“赌徒谬误”是全世界赌场里的赌徒每天都在不停的犯的错误,当然包括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者。

  


  

比如你玩老虎机,一上来运气就不太好,一连输了很多把。这个时候你是否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你很快就该赢了呢?

  

比如你做期货,一上来就连续止损几次,这个时候你是否也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下一单你该赢了呢?

  


  

这是一种错觉。每一次交易都是完全独立的随机事件,随机事件的意思是下一把的结果跟以前所有的结果没有任何的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不会影响下一个事件的结果。

  


  

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抽奖的盒子里有6个球,上面标记1到6。每次抽奖的时候,你都要从抽奖的盒子里面拿一个球,而这六个球被抽到的机会是相等的,都是1/6。现在在假设前面几期抽中6的次数比2多,那么下一次抽奖的时候,你是否会有更大的机会抽到2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球根本不会在意谁曾经被抽到过,2号球也不会自己主动跑过来给你抽。他们出现的概率仍然都是1/6。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觉,是因为概率论里还有一个“大数定律”,说如果进行足够多次的实验,那么不同的结果出现的概率就等于它们的统计概率。比如抛硬币,如果抛的次数足够多,正反面出现的机会都是50%。而对上面这个例子来说,就是如果你在之后,进行足够多次的抽奖,你得到“2”和“6”的次数将大致相等。

  


  

我们常常错误的理解随机性和大数定律,以为大数定律就意味着均匀。如果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不那么均匀,我们就认为未来的事情会尽量往“抹平”的方向走。用更多的“2”去抹平更多的“6”,用更多的“背面”去抹平更多的“正面”。但大数定律的工作机制不是跟过去搞平衡,而是说如果未来你进行足够多次的抽奖,你会得到非常多的“2”和非常多的“6”,以至于它们之前的一点点差异变得微不足道。

  


  

那么这个“足够多”,要多少才算是“足够”呢?概率上理论计算后认为,不少于600个样本,才能将误差控制在5%以内。

  


  

做程序化交易的人,往往也会混淆“系统胜率”和“单次交易胜率”。比如一个交易系统经过历史数据测试,胜率是60%。他们就会简单的认为,某次交易信号发出后,其赚钱的概率也是60%。更危险的是,一旦出现连续4次止损后,他们就会想,既然我已经连续止损4次了,而获胜的概率又是60%,那么接下来的一次一定会赢,所以重仓下注。这就是典型的赌徒谬误,将“大数定律”等同于搞“平均主义”。

  


  

赌徒谬误会影响交易者如何开发交易系统、如何确定头寸规模以及如何进行交易。他们错误地理解了大数定律,忽略了随机性,从而导致交易的失败。

  


  

用史坦利克罗的话通俗的来讲,赌徒谬误就是:市场绝不会因为你已经连续亏损九次,就保证你第十次一定会赚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