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银行理财类的存款有什么风险,银行理财与p2p理财风险有什么不同

  

  相信每个有一定存款的人都考虑过或者已经买过不同的理财产品。而且大多会选择收益较好但无风险的理财产品,比如银行理财。   

  

  但随着2022年的到来,资管新规生效,除存款外任何收益类的投资都不再保本。仍然不太清楚原因。本文将对它们进行解释和梳理。   

  

     

  

  任何参与或了解投资的人都听过“高风险,高回报”这句话。我也听过“投资需谨慎,理财有风险”这句话。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般是无法自主投资的,大多选择依靠银行或者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理财。谁不想赚更多的钱?   

  

  即便如此,虽然部分投资理财产品收益较高,但高风险仍让普通大众望而却步。   

  

  但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却无疑是给了大众一颗定心丸。   

  

  那么什么是“刚性兑付”呢?刚性兑付一般出现在信托产品的理财中,如银行理财、P2P理财产品等。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理财产品,承诺到期时给用户本金和利率。比如我们在银行买理财产品,一般说“保本保息”或者“零风险”都是刚性兑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会选择银行理财。   

  

  但是2018年4月,资管新规的出台,到今年正式落地将使“刚性兑付”成为历史。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普通人有个有保障的理财方式多好。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虽为“刚性兑付”但并不代表没有风险。   

  

  虽然“刚性兑付”宣传保本零风险,但要知道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要求这些平台“刚性兑付”,也就是没有法律保障。只靠平台信誉保障。所以在以往的相关金融案件中,别说利息,有很多是拿不回本金的。   

  

  二、“刚性兑付”扰乱了行业规则。   

  

  如上所述,由于投资理财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需要自担风险。然而,“刚性兑付”理财产品的出现,严重扰乱了行业规则。简单想想。保本保息的产品和定期存款有什么区别?而且利率比定期存款高。相当于以理财的名义做存款。但是要知道理财和存款的监管规则是不一样的,这种方式是典型的监管套利。   

  

  三、“刚性兑付”对机构本身有重大的风险。   

  

  今年房地产行业遇冷,量价双双下跌。房企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逾期债务频发。对于选择“刚性兑付”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和房企的贷款。但是房企还是不把钱交给银行,银行可能需要自己把钱交给投资人。多得多的支付很可能造成银行的巨额亏损甚至破产。   

  

  打破“刚性兑付”会促使平台选择依靠拍卖抵押物、保险赔付、引入第三方担保等其他手段。最后将处置的资金返还给借款人进行赎回。实现风险控制,增加平台安全性。   

  

  四、“刚性兑付”导致投资者进入门槛低,风险意识薄弱。   

  

  由于“刚性兑付”产品的出现,很多普通人进入投资市场,分不清理财和存款,没有风险意识。此外,一些没有资金管理能力和资质的平台打着保本保息的幌子大肆吸引投资者,让投资者上当受骗,蒙受损失。影响我国资产管理的健康发展。   

  

  打破“刚性兑付”,有利于市场培育合格理性的投资者,保障资产管理市场健康发展。   

  

  因此,打破“刚性兑付”是必然现象。   

  

     

  

  然而,从18年资管新规提出,到今年落地,已经过去了将近4年。但在整体市场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投资者对标准信托产品的接受度仍然较低。一些稀缺的非标政府信托产品反而被洗劫一空。主要受限于客户风险偏好、投资习惯等多重因素。   

  

  事实上,早在2020年5月,银监会发布的《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要求集合信托投资非标资产比例不得超过50%。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标准信托业务,降低非标资产比例。要求所有信托公司改变信托产品结构。   

  

  为什么标准信托产品市场遇冷?主要原因是非标信托产品相比,标信托产品性价比不高。一般没有预期收益率,主要投资二级股票市场或者一级市场股权,受众也比较少。简单来说就是收益率没有保障,市场不够广,不被看好。   

  

  而且即使新规的落地,但“刚性兑付”尚未从市场完全抹除,对于投资者的意识引导可谓任重道远。   

  

  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如果之后还会听到类似于“保本保息”“零风险”的理财产品一定要谨慎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