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内卷是什么梗,内卷这个梗什么时候出现的

  

  让内卷成为网络热词的,是一张清华大学学生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敲打电脑的照片,于是他们有的在骑自行车看书,有的在宿舍床上堆满了一摞摞的书,甚至用“一边骑自行车一边用电脑写论文”这个词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自愿”竞争。   

  

     

  

  我见过最形象的比喻是:看电影时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前排的一个人先站了起来,被他挡住的后排的人不得不站起来。最后,每个人都不得不站着看电影。用王楠的例子来解释,一个孩子上辅导班,逼着所有人都上辅导班,但最终能考上名牌大学的名额是不变的。于是,孩子和家长成了内卷的受害者,而辅导班成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赢家。从刘鑫的例子来看,说白了,内卷化就是无用的恶性竞争,而这种在社会、群体、同龄人压力下的过度努力,往往会导致内耗和无效,反而限制了大家真正的潜能发展。任何被外界情况(社会、环境、氛围、父母、他人等)所迫的人。)被动或主动地被卷入,导致无意义的消费,可称为内卷化。   

  

  内卷的表面原因是有限资源的恶性竞争,但与内在心理机制、集体潜意识、从众心理、同辈压力密不可分,与个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评价体系密切相关。集体潜意识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是指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智底层的精神沉积,处于人类精神底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的集体经验,对人类精神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深深地制约着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创造力。   

  

     

  

  我用一个实验来说明:实验者把五只饥饿的猴子放在同一个房间里,在天窗上挂一串香蕉,安装电击装置。猴子一旦去拿香蕉,就会被电死。经历了多次电击的猴子,终于跑去拿香蕉了。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只猴子放生,换上新的猴子A,关闭电击设备。这只猴子A看到了香蕉,马上想去拿,但是被另外四只猴子拦住了。猴子A被其他猴子强行“保护”,最后没有拿到香蕉。然后,实验者把一只老猴子放出来,换上另一只新猴子B,B猴子一看到香蕉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拿。当然,和之前发生的一样,另外四只猴子也成功阻止了它。尤其是没被电死的猴子A,制止的很狠。一只猴子试了几次后不得不放弃。后来,当房间里所有的老猴子都换成新猴子时,虽然这些新猴子没有一只真的被吓到,但大家都不敢拿香蕉。   

  

  这就是集体潜意识对个体思维和行为的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回到内卷,为什么很多人会有非理性的内在竞争或者“自愿”竞争?因为“成就等于成功”、“第一名等于优秀”,成功与钱多、地位高、成就大、出人头地、有车有房、有面子等联系在一起。而且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人心中的默认标准。   

  

     

  

  所以有些人,为了让父母放心,为了避免被嘲笑,为了不让后代受苦,为了自己的面子,不得不努力去符合这个主流社会的成功标准,却又不敢退出。从这个角度来说,内卷其实是存在了很久的。   

  

  文章选自《知识就是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