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t币今日行情,耳廓疼痛是怎么回事

  

  KT MARK: IV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Headband Medium Level   

  

     

  

  之前我们介绍过绿联的真无线降噪耳机HiTune T3。作为一款售价仅在200元以内的产品,在降噪、声音、做工、外观、佩戴等方面都做得很均衡。可见,当一定数量的数码厂商开始卷起供应链时,成本控制能力会相当可怕。以优秀的T3为例,我很快就对他们的头饰产品产生了兴趣。毕竟目前国内降噪真无线耳机的品牌也不少,从数码厂商到传统耳机常山甚至跨界到这个圈子的时尚品牌都有.但是敢于尝试自主设计研发降噪耳机的厂商却少之又少。本文主角HiTune Max 3还是挺实惠的。明明只是耳机价格体系中的入门级,但从朋友分享的图片来看,做工还是不错的。为了想体验一下,也为了完善你的综合降噪能力金字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绿盟的HiTune Max 3耳机的表现。   

  

     

  

  HiTune Max 3(以下简称Max 3)的包装风格非常简洁,没有花哨的设计,但展示效果图比其他产品占用空间更大。展开后,包裹的主体就是Max 3的收纳盒。盒子体积不大,所有配件都可以和耳机主体一起收纳。收纳盒表面采用编织材料,内部则设有网兜,在放置耳机本体的位置也进行了一定的形状设计,与耳机的形状紧密贴合,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保护作用,防止耳机在盒内晃动。至于配件,配置足够齐全,3.5mm音频线,航空适配器,USB-C转USB-A充电线――都有。   

  

     

  

  耳机机身做工不错。我个人认为在模具的精细度上明显高于通常这个价位能买到的一些朋友和商人的产品。关节非常好。耳机表面像皮肤一样处理,手感很舒服,但是我手上的黑色的容易沾上油渍,需要经常清洗。耳机接头附近旋转阻尼适中,无异响。应该是加了静音橡胶圈。调节后的压杆没有刻度感,阻尼感刚刚好。相对于很多传统音响厂商在入门价位甚至无法兼顾做工细节的做法,Max 3看起来更像是一款拥有“高端心”的产品。   

  

     

  

  耳罩采用慢回弹材料,厚度不大,但佩戴后耳廓不会压在单元盖板上。头垫的材质比头垫快一点,硬一点,但好在整体结构设计合理,不会出现压头问题。说到佩戴,不得不提Max 3自带的佩戴感应识别功能――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在这个价位的无线耳机上看到这样的配置。与AirPods Max不同的是,耳罩没有专门用于距离传感器的部分,而是保留了一个完整的耳罩内衬的网布,一般会对识别造成一定的干扰,但可以保护传感器免受水汽(冬天经常发生),更换耳罩的兼容性会更好。实际使用中,可用性相当好,响应也相当快。但在目前的使用期限内,偶尔会出现突然“离线”识别的情况。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优化空间的。但是,对于这个价格来说,拥有功能就是胜利。   

  

  模式切换键位于耳机左侧,降噪模式切换键和3D空间音频键的触感没有区别,略显遗憾。不过操作方式的不同抵消了误触问题。只需轻按即可切换降噪模式,长按可切换3D音效,防止误触,非常不错。   

  

     

  

  Max的3D音效类似于iOS 15用AirPods和Beats系列耳机实现的空间音频“动态头部追踪”功能。这个功能开启后,耳机内部的陀螺仪就会开始工作,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指向性模拟。音源会固定位置,转头会感觉模拟的原始音源固定在初始位置。在单配对下,不会重新计算每个模式开关的初始位置,只会在每次重新连接后重新计算初始位置。总的来说是一种不错的播放方式,但是距离现在iOS所能提供的空间音频的自然度还有一段距离,而且这种空间音频仅仅依靠陀螺仪,只能呈现方向指向性而不能呈现距离感。空间音频功能真正发挥功能作用需要内容输入,但绿联在这方面的技术尝试显然值得肯定,也能给很多不了解空间音频的消费者一个上手体验头部追踪功能的机会。别忘了,这个空间音频是耳机自带的,和手机系统无关。无论你是iOS用户还是Android用户,或者你打算将Max 3连接到电脑、游戏机等。这个功能可以提供完全一致的体验。   

  

  

  

来聊聊一个降噪耳机最核心的功能――降噪综合能力。

  

Max 3 的降噪能力显然是比较难跟顶级水准一较高下的,但是你能明显感知到降噪深度方面在中低价位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且没有特别明显的耳压感――这对于入门用户显然是相当友好的。频宽覆盖做得中规中矩,中高频段的噪声屏蔽更多地依靠于结构设计的优势,物理隔音做得足够好让 Max 3 的综合降噪能力显得更加出色。标称降噪深度为 35dB,我认为这应该是结合了物理隔音之后的峰值效果。

  

环境音自然程度还不错,有轻微的底噪,在中低频段明显是有一定的放大感,这点在聆听语音报站等场景中会比较明显,人声/类似人声的所在频段的厚度有些许增加。总体可用性良好。

  

  

  

通话方面,搭载了五麦通话降噪技术,实际的通话体验不错,比起这价位绝大多数的真无线耳机来说,Max 3 更多的麦克风配置换来了确实换来了更猛的运营商网络通话降噪效果。

  

可以这么说,Max 3 的降噪水平是相当接近于传统大厂次旗舰水准的,在抗风噪能力比较一般,但是入门级用户比较看重的降噪深度等方面做得不错。

  

延迟方面,Max 3 并没有着重对于延迟水平进行宣传,不过实际表现也并不拉垮,别忘了,Max 3 还支持有线模式,插线即可解决一切延迟问题。

  

续航方面,官方宣称 Max 3 在标准音乐模式(不插线、ANC OFF)续航可达60小时,降噪开启后也有40小时的连续播放时间。个人经过标准流程测试下来,全程以 AAC 编码协议连接三星 Galaxy S20 并在降噪和环境声模式之间间歇切换,不间断播放以50%音量连续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播客节目(小宇宙),耳机单次续航为38小时51分钟,基本符合官方标称续航描述。耳机的充电速度非常快,在1.5小时左右就可以完全充满――比真无线产品显然更大的电池,充电时间却基本一致。

  

  


  

来聊聊声音,Max 3 在蓝牙音频编解码协议层面并没有做得很激进,支持 SBC 和 AAC 两个基本协议,实际的稳定性表现没什么问题。Max 3 搭载了一对直径为 40mm 的蚕丝振膜,在轻量化上是比常见的一些金属振膜能做得更好一些。实际听上去怎么样,我们进入主观评价部分。以下描述如非注明全部基于 AAC 协议连接三星 Galaxy S20 得出。有线模式潜力更大,风格也可参考下文。

  

低频量感适中略偏少,层次感不错。Max 3 的低频有着相当不错的弹性,但是氛围渲染并不算多,残响也控制的比较少,显得整个中下盘都相当地干净。收放速度中等略偏快一点。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结像略有一定的前倾感。

  

中频,人声普遍有一定距离且距离感还有一点远,口型略偏小一些,但是精细程度不错。很难说 Max 3 的人声表现有什么明确的偏向,染色也都集中在中下盘。比起 HiTune T3 那种不突出线条的调法,Max 3 的人声线条显然是要更加抓耳的,且人声的齿音保留了不少,打磨痕迹不重。我个人在这段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偏向于用 Max 3 听一些声线比较厚的女声,饱满度问题感知会少一些。

  

Max 3 的乐器表现相对要更加出色一些,也要略微突出一些。弦乐器的弹拨弦细节保留得不错,甚至会有一点比正常状态更靠前的趋势。在聆听小提琴独奏的时候,Max 3 的表现在这个价位算得上相当不错。不过,大提琴、吉他等,会感觉质感有些偏薄。自然,也就没法对于大提琴的形体感有特别准确的还原了。金属管乐器的泛音有点缺乏,但是木管乐器则大多都听上去相当不错,线条扎实不会偏厚。打击乐器普遍有一些刺激感。

  

  

高频总体亮度并不算亮,但是显然在某些频段上进行了突出,这也解释了齿音的存在和打击乐器的刺激感。延伸还不错,极高频有一定的信息量。

  

声场规模感还不错,横向距离明显好于纵向,呈一个椭圆形。Max 3 在刚开声的时候总体听上去会有一点闷,不算通透,但是在插线煲了几十小时后,问题有所缓解。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在这个价位显得比较出色,定位能力也不错。动态表现一般,瞬态可圈可点。解析能力作为一款500元内的头戴耳机,属于中上水平。

  

  

  

这么说吧,HiTune Max 3 作为一款针对入门级市场设计的降噪头戴,在很多方面都做到了接近于传统音频大厂中高端产品的普遍水准,做工、佩戴、稳定性等方面都像是一个足够成熟的产品。降噪综合能力没有越级到能够跟旗舰型号掰手腕的程度,但是也完全可以满足入门以及进阶级别的用户使用,且不启动主动降噪也有良好物理隔音能力,低耳压感、强通话能力的特性也很对入门用户的口味。声音总体来说素质过关,有自己的风格特性。Max 3 是一个可以推荐给入门用户的成熟产品,以一个入门级别的价格,获得降噪传统大厂的次旗舰级别的综合表现,甚至还打的有来有回――这其实也是数码厂商能够后起发力的典型例子,技术成熟后,成本自然更加容易压低一些。对于不那么极致的使用需求,其实五百元内的几款头戴降噪耳机,都已经可以有相当不错的综合体验了。这对于消费者也是一件好事。

  


  


  

KingTsui, from the TDS Studio.

  

June 2022

  

欢迎在全网各平台搜索订阅 TDS Studio 的产出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