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是公司的钱吗,市值是总资产的十倍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价值本质上来源于成长。   

  

  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是真实商业规律的反应。在二级市场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很多上市公司的利润明明是一样的,市值却可以差十几二十倍。原因也很简单。今天的利润不代表明天的利润。一些传统行业过去十年利润稳定,但没有增长空间。   

  

  成长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任何企业都需要新陈代谢,流水不会烂,户户不会长。企业只有不断壮大,才能为每个员工和每个业务模块提供发展的机会。   

  

  几年前我们讨论过这个话题,当时有这张图,比较了跳跃式增长和传统渐进式增长两种增长范式。   

  

  跨越式增长是移动互联网创业压倒性的增长方式,而传统的渐进式增长在当时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移动互联网机会的本质是为整个人类社会改变一套信息接口、交流接口、交易接口。换一套接口的意义相当于“改朝换代”。在各行各业,没有老板的地方,出了新老板,已经有老板的地方,可以换一个老板。   

  

  移动互联网等这些平台公司的本质是,当一个新的领地建立后,迅速占领接口层的交易,形成垄断交易接口,然后重组上下游。   

  

  不是性能高低的问题,供给是原始供给,需求也是原始需求。这些公司真正的价值在于,一旦垄断完成,上下游的价值就可以转移。转移价值永远大于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杠杆非常大。   

  

  想象一下,沃尔玛开店,需要进货、租场地、装修、雇佣员工;淘宝或者拼多多做同样的事情,买流量,招商家花钱,相对来说,移动同样的业务量,后面的杠杆要大很多。   

  

  当然,跨越式增长并不局限于移动互联网,但杠杆从未如此之高。早些年,一批白酒企业大规模招募线下经销商,利用央视的标头,短短一年内生意可以翻很多倍。央视标王是业务端获取客户的杠杆,大型经销商是执行端的杠杆。   

  

  在这种生态环境下,最正确的策略是什么?也就是在交易界面出现的那段时间,不惜一切代价,以最高的速度,比所有人都更快的占领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最后达到了垄断。   

  

  我们所说的无论什么成本,是指即使成本高一倍,如果杠杆高二十倍,双倍成本和双倍成本没有本质区别。一旦赢了,就可以弥补。   

  

  这几年涌现出来的大公司,比如拼多多、美团、阿Aauto Quicker,也确实不是有规律的成长,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某个领域的高价值、垄断的公司。   

  

  但是今天,时代变了。任何增长范式都是由特定的时代机遇和外部环境决定的。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层、交易层等纯接口层的竞争基本结束。接下来,企业必须整合前后台,从广义的交易接口层进入业绩层。在业绩层的第二条增长曲线上,传统的渐进式增长是必然的。   

  

  跃迁式增长是闪击战   

  

  跳跃式增长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大而平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我们要做的一切都必须准备好,只差东风了。在合适的时候寻找那张浸过汽油的纸,做第一个或者第一个点燃它的人。   

  

  成长永远是闪电战,从来没有持久战。当你占据了界面层,商业模式可能就不成立了。你先占了接口层,再实现价值转移,所以你占了肯定亏。   

  

  跨越式增长重要的是增长效率,而不是绝对的商业效率。如果在占领接口层的时候先赚钱,失败的概率会很高。比如淘宝曾经的竞争对手易贝,当时的市场份额在80%以上,却忽略了电商后面还有100多倍的增量,所以当时做业务融合的时候直接被淘宝干掉了。   

  

  对于跨越式增长,速度和取胜是第一战略。快的会杀慢的,你赢了才能活。所以,跨越式增长一定是高强度的,每一次都要全力以赴,释放所有的资源和增长潜力。   

  

  要不断把一个长期的增长目标切割成当前“饭碗”中增长效率最高的子战场,变成一波增长。而且每一波的二次切割都足够清晰,可以在有限的具体资源和时间内完成。   

  

  每一次增长,不仅会带来业务量的增长,还会带来服务控制点的局部胜利,获得升级后的有效设备,获得下一次增长的更高基础,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以品多多的成长为例。在快速获取用户的阶段,第一品类一定是增长效率最高的子战场,比如10元品类。你可能觉得10元和50元都可以玩。反正两者都有需求,两者叠加会增加的更快。不对!将所有执行资源集中在一个增长上比同时集中在两个增长上要好。   

  

  跨越式增长的最大风险是增长停滞或反复持久战,这是致命的。有几个相对重要的原则:   

  

  第一,要保证每一波增长都有明确的目标,但尤其忌讳以融资为目标。推动数字增长很容易,但强行推动融资增长的浪潮很危险。它可能会被削弱,甚至被消灭。在没有实质性业务增长的情况下,融资只会扭曲业务,放大问题。   

  

  第二,要做好所有人力配置的准备,落实资源,应对资源。如果资源不均衡或者计划没有准备好,我们绝不会轻易启动。   

  

  比如瓜子二手车发现广告效果很好的时候,并没有马上去做。而是在所有的地面执行和销售对接到位后,进行一大波投放,一次性拉高销售额,从而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第三,跨越式增长一旦启动,必须提前设置好检查点。人在战斗的时候往往会很迷茫,无论是商业判断,成长判断,资源还是竞争。   

争判断,如果没有事先设置check point,很有可能闷头已经冲过了站,还没发现问题。

  

同时要事先准备plan B和逃生通道,也就是终止的执行计划。执行是很难暂停的,终止计划或者降低成本不是把人裁掉就好了,经常是找问题花了一个月,停下来又花了一个月,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和业务变化的窗口期。

  

第四,预备好下一波增长的资源。跃迁式增长是不断的闪击战,每一波闪击战在发生的时候,都必须对下一波闪击增长需要的资源做好预备。每一轮融资在进行的时候,都测算下一轮融资和下下轮融资和业务,并随时监控整个业务可能出现的天花板,判定要不要做范式转型。

  

▌渐进式增长是持久战

  

和跃迁式增长不同,渐进式增长杠杆较低,本质是持久战,是段落式的增长。核心基点在于能否建立和保持对于全市场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有很多种,可能是产品优势,可能是市场渠道优势,也可能是周转率、库存率带来的效率成本结构优势。

  

比较优势建立贯穿渐进式增长的各个策略中,不断积累就会成为赢得竞争之源。

  

杠杆:渐进式增长的的杠杆要加在比较优势上。如果你的毛利率比别人高,就可以拿出一定的利润给经销商,获取资金杠杆和增长杠杆;如果你的产品比别人好,就可以把利润持续投入到研发杠杆上,让产品不断保持独占性。

  

商业模式前置:跃迁式增长是速度优先,商业模式后置;渐进式增长是商业模式优先,追求中长期的赢。商业模式本身必须是正的,才能去做扩张。商业模型不成立,增长必然支撑不住,业务越大亏损越多。

  

跃迁式增长用补贴亏损的方式扩张单点模型,将来一旦挤压上下游,负的可以变正,所以单点模型是负的无所谓。但在渐进式增长这个生意上,亏钱必须亏在比较优势的建立上,而不能在单点模型的扩张上。

  

子市场选择:在众多子市场中,要永远选择比较优势发挥最大的子市场。如果一个生意在一二三线城市都能做,但在二线城市里,消费者感知是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最弱的,毛利率是最高的,那肯定选择二线。占领了一个市场之后,再利用战果去扩大和延伸比较优势,再占领第二个市场,再扩大比较优势,形成不断的循环。

  

渐进式增长最大的威胁,是比较优势的稀释和消失。由于新技术或新政策的出现,比较优势可能直接被抹掉。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比较优势的消失都是自己的问题。比如盲目的增长和扩张。

  

这些说起来简单,但真到执行和决策里面,大家会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执行的琐碎和各种各样的诱惑带偏。

  

如果你没有想通你的比较优势,建在哪里怎么建,然后是不是真的好,就千万不要启动增长。

  

▌未来将是融合式增长

  

跃迁式和渐进式两种增长范式都需要选方向选战略,寻求杠杆,寻找颠覆和破坏的点。前者是利用高杠杆,迅速建立细分垄断;后者是通过内部比较优势的建立,达到高业务占有率、多链条控制的实质性垄断。

  

未来的增长范式将是融合式的增长。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灵活使用不同的增长范式,或在不同的业务部分,采用不同的增长策略。尤其对于新创公司而言,先用跃迁式增长获得上牌桌的资格,再使用渐进式增长建立和夯实比较优势。

  

真正厉害的创业者,是同时采纳两种增长范式,各取优点,不断切换。例如,互联网的快速迭代、品类试错的方法,能不能用于传统行业里的产品开发上?跃迁式增长的杠杆概念,能不能跟线下慢节奏的业务结合?线上业务能不能嫁接传统增长范式里面的效率提升、优化,提前做目标改进?

  

但这也是操作难度最大、最玩火的一种增长范式。追求效率的人,本身会反感不确定性,两种范式对创始人的基因要求是完全相反的,对公司文化、理念、执行体制的要求是割裂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