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银矿石哪里最多,wow银矿石采集路线

  

     

  

  中央国家的形成三国第53节   

  

  作者:文俊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马墙地354凉州83354殷茵城和“龙游四块”   

  

     

  

  要想从陇右高原进入河西走廊,首先要进入河西高原。在历史上,有两条主线帮助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务旅客做到这一点。除了“兰州盆地”经过王思峡谷进入庄浪谷南路,还有一条路线是从祖厉河和靖远盆地出发。顾名思义,靖远盆地在行政上隶属于甘肃省靖远县。   

  

     

  

  从兰州盆地东端的桑园峡沿黄河约80公里,即可到达靖远盆地。它的名字来源于明朝在这里设立的“卢静卫”。鉴于清朝的起源,清初的“禄”字被“元”所取代。无论叫哪个名字,都可以看出,即使在明清时期,靖远盆地仍然具有很强的边塞功能。   

  

  这个河谷盆地位于陇西高原的西北边缘,比西南的兰州盆地更长更窄。黄河在靖远盆地绵延50多公里,龙游三大河流之一的祖厉河入海口位于整个盆地的中点。祖厉河流域延伸至陇右高原腹地与靖远盆地沿黄河延伸形成的T型结构,让你很容易感受到,在两者的关系中,靖远盆地负责构筑黄河防线,包括连接河西高原的任务;祖和谷承担着穿越陇西高原的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职能,西汉在黄河和祖厉河两岸分别设置了鹌鹑尹和祖厉郡两个县。前者在东汉时期改名为“贤音”,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为避免混淆,此后书写时将“贤音”作为代称)。其中,祖厉郡位于汉代祖厉河与祖厉河的交汇处(今会宁县西北郭城驿乡)。祖厉河也是以这个行政系统命名的。   

  

  事实上,殷茵在当时也是一个河名。然而,“殷茵河”不是黄河的支流,而是黄河本身。由于地理上的划分,大河的很多河段都有自己的名字。在“河”这个词成为通用名称之前,带有“河”后缀的河通常代表黄河的一段。   

  

  结合祖厉河和黄河形成的T型结构,殷茵河很可能指向靖远盆地50公里的黄河,祖厉河河口也将是殷茵城的最佳选址。但汉武帝为丝绸之路北线时,选择的穿越节点并不在祖厉河口,甚至也不在靖远盆地,而是在靖远盆地北部。这有些出乎意料。要知道现在的靖远县位于祖厉河入海口,其行政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西魏政权建立的“徽州”城。这些历史证明了祖厉河河口和靖远盆地对陇右安全的重要性。   

  

  要理解汉帝国做出奇怪选择的原因,我们需要把视角抬高,从高空俯视靖远盆地与周边地理单元的关系。靖远盆地作为陇西高原的西北门户,无限靠近武曲山西端。这座西有乌鞘岭,东有龙山的山,此前被我们定义为宁南高原与陇右高原的分界线。从这个意义上说,靖远盆地不仅在河西高原和陇西高原之间,而且与宁南高原隔山相望。   

  

  以前已经解释过,宁南高原在地缘政治上是作为陶西平原的附属板块而存在的。如果中原王朝想要赢得陶西平原,它必须通过宁夏南部高原的清水河系统连接起来。相反,如果游牧民族控制了陶西平原,他们自然会将控制权延伸回宁夏南部高原,在那里与中原王朝对抗。这就意味着,如果武曲山不作为黄河东岸的天险,那么黄河沿岸选定的节点就必须像萧关一样,既要管事,又要御敌于北   

  

  放大靖远盆地与北部山区的交界处,你会发现河谷盆地与山区并不是无缝连接的。东北方向流动的黄河在即将流出靖远盆地时,向西北方向90度转弯,流入武曲山西端的山区。此后,在这个山区,黄河向北、向东两次转弯,又折向东北,进入中卫平原,使黄河在靖远盆地和中卫平原之间贯穿峡谷的那段,呈现出C字形。在这个字母C中,最南边的峡谷被称为“红山峡谷”。   

  

  从红山峡谷南到靖远盆地北,长约20公里的黄河,是帮助形成“殷茵城”的殷茵河。殷茵河和武曲山河也不是无缝连接,而是拉开了5公里左右的距离,使山川形成了宽5公里、长20多公里、西宽东窄的阶地。在黄土高原,山脉和盆地之间有这样的过渡带是正常的,就像关中平原和山脉交汇的地方有周元一样。   

顶部平整的台地一样。只是鹯阴河与屈吴山脉之间的这块台地,比起周原的条件却是要差得多。

  

由于屈吴山脉阻挡了东南季风的吹拂,整个台地的年平均降水不足200毫米。正因为如此,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小型台地,被称之为“旱平川”。应该说,这个命名是非常传神的,即表明了它低于山地、高于河谷冲积平原的台地性质,又突显了其比后者更为缺水的特点。自身及周边高地的降水不足,使得旱平川的地表只存有季节性河流。在黄河两岸,这类季节性河流有一个能够突显其干旱特点的后缀——沙河。

  

旱平川上最大的沙河,名叫“水泉沙河”。沿水泉沙河与旱平川上的其它沙河上溯,你会发现它们能够穿透屈吴山,将源头置于山脉的北麓。在山脉与河流的关系中,这种情况很常见。毕竟山脉就算线性延伸,之间也会存在很多缝隙。比如太行山脉西侧的很多河流,就穿越了太行山间的那些峡谷流入华北平原。这些河谷往往会成为连通两大地理单元的孔道,当下连通北京与拉萨的109国道及G6高速,便是在两条沙河河谷的帮助下,由宁南高原进入旱平川台地。

  

  

然而对于历史上的中原王朝来说,宁南高原与旱平川之间存在孔道却未必并是好事。那些更适应干旱环境的北方游牧者,虽然很难从两岸悬崖林立、乱石穿空的红山峡南下,却可以借助这些沙河河谷,从宁南高原的西部,跨越屈吴山脉进入旱平川乃至靖远盆地。

  

当然,旱平川同样也是陇右进入宁南高原乃至西套平原的重要跳板。最终造成的一个地缘政治后果,是甘肃与宁夏在屈吴山西段的分割线,实际上位于山脉之北。换句话说,时下甘肃得以领一块宁南高原西南角,地缘背景正是因为旱平川这个跳板和北上通道的存在。

  

鹯阴城与陇右四塞地缘结构图

  

  


  

通过上述解读,旱平川之于陇西与宁南高原的连接作用,已然十分的清晰。不过当年构筑于此的鹯阴城并不是仅仅为了直面宁南高原,刚才提到的两条高等级公路,在西出旱平川之后,也没有溯黄河而上进入靖远盆地,而是通过黄河大桥向河西高原延伸。这意味着,接下来还需要帮鹯阴城和旱平川定位一个渡口,以显示旱平川之于陇西与河西两大高原间的连接作用。

  

作为一个渡口,两岸需要有河供通行的河滩地,这些河滩地通过又会被开发为农田。观察卫星地图,你会发现沿鹯阴河两侧河滩,线性向北延伸的农田带越收越窄,至红山峡口前完全消失。

  

九曲十八湾的黄河在进入红山峡之前,又顽强的扭出了一个被当地人称之为“黄沙湾”的S型小湾(可在电子地图上定位白银市平川区小黄湾村)。这里就是鹯阴古渡的所在。对于防御者来说,更让人头疼的是:在这个节点上,黄河水道不仅窄狭还容易在冬季结冰。历史上,游牧骑兵往往选择在冬季鹯阴渡河面封冻之时踏冰而来,经靖远盆地入寇陇右。

  

小黄湾村<鹯阴古渡>

  

  


  

从陇西高原沿黄河东岸向北寻找渡口进入河西高原,不管是坐羊皮筏子还是踏冰而过,鹯阴渡都将是最后的选择。这种位置感也与萧关是陇右与陇东高原最北部连点的情况类似。结合御敌于北方的共同任务,成就鹯阴与萧关的都是三线交叉的点位。后者之所以更为知名,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担着护卫关中的任务;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路径更容易识别。

  

从地理位置上看,萧关处于泾水源头、渭水上游水系、清水河源头三水相接之地。需要注意的是萧关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关隘,而是构筑于这个三线相接位置上的一系列关防的总称,具体的关联则随着王朝的更迭出现小范围位移。

  

  

在明朝经营这个战略节点时,曾经为之设计了一个更能反应其地理特点的名称——三关口。同样,理解鹯阴城的位置时,也不能局限在两汉王朝选择的成址上。为了控制这个战略要地,历代王朝在此修筑了非常多的军事堡垒。虽位置不尽相同,但都没有脱开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的旱平川台地。

  

尽管旱平川的位置是如此的重要,但与相邻的靖远盆地相比,地缘潜力却要差上许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地势较高,使得旱平川难以得到黄河的直接浸润(但可以打井取涌入地表的黄河水);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的面积要远小于靖远盆地。无论从地理还是地缘政治上,旱平川都更应该被定位为靖远盆地的附属板块,就好像周原被视为关中平原的一份子一样。以这个基本面来说,古会州城在祖厉河口的修建,也算是一种拔乱反正。

  

地区行政中心向靖远盆地转移,不代表旱平川就失去了价值。农业和人口承载力更高的靖远盆地,将更好的为旱平川的军事存在,提供战略支撑。这实际也是当年金城被和兰州盆地被先定的基础原因。对比后你会发现,即能北渡河西、又能西连河湟的“四望峡”,与旱平川在陇右西北向的军事价值无异。只不过,四望峡需要面对的是羌人的核心区,及通过河西走廊的主通道。汉帝国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它所处的小型河谷盆地,没有单独承担如此艰巨任务的潜力。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能够为陇右与河西高原之间的地缘沟通,理出两条主线来了。二大地理单元的连接面是西起四望峡、东至黄沙湾的这段曲折蜿蜒的黄河。兰州与靖远两个体量最大的河谷盆地,分别在南北两线肩负着战略保障任务。并由与二者相邻的四望峡、旱平川承担具体的连接任务。同时在对接河西的任务之外,“兰州盆地-四望峡”防线还必须在侧翼面对来自河湟谷地/青藏高原的压力;“靖远盆地-旱平川”防线承受的则是宁南高原/河套地区的压力。

  

比照“关中四塞”及“洛阳八关”的全面防御视角,结合此前内容所提炼出来的节点,我们还可以将上述模型进一步升级为“陇右四塞”的概念。包括:西大门属性的“四望峡”、北大门属性的“旱平川”、东大门属性的“三关口”(萧关)、南大门属性“祁山”(汉源)。这一模型不仅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当年曹魏政权在陇右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局面,更能让大家在博览陇右历史时有豁然开望之感。

  

  

再次聚焦鹯阴渡。鹯阴渡的位置确定后,丝路北线横穿陇右高原的线路也就明晰了。如果你是当时的执政者,接下来又会怎么做呢?自然是在河西高原东侧再建制一个县,帮助丝路北线接入河西走廊,就像在河西高原西侧,建制服务丝路南线的令居等县一样。

  

一个看似利好的消息,是乌鞘岭伸展至此已是强弩之末。这条祁连山脉的最东部支脉并没有触及黄河,黄河在中卫盆地和靖远盆地间的那个C字型转折,实际是从屈吴山最西端穿越而过。两条山体之间亦没有紧密相连,现在的甘肃省景泰县便建制于两山之间谷地中,我们可将之命名为“景泰干谷”。

  

  

沿景泰干谷北出河西高原后,紧贴乌鞘岭北麓西行便可接入河西走廊。如果贴屈吴山北麓东行的话,则可进入中卫平原。以地势来说,这条全路在谷地延伸的丝路北线,要比经由庄浪河谷,翻越乌鞘岭南线更有优势。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与南线全线有庄浪河补给不同的是,南北向的景泰干谷,直面的是延绵于阿拉善高原东部的腾格里沙漠。尽管受两山庇护的干谷还不至于成为沙漠,但风沙走廊的性质还是让防沙治沙,成为保护景泰环境的头等大事。这样的区位,不用说你也知道它的年平均降水很难超过200毫米,能够在地面找到的河流也都是季节河属性的“沙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将之命名为“干谷”。

  

对于试图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的中原王朝来说,另一个问题在于:在控制河西走廊的情况下,由南线穿越河西高原的线路将是十分安全的。反观北线,却会必须直面来自阿拉善高原的游牧者。如果后者控制了东侧的中卫平原,这种威胁更是会成倍增加。让人无奈的是,虽然地理、地缘条件有点差,但该做的地缘政治布局还是得做,否则让游牧者如入无人之境的通过景泰干谷、进入河西高原腹地,两条丝绸之路都有可能被切断。

  

最终补上这个缺口的,是汉武帝在此建制的“媪围”县(位于景泰县城东南约十五公里处的吊沟古城)。河西高原的地缘价值,亦就此明晰。对于中央之国来说,并不指望干旱的河西高原,能挖掘出多少农业和人口潜力,它的主要价值是在东、西边缘维护两条连接陇右高原与河西走廊的通道。至于腹地的价值反而不大。历史上,建制于河西高原上的城市,行政上不是置于陇右城市之下,就是被划给河西走廊。

  

然而上世纪的一次行政变动,却有些颠覆了这一地缘政治格局。今天,承载着甘肃省会的兰州盆地,仍然具体负责着陇右西南门户的安全,庄浪河谷和四望峡亦都属于兰州的辖区。但在西北方向,肩负这一职责的地级市,却是位于河西高原的“白银市”。白银市并不是一座沿黄城市,而是位于小型山间盆地间。其与黄河的联系,主要通过两条不到30公里的沙河来完成的。这两条沙河从兰州盆地与靖远盆地间注入黄河。从这个位置来看,成就白银市的并不是丝绸之路。

  

当下,景泰干谷的景泰县、靖远盆地的靖远县、祖厉河谷的会宁县,都是白银市的属县。甚至原属靖远的旱平川台地,也变成了白银市的市辖区“平川区”。虽然后一变化,倒是能够佐证旱平川与河西高原间紧密的地缘联系,及其与靖远盆地的地理差异,但让一个即缺水、又没有区位优势的城市,承担与兰州一样的地缘政治任务,看起来多少些奇怪。名字倒是一个亮点。南金城、北白银的格局,让整个地区散发着富贵之气。

  

  

尽管金银组合堪称完美,但两座城市的历史却相差了2000多年。前面说了,金城始建于公元前86年,而“白银市”出现在行政舞台上却是在1956年。一直到1986年才正式升级为地级市属性的白银市(中间还被撤销过)。如果说金城当年因挖出黄金而得名,只是一个传说的话,那么白银市的横空出世,却的的确确是因为“家里有矿”。

  

上世纪50年代,白银地区被发现蕴藏有数百万吨矿产资源,包含有:金、银、锡、碲、镉、锗、钴、锑、汞……等60多种贵重稀有金属。随着这些矿藏的开发,一座新兴城市拔地而起,并取了这么一个富贵的名字(不过白银市储量最丰富的其实是铜矿)。

  

1956年白银矿山大爆破

  

  


  

特别提一下白银的历史,是想借此说明一下在地缘因素中,矿藏也是影响因子之一,古代也不乏因为某种资源而兴起的城市和地理单元。问题是在历史长河中,“资源性城市”的稳定性始终是一个问题。一旦其资源被替代或者枯竭,就很有可能迅速衰弱。

  

相比之下,区位、气候、土地环境这些地缘要素要恒定和重要的多。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在具体研究某段历史时,不去重视对当时地缘格局造成重大影响的某项资源,比如研究当下的世界,就不可能无视中东的石油美元。至于白银今后的走向,就不是这些文字所要解决的了。河西走廊才是我们下一步的方向。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