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基本法升级解读,2017平安基本法详解

  

  2020年全年,中国平安的累计涨幅甚至不到4%,跑输大盘至少10个点。在经历三年改革阵痛后,平安真要触底反弹了吗?   

  

     

  

  2018年以来,平安新单和NBV甚至出现负增长,远低于往年30%的增速,保险代理人也在此期间大幅裁员近30%。这样的成绩在保险股中几乎是最后一名。   

  

     

  

  业绩承压,中国平安在过去三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保险业上一次景气周期来自于2013年保险费率的放开。直到2017年134号文落地,监管再次收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   

  

  一方面,在严格的监管下,投资理财的险种有限,以保障为主的险种受到青睐。以“平安福”(中国平安推出的明星爆款产品)为代表的重疾险颇受欢迎,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竞品加入,价格战愈演愈烈,代理人出单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2019年15岁至64岁劳动力人口比例降至15年来最低水平,代理人新增难度也在加大。   

  

  代理岗位流动性过大,离职率高,也会影响营销团队的质量。目前国内寿险代理人一年留存率仅为31%,远低于美国的77%。   

  

  因此,中国平安自2018年下半年起,率先开展寿险改革,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渠道上的减员增效,产品上的结构优化升级,在寿险引流的基础上,打造综合金融闭环生态圈,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赋能。   

  

  一、阵痛三年后,为什么说平安临近“拐点”了?   

  

  我们从上到下从三维角度来看:   

  

  1、宏观环境:复苏预期,利率上行,险企受益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预计经济复苏将更加强劲,同时利率也会上升。毕竟市场上借钱的需求增加了。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预计达到3.5%。   

  

  上市保险公司的投资资产中,债券和固定收益的比例一般在60%-70%,保险公司受益明显。   

  

     

  

     

  

  2、行业层面:又一轮“四红三黑”已过,疫情加速洗牌出清   

  

  保险业在过去20年中有一个“7年周期”的循环图像,其中前4年出现高增长,后3年出现调整。2018-2020年之前,正好处于一个“最后三年”的调整期。   

  

  事实上,2019年之后,参与重疾险价格战的中小玩家开始慢慢撤退,比如不再直接降价或者干脆下架重疾险产品。2020年疫情影响将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   

  

     

  

     

  

  3、公司层面:重新扩员积极备战“开门红”,改革红利将释放   

  

  在过去三年的寿险改革中,平安在渠道上对代理人实施了“减员增效”,即减少中介代理人,淘汰低能力代理人和奖励高潜能的“优才”(平安的优才占比10%,大约10万人,人均产能是非优才代理人的近两倍).此后平安在也就是在行业处于下行周期时,对渠道加强管控,注重“精细化管理”,的投资效率也开始提升。   

  

  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代理商结束下滑,开始逐月增长。9月,中国平安颁布的“新基本法”中,对代理人的态度从之前的收缩策略逐渐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   

  

  除了重新扩大代理人的招生规模,平安这两年的“开门红”策略也由保守转为积极。“开门红”堪比保险业的“双十一”,对全年业绩影响巨大。平安主动增加费用的态度也反映出改革接近尾声,后续将进入红利释放期。   

  

     

p?k=平安基本法升级解读,2017平安基本法详解8.jpg">

  

  


  

二、护城河:对比国寿,平安优秀在哪里?

  

首先客观来讲,中国人寿作为国企,存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职能,因此无法像中国平安(无实际控制人)那样,以盈利为导向,可以聚焦中高端客户,而不是必须兼顾着大众客户。

  

同理,四大国有银行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招商银行则不用。

  

因此,平安、招行的业绩为什么比国企背景的同行要好,这个客观原因确实存在。

  

说完了正面,接下来开始说反面,除了社会责任因素,中国人寿为何没有平安优秀?

  


  

1、渠道:平安的减员增效vs.国寿的人海战术

  

在行业处于下行周期时,一般都采取收缩性的策略,注重“精细化管理”提高品质,而非“粗放式”扩张堆量。何况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代理人数量也不可能再有大的增长空间。

  

上文说到平安率先启动寿险改革,“优才”计划的本质就是减员增效。

  

然而以“人海战术”著称的中国人寿,在行业调整时,仍然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继续加大费用投入量来谋求增长。

  

而从结果来看,平安代理人的人均产能更高,2019年平安的人均保费超过国寿和其他同行的一倍以上。

  

  

  

  

  


  

2、战略布局:平安生态闭环vs.国寿纯粹的险企

  

先看看国外的保险公司巨头是怎么做的,以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为例:

  

  

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一家保险投资集团,从收入构成可以看到,目前保费收入占比四分之一,零售服务占比一半。也就是说,巴菲特的商业模式,是用保险费收入导流,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然后依靠自己强大的投资能力做资管,投向零售服务、铁路能源等多个领域。

  

再来看看平安,从业务布局看,平安是国内首家全牌照综合金融集团,由保险业为核心,向银行、信托、证券、互联网金融全面发展。和伯克希尔哈撒韦类似,平安集团也是以庞大的保险业务导流,在此基础上衍生一系列金融生态闭环,反哺保险主业。

  

平安集团旗下,除了保险业务,还有平安银行、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租赁等等,然而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并未听说“国寿银行”,“国寿证券”,对吧?

  

因此从战略角度看,中国人寿仅仅是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不止于保险公司。

  

  


  

再从市场的结果上对比一下:

  

行业竞争格局看,2019年中国平安的保费收入市占率16.9%,与国寿的18.3%相比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市值看,平安目前约1.6万亿,高于国寿约1.2万亿。

  

从业绩上看,差距就更明显。2019年平安的营收约1.17万亿,扣非净利润约1400亿,国寿约0.74万亿,扣非净利润500亿出头。

  

因此,平安和国寿这两家保险龙头,虽然体量上相差不算特别大,但是净利润却差了将近3倍,况且2019年还是平安寿险改革阵痛的“深水期”,试问国寿的“人海战术”未来前景还能如何?

  

  


  

三、未来增长点

  

除了渠道上的代理人优化,还有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

  

1、产品升级:金融科技赋能

  

2017年平安就提出了“金融+科技”战略,未来也是依此战略闭环,从员工构成也可以看出,平安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

  

  


  

2、产品的结构优化:降低寿险大单品依赖度,降低利率敏感度

  

一方面要降低寿险大单品依赖度。据测算平安福自2013年推出以来,对公司新业务贡献占比超过40%,一旦面临价格战,对业绩影响会比较大,因此未来平安将构建“寿险+”产品体系,产品策略更加多元化。

  

另一方面要减小风险敞口,比如降低利率敏感度。由于保险的资产端70%是投向债券,利率波动影响较大,比如2020年疫情之下的利率下行,也极大影响了平安的业绩和股价,因此降低利率敏感度有助于提升竞争力,比如提高长期保障型保单占比(友邦保险的做法),缩小资产端与负债端之间的久期缺口等。

  


  

四、估值:具备性价比

  

根据一致性预测,预计2020年中国平安净利润1297.64亿元,同比下降13.15%,预测估值是12.2倍,相比近5年11.2倍的估值中枢,不算贵。参考平安在2018-2019年转型阵痛期20%-30%的扣非业绩增长,结合2020年的低基数,预计2021年业绩增速有望超过30%-40%。

  

有市场预测,平安为了备战“开门红”,会战略性放弃2020年,将业绩潜力留给2021年,由于这样一个“低基数”因素,平安2021年一季度的增长速度会很高,但我觉得这不是核心逻辑,因为本质上是“朝三暮四”的套路,关键还是看改革红利能释放多大能量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