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怎么分类,银行理财账户是怎样理财的

  

  自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打破刚性兑付要求以来,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逐渐从大众视野中消失,银行理财产品转型为净值型产品。投资时,请谨记风险与收益并存。净值型产品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收益,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很多投资风格保守的投资者还是希望购买合适的保本理财产品。现在市面上有这种安全稳定的理财产品吗?新规后市场上的理财产品现状如何?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资管新规和刚性兑付的相关知识。   

  

  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明确资管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会抬高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干扰资金价格,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弱化市场规则,甚至导致部分投资者铤而走险“投机”。金融机构不履行职责,埋下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隐患。实践中,部分资产管理产品采用预期收益率模型,过度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投资的金融资产。基础资产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在产品的价值变动上,投资者不知道自己承担的风险,从而缺乏自己承担风险的意识。而金融机构将投资收益超出预期收益的部分转化为管理费或直接计入中间业务收入,而不是给投资者,投资者难以自担风险。   

  

  关于刚性兑付,“资管新规”原文中的描述是这样的:理财部门认定存在下列行为的,视为刚性兑付: (一)资管产品发行人或管理人违反真实、公允确定净值原则,产品保本保收益。(2)通过滚动发行的方式,在不同投资者之间转移资产管理产品的本金、收益和风险,实现产品的保本保收益。(3)当资产管理产品不能按时兑付或兑付困难时,由发行或管理该产品的金融机构募集资金兑付或委托其他机构代为兑付。(四)金融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如果认定存在刚性兑付行为,将对以下两类机构进行处罚: (一)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的,认定利用具有存款本质特征的资产管理产品进行监管套利,由国务院银行业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和央行对存款业务进行监管,足额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费,并予以行政处罚。(二)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进行刚性支付的,应当认定为非法经营,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中央银行予以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同时,“银行理财新规”也已明确,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银行理财产品是指非保本理财产品。“银行理财新规”要求银行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风险自担,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   

  

  没有刚性兑付,保守型投资者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   

  

  在此,我们简单探讨一下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三类产品,即券商收益凭证、银行结构性存款和资产管理产品。这三类产品的核心区别在于,前两类本质上都是结构性产品,所以收益凭证可以简单理解   

  

  证券公司收入证明的分类主要是关于“本金”和“收入”。一种是本金保障型和非本金保障型,一种是固定收益型和浮动收益型。投资者可以向券商详细了解自己产品的“本金”和“收益”的规定。凭证过期的证券公司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所以这种债权一般与行业内证券公司的信用挂钩,投资者可以选择信用等级相对较高的券商。   

  

  银行结构性存款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存入银行,银行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品,使投资者的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大宗商品价格、信用、指数等标的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其本质在于银行将大部分存款投资于低收益、低风险的资产,小部分存款投资于高收益但高风险的资产,通过组合来设计产品,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的委托,对受托投资者的财产进行投资管理。金融机构收取相应的管理费,委托人承担投资风险,获得收益。金融机构可以与客户在合同中事先约定收取合理的绩效报酬。   

  

  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保证收益”类型的产品已经不存在了。投资者如果遇到机构或个人“保证收益”的宣传,要注意虚假宣传的风险。保守型投资者可以考虑选择本文介绍的三类产品。保守型投资者也需要提高自我风险意识。以上三类产品都不是无风险产品,但也有一定的风险。但相比其他中高风险产品,它们更适合保守型投资者。   

  

  欢迎关注,一起在投资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