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减值期末余额20亿意味着什么,商誉减值风险偏高对股票的影响

  

  数码科技已披露预计商誉减值56亿元至61亿元,市场一片哗然。这样一个巨额商誉的消息,让投资者措手不及,损失惨重。虽然数字科技的商誉计提只是a股公司的一个缩影,但商誉减值不能减。如何治理商誉减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栏目认为,要从源头上严控并购重组,必要时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商誉具体表现为企业合并中购买企业支付的购买价款超过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一般来说,商誉是一种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无形资产。比如同样是瓜子。没有牌子的话12块钱一斤,有好牌子的话30块钱一斤。贵的18元,就是商誉的价值。   

  

  商誉减值作为一种财务处理方法,是指对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后,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   

  

  商誉为什么要受损?一个好的品牌是有价值的,不仅是在商品销售上,在服务、平台等诸多领域都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既然能产生附加值的公司都有商誉,那么有商誉的公司也应该能产生价值。但是,如果一个本来可以产生附加价值的公司,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产生附加价值,低于市场的预期,那么商誉就会减少或者消失。如果这是一家上市公司,商誉的减少最终会侵蚀业绩,对股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当然,商誉减值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企业经营不善,有的是因为购买资产时商誉高估,有的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曾经超溢价购买资产的目标公司,在业绩承诺期后出现商誉减值的概率较大。   

  

  目前a股上市公司大额商誉减值多为高溢价收购、盲目跨界收购资产的错误行为买单。这种商誉减值给投资者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业绩爆炸,股价崩盘,投资者无处申诉。   

  

  如何根除商誉减值?本栏目认为,首先,监管要严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欺骗性重组、高溢价收购、盲目跨界行为要严查重罚。   

  

  同时,商誉的减损也应该被追究责任。高管作为上市公司高价收购资产时的主要决策者,应对收购后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赔偿投资者合理损失。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防雷”才是根本。本专栏建议投资者要小心那些在业绩承诺期内“踩线”兑现承诺的公司。投资者有理由担心,他们都是在外力的协助下履行业绩承诺,目标是履行业绩承诺。对于这样的公司,其真实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疑问。一旦过了业绩承诺期,这些外援力量就会瞬间消失,业绩一落千丈,商誉大打折扣是必然的。投资者如果认为高价购买资产不合适,就应该及早对冲。   

  

  北京商报评论员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