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分析,货币供应量与gdp

  

  01   

  

  全球货币放水到底有多惊骇?   

  

  让我们看看美国,世界上最大的货币发行国。   

  

  随着新疫情在美国蔓延,美国在41周内下放了21万亿美元的货币流动性和经济刺激计划。   

  

  尚未摆脱欧债危机泥潭、饱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欧洲也不甘示弱,再次开动印钞机。欧盟累计“放水”已达1.85万亿欧元。欧洲央行扩大债券购买规模,使其资产负债表从2020年初的4.65万亿欧元增至年底的7万亿欧元,增幅达50%。   

  

  再看日本。日本为了提振国内经济,一直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比以前更差。   

  

  据统计,日本已经向市场释放了34万亿日元,并于近日宣布计划继续实施新一轮规模超过40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面对来势汹汹的货币发行潮,有网友发帖称,按照票面价值计算,从2020年3月到现在,除中国以外的10个西方主要国家印的钱,快得相当于人类文明史上2008年之前5000年印的钱的总和。   

  

  这个数据很难考证,但短短的一句话确实以一种极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反映了当前的世界货币发行程度。   

  

  事实上,更真实地反映货币像洪水一样释放的是全球通胀。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胀率将创下近5年新高,全球整体通胀率将达到4.3%,创10年来新高。   

  

  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物价在经历了10多年前的下跌后突然掉头向上,涨幅不断扩大,一发不可收拾。商品范围从铜到棉花,从原油到食品,商品综合指数达到了6年来前所未有的高价。   

  

  世界房价出现十年来最大涨幅,欧洲、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房价涨幅达到惊人程度。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平均房价已同比上涨9.2%。在目前已公布住房统计数据的56个房市中,有50个国家房价上涨,目前看不到增长结束的迹象。   

  

  其中,2021年韩国房价平均上涨19.08%,达到近14年来最大涨幅;新西兰10月房价中值同比上涨23.4%;美国和斯洛伐克的房价涨幅也达到了18.6%;土耳其房价涨幅29.2%,全球第一。   

  

  02   

  

  中国货币金融是如何“收敛”的?   

  

  在全球货币宽松的背景下,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相对克制。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2001年以来的货币M2走势可以明显看出,虽然中国的M2供应量随着GDP的增长一直在逐年增加,但从2009年开始,同比增速却在逐年下降。近年来,货币发行量一直稳定在10%左右。   

  

  在上述数字的背后,中国在财政政策趋同方面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严格控制金融理财行业的扩张。   

  

  核心目的是严控财务杠杆,防范过度财务带来的风险。比如年初叫停蚂蚁金服的上市计划,就是为了完善互联网金融市场,避免金融杠杆过高对市场的冲击。   

  

  同时,今年6月,银监会发布4号令,《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销售全流程,严控行业过度扩张带来的高风险。   

  

  其次,严控房地产贷款,控制房价泡沫。   

  

  长期以来,房地产部门一直是中国货币和金融部门的重要部门,甚至是其快速扩张的源泉。因此,今年以来,从个人到企业在房地产领域,国家采取了更严格的货币贷款控制。   

  

  年初,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了集中管理银行的机构覆盖范围、管理要求和调整机制   

  

  2021年7月,央行宣布自2021年以来首次下调RRR,释放货币流动性。不过,这次RRR的切入,增加了一个大前提的导向,精准地投向了中小企业。在缓解实体经济困难的同时,要避免“泛滥式”货币宽松带来的全面通胀。   

  

  整体来看,中国在2020年放水1.7万亿后进入货币紧缩阶段,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具有社会效益和长期发展价值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同样,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明确目标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减轻企业的财税压力,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稳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虽然我国有色金属、铁矿石、原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受“输入性通胀”影响不可避免地持续上涨,但总体价格涨幅低于其他主要国家。   

p>2021年上半年全国物价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涨0.5%,9月CPI同比上涨0.7%,相对于全球其他国家,处于较低水平,且通胀风险总体可控。

  


  

03

  


  

为什么中国会不一样?

  


  


  

在世界性的货币放水潮中,中国却没有紧跟世界步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这主要基于三大原因:

  

一是2008年四万亿计划的经验教训还历历在目。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对冲危机,中国迅速祭出猛药,中央释放四万亿投资计划,地方配套提出超过10万亿投资计划。当时一系列的大手笔货币和财政安排虽然有效防止了中国经济下滑和,避免了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但也留下了经济发展的后遗症,后续一段时期内房价暴涨、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迟迟难以实质性推进都与此密切相关。

  

基于前车之鉴,决定了中国不会简单重复过去货币大放水的老路。

  

二是中国经济内在的增长根基与增长空间也是当下金融货币政策相对收敛的底气和支撑。

  

根本上,中国经济本身依然内置着较大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尚有6+1增长空间――二次城市化、大交通、大消费、大通信、大文化、金融大发展+外部空间,这让中国经济孕育、积蓄并释放着新的上行动力,这也是疫情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且经济增长世界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

  

而对于经济增长出现的下滑势头,显然也无法简单通过释放货币来解决,而在于通过其他有效的政策或改革措施来激发、撬动、释放潜在的增长空间。

  

三是中国依然处于从金融过度向金融治理整顿、换频道切换的阶段。

  

2011-2015年是中国金融创新最密集的六年。不仅P2P、众筹、供应链融资、大数据征信等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了融资融券、通道业务、引流业务、表外业务、买入返售、场外配资等创新型业务。

  

这些金融创新对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实体经济无疑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风险分散、投资行为不规范及风险积聚、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拆息高企不下、资金外逃及非法集资猖獗等弊端。

  

其首要表现就是传统金融以金融创新之名不断异化。银行表外业务大行其道,各种资金池业务横行都是当时的典型。本质上,金融有自我创新、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的动力,复杂的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特别是以再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产品与工具很容易掩盖自身的风险,很容易成为击鼓传花的游戏,因为玩金融的本质就是经过魔方式的金融组合(如偷换概念、置换前提)形成爆米花式的财富效应。

  

同时,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业态在放大金融风险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互联网上搞金融更方便,不仅有第三方支付(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提供便利,股权众筹支持创新与创业,还有HOMS系统支撑场外配资,更有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等披上互联网的外衣,为诈骗活动提供平台,比如部分P2P网贷平台搞资金池,开设线下理财公司,以传销手段发展代理人,利用高收益骗局诱导吸收公众存款等。

  

金融过度不但导致金融与实体严重背离,且让经济风险不断放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17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对既往金融发展路线进行全面调整,从互联网金融整顿开始,中国金融进入了监管整顿阶段。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动态调整金融风险政策,逐渐明晰监管体制的顶层设计,意在将虚拟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合理规避金融风险,从而引导金融回归实体。

  

拉长时间镜头来看,当下中国依然处于金融发展换频道阶段,毕竟,在全面兑现金融回归实体上,尚有较大距离。

  

这也是在世界性货币放水潮中,中国在货币释放上相对收敛的更为核心的原因。

  

换言之,虽然基于经济增长出现下滑的态势,近期货币政策有所调整,但整体上依然是在坚守金融换频道底线下的调整,而不会再次发生根本性、方向性的改变。

  

关于中国金融形势更多分析,敬请关注后续“中国金融从爆炸到收敛”系列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