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币是哪个朝代的最值钱,刀币是啥意思

  

  中国的货币文化源远流长。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货币体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体系。与当今世界上的纸币不同,战国时期的货币可谓五花八门,有珠玉制的,有金属制的,有皮革制的,有粮食制的,有布帛制的,有牙角制的。从这些可怜的小钱币中,人们或多或少可以窥探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民风民情。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国商人,你必须有非凡的勇气,精明的头脑和强大的记忆力,因为记住和区分各国的货币并不容易。单拿铜币来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状都不一样。具体来说,可归为四大体系,即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   

  

  布币、刀币、钱和蚁鼻币   

  

  *布币和刀币*布币不是布做的,是铜做的。因其形状类似铲子,故又称“铲布”。布币之所以叫“布”,其实来源于一种锄头青铜农具“铲”。据考证,布币早在周朝就已出现,人们可以大胆推测,布币出自铁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布币的流通,它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小,越来越便于携带,最后演变成一种薄片,也就是“平头布”。战国时期,黄河中游重视农耕的国家如赵、魏、韩国等地流行布币。   

  

  平方英尺布   

  

  战国时期的平头布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光头布还是平头布,都有很多造型。光头布有平肩弧脚,平肩弧脚,斜肩尖肩,平头布有方脚布,尖脚布,圆脚布,锐角布,三孔布。无论什么形状的布币,它   

  

  三金耸肩尖脚布   

  

  刀币是“刀币”的简称。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它是由“刀”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刀币是没有轮廓的,后来为了增强其坚固性,人们又加上了轮廓。刀币通常有四个部分:头、刃、柄和刀圈。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刀币外观不同,但所有刀币都是一样的刀刃向左。   

  

  郭艳刀币   

  

  刀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他们首先在齐国盛行,那里的士兵很强壮,很有战斗力。随着齐国疆域的扩大和战争的频繁发生,燕国和赵国也相继使用刀币。但这三地的刀币各有特色,所以世人把刀币按照铸造的国家分为三类:齐刀、燕刀、赵刀。其中齐刀比较大,一般长约18cm,重在44.5g-55.5g之间,可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其中六字刀最为珍贵,而燕国的刀币受齐影响较大,有特色的是“第一刀”如果再细分,明刀根据刀身不同可分为弧背刀和折背刀。   

  

  齐刀更值钱。   

  

  至于赵,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是布币,刀币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燕的贸易。赵的“小直刀”与齐国、燕国盛行的刀币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它很小,刀刃很直,头很圆,刀背没有多余的字。乍一看,图像粗糙,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它的正面刻有美丽的铭文。根据史料推测,战国时期的赵国应该锻造了大量的小直刀。可惜今天发现的小直刀数量很少。   

  

     

  

  从货币的变化中,人们也可以窥探到战国时期的历史。比如赵国,战国初期是典型的布币流通地区,但到了战国中后期,刀币数量大增。刀币流通地区的扩大,反映了赵与刀币流通国频繁的交往。   

  

  *艾倩*艾倩也叫“欢倩”。它的形状很像轮子。据研究,它的原型是纺车和   

璧环,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二者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圜钱在秦国和魏国较为盛行,相比有尖角的布币和刀币,圆圆的圜钱很适合随身携带,其上面的孔让人们得以将绳子穿进去,整整齐齐地提起一串。而圜钱正面还多刻有文字,类似于今天打在商品包装上的说明多为纪年、纪地、纪值。细分起来,秦国的圜钱多以“两”为单位,魏国的圜钱多以“釿”为单位,而盛行刀币的齐国和燕国则习惯以“刀”为单位。

  

魏国圜钱小也大钱

  

圜钱最早出现在经济发达的魏国,魏国的圜钱穿孔大多很小,但钱币本身却很大,极少能看到直径在4厘米以下的,其钱币上多注有“共”“垣”字样。而相比刀币和布币,携带方使的圜钱不能不说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其诞生后立刻受到了诸国的欢迎,秦国和赵国大量铸造,燕国和齐国也竟相仿铸,不过齐、燕两国铸钱的时间都比较晚。

  

长垣一釿圜钱,直径3.2cm,重8.8g

  

秦国的圜钱流通广泛,秦人一般不会在圜钱上标注地名,只在上面刻上货币单位。人们可以通过比较秦国钱和魏国钱的重量来推测这些钱币背后的历史沿革。秦国的一两型圜钱在重量上和魏国那些标注着“共”“垣”字样的钱非常接近,说明它们很可能是在相近的时间铸造出来的。而随着国力的强大,秦国的铸钱技术愈发娴熟,货币铸造制度也愈发完善。公元前336年,秦国颁布法令,一改从前由私人铸造钱币的传统,宣布钱币只得由官方铸造。秦国也不再需要模仿魏国的铸币技术,推出了半两圜钱。在那些被秦国占领的魏国地区,圜钱的样貌逐渐渗透了秦国圜钱的特征:穿孔大而钱币小,做工也较为精致。

  

  


  

秦国圜钱中有一种“文信”钱,钱身小巧,直径为2,3厘米,有方型的孔,据说为吕不韦所铸。此钱的年代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钱的孔洞旁分别有“文”“信”二字,而吕不韦刚好在公元前249年被封为文信侯,这个权倾一时的秦国名相完全有能力、有胆量在他的封地内自造钱币。尽管受制于年代的久远,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考证“文信”钱的背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但是,倘若文信钱真为吕不韦所制,那么传说中吕不韦野心昭能、谋求篡位的事也就不是凭空捏造。因为私铸钱币和挑战君权、阴谋坐大完全可以被等而视之,更何况吕不韦还胆大包天地在上面打上了自己的名号。

  

秦半两母钱

  

在已出土的战国钱币中圜钱的数量并不多,从表面上看这似乎说明圜钱在战国时代的四大钱币体系中作用有限。实际上,衡量一种钱币的意义并不在它数量的多寡,圜钱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中正好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它被视作战国中后期各国频繁往来的重要表现,各国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情况完全可以从小小圜钱的变迁中看出端倪,秦国从崛起到统一天下的历程也可以从圜钱的变迁中洞察一二。重要的是圜钱和后来秦始皇统一货币关系匪浅——被秦国作为国钱的半两圜钱被改为方孔圆钱,在秦统一后,被推行全国。

  

*蚁鼻钱*蚁鼻钱的样子非常奇特,它大致呈椭圆形,线条丰富的阴刻铭文就像是爬在人脸上的蚂蚁,所以被称作“蚁鼻钱”,而远远看去枚枚蚁鼻钱又像是张张面目诡异的人脸,所以又有人称其为“鬼脸钱“。

  

  

蚁鼻钱流通于地处南方的楚国,以枚计值单位,它小巧精致,又带有小孔非常使于携带。但它的铸造却堪称战国四大货币体系中最为复杂的,当时的人在铸造金属货币时先要制好钱范,即钱模子。工匠们将青铜溶液浇铸在钱范上,再用另块钱范盖在上面,待其中的溶液冷却后就能取出钱币。

  

铜钱范

  


  

通常来说,钱越小、上面的花纹越复杂,对铸造工艺和钱范的要求就越高。蚁鼻钱既小巧又纹路细致,不仅如此,一般而言战国时代人们通常使用陶制的钱范,而根据考古学的发现,蚁鼻钱的钱范竟然有锏制的。古人为了防止铜范在铸币过程中熔化,在铜范外层涂上了一种特殊的材料,该材料就像是铜范的保护膜,将其和高温铜液隔绝开。

  

  


  

  


  

用铜范制钱对古代铸币业影响甚大,相比陶制的钱范,铜制的更容易保存。而不管在什么时代,铸造钱币都是相当复杂并极具技术含量的工作,人们也可以通过研究蚁鼻钱的铸造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战国时代的科技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