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财与财富管理,金融和财富管理

  

  澎湃特约评论员刘晓钟   

  

  2022年,人们打开各大银行的手机app,发现保本型理财产品不见了,全部变成了净值型理财产品,而且所有理财产品都在显著位置标注了风险等级。   

  

  这种变化源于2018年4月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外管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这个已经实施了三年多的《资管新规》,为金融机构彻底清理保本理财产品设定了三年多的过渡期。2022年是保本型理财产品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市场的第一年。   

  

  15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被老百姓普遍认为是存款替代品。而保本高于存款收益率,已经成为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简单认知。   

  

  所以“不能保本”这个词让很多网友特别敏感,也让很多人产生了很多疑惑——以后怎么买理财产品?其实这是一种合成回归导致的认知偏差。   

  

  银行理财产品与存款有本质区别。存款是银行对存款人的债务,全额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存款由存款保险制度担保,属于“刚性支付”。   

  

  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一样。在法律关系下,理财产品的购买者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信托关系。银行收取中介服务费,而不是贷款利差。说白了,购买理财产品,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没有硬性兑付的义务,客户需要自负盈亏,承担一定的风险。   

  

  而传统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之所以能给人保底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其一直采用资产池运作、滚动发行、单独定价的方式,使得传统理财产品只要不出现流动性风险,就具有一定的保本保息能力。当然,这是一种后风险、前收益的模式,给人一种现实中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固化思维。   

  

  为什么银行在之前的宣传和操作中会模糊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的关系?主要原因是储户存款是银行的表内负债,属于刚性支付。存款到期时,银行需要偿还本金和利息。但理财产品银行在法律上并没有兑付的义务。一旦发生风险,损失最终由客户承担。   

  

  说白了,所谓的“保本理财产品”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从法律角度看,银行推出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对购买者是不公平的,因为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与其承担的风险是不对称的,很多投资者不具备相应的风险承担能力。这也是《资管新规》打破“刚性支付”的根本原因。   

  

  那么,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退出会对普通人的理财产品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是风险意识的培养。汇率刚破,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就明显了,这其实有助于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投资者将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定投资选择,从而避免了以往保本理财产品对最终风险承担者的模糊对待。   

  

  其次,推进居民财富管理专业化,防范居民金融资产风险暴露。财务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在《资管新规》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登上历史舞台后,理财的暴露风险暴露在普通人面前后,需要专业的理财师为其提供专业的服务,以降低理财风险,提高理财收益。   

  

  例如,专业人士会为人们提供相应的风险资产配置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