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谁首创的,知行合一是谁的主张

  

  阳明的“知行合一”主要是在批判朱知行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是他最初的目的。但说到知行合一,人们很容易不自觉地把知行分开,反而误解了阳明的本意。   

  

  在杨明看来,知行本来就难分伯仲。知即行,行即知。在他看来,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朱把知与行一分为二,并主张“知为先”。阳明认为这种划分容易使人忘记知道或做什么。   

  

  知行合一是啥意思?王阳明:把“行”圈上,这是重点,期末要考   

  

  阳明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和他的理论基础是分不开的。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心”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心学的全部努力在于“致良知”二字。在他看来,除了“良知”,没有别的知识,除了“致良知”,没有别的行动。   

  

  所以,在阳明的理论体系中,“知”与“行”都源于“心”的本体。知识是心灵的良知,行动是心灵对“良知”的加工。这样,知与行就被束缚在“心”中,与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知行合一是啥意思?王阳明:把“行”圈上,这是重点,期末要考   

  

  说到阳明对“行动”的理解,需要详细解释一下。他的“行动”指的是心灵的行动,而不是身体的行动。他说:   

  

  想好了就能做到。   

  

  在杨明看来,想吃、想走、讨厌恶臭都没问题。   

  

  之所以这样理解“做”,是因为阳明主要强调人的主观自省,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既然从一个念头开始就可以了,那就只要动动脑子就可以了,人更容易扬善抑恶:   

  

  如果发射出了问题,可怜的头脑就会被击倒。   

  

  知行合一是啥意思?王阳明:把“行”圈上,这是重点,期末要考   

  

  但这会导致一个尴尬的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可以只是坐在家里想一想。你为什么辗转反侧?作为一个成就了“三仙”的圣人,杨在家只谈玄幻?   

  

  在阳明的理论中,他并不反对实际的行动,只是把“心”的运动归入了行动的范畴。换句话说,他扩大了行动的外延。他仍然主张实际去做:   

  

  所谓的行者只是现实地去做。为了完成一次旅行。不,知道还不够。   

  

  也就是说,真正的知识必须表现为行动,没有实践过的就不是真正的知识。这里的“行”其实是连接“心”体与外界的桥梁,使阳明心学打开了通往现实的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