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作文大全,关于劳动教育的英语作文80词

  

  从劳动收入到资产收入的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试想,一个劳动收入只能维持温饱的人,如何把剩下的钱存起来才能有资产收入。一天只有24小时。除了睡觉吃饭,就算全部用于工作,也筹不到多少收入。唯一的办法是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单位劳动价值。   

  

  90年代以前,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信息不透明,社会分工粗糙,大量工作同质化严重,没有太多发挥脑洞的空间。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数字和汗水谈论英雄。你做一份工作,我做两份,所以我的收入比你高。那时候通常谁力气大,谁愿意干,谁的收入就高,所以很多人还是把老实勤劳的人评价为“脚踏实地”。这也是他们的勤奋,可以算是经历了物质匮乏时代后的“创伤后遗症”之一。那时候大部分人都被当成机器,即使有想法的人也没有发挥的舞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乃至21世纪初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从同质化到差异化、精细化的变化必然伴随着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物质越来越丰富,新的需求不断诞生,满足各种需求的职业也越来越多。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慢慢体现出来了。有的人因为会玩电脑,会英语而被高薪录用,有的人什么都不懂,还是要在苦力中挣扎。   

  

  很多人之前可能认为按劳分配是合理的,是劳有所得。但按照这种理论,环卫工人应该拿高薪,因为他们起早贪黑,夏天面对烈日,冬天面对刺骨寒风。真的很辛苦,比单位的一些白领辛苦多了,付出的劳动也够大了。但是,他们的收入显然不符合高薪的定义。为什么?因为这个我们一直认为合理的东西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要按劳分配的“劳动”,要看是什么样的“劳动”。   

  

  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仅是凝结在其上的无差别劳动,还取决于需求和可替代性。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词叫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就是研究这样一种现象,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一个单位数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都可能导致效用的变化及其对人们决策的影响。   

  

  边际效用存在一个均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之后,效用的二阶导数将为负,并且对于每一个额外的单位,绝对值将越来越大。如果三个农户的分工是最合理的,那么三个农户就是种植这块地的均衡点。在此之前,效用的增长速度随着每增加一个农户而加快,但一旦数量达到4个、5个甚至100个,这块土地的产量就不会逐年增加,所以每个农户的效用会随着农户数量的增加而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这个理论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你渴了第一口和第十口是什么感觉;如果你负债累累,你为第一个10万,第十个10万而焦虑;比如接到新任务,领导只能依靠你和他有两个、三个甚至十个备选方案的情况下,他对你态度的转变。   

  

  所以环卫工人收入之所以这么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胜任这个岗位的人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可能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想当环卫工人,就像上面例子中的后备选项一样。   

  

  有人会说:“环卫工人做的工作不重要吗?如果没有环卫工人,路会变成什么样子?”当然重要,但是重要和稀缺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越重要越贵。空气重要吗?重要。贵吗?没钱。需求有自己的平衡点。当供给越过这个平衡点时,单位供给的价值会不断降低。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变化决定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如果你起得早,贪得无厌,捡了屎,但是没人有需求,那你什么都没做,你的单位劳动价值为零。即使市场有真实的需求,但是由于你的劳动力可替代性太强,市场供给远远超过需求,也就意味着你不做,就会有大量的人在做,所以你的单位劳动力价值还是会很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