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精髓在于行动,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也许我们一直都误解了王阳明   

  

  王阳明给人的最初印象是《明朝那些事》年里的憨厚形象。读完这本代表他精神实质的书,才发现这么一个憨厚的人,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生活的理论。   

  

  也许是“万水千山稀,苗与杖同住”的龙场,给了他太多的感触和启发。在此期间,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认识。王守仁意识到“圣人之道是自足的,向其寻求东西是错误的”。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精髓,而一直强调要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似乎对在付诸实践之前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很感兴趣。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强调“知”与“行”必须同时付诸行动。如果首先只有“知”,那么这里的“知”就会显得单薄而平淡,“行”就会脱离实际。只有把“知”和“行”同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也许我们一直都误解了王阳明   

  

  《传习录》里关于“知识不增长”“读书不使我明了”的解释让我深受触动。王阳明认为“学必有所源,要从源头上努力学习,才能循序渐进。”只有找到知识的本源,并为之努力,知识才能进步,才能进步。而“读不清”是因为在看书的时候,你只追求文字的表面意义,所以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   

  

  的确,如果读一本书,只追求文字的表面意义,而不去深究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那么,当然,你无法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这也提到了另一个层面,就是看书需要思考。思考是寻求源头的动力,也是滋养源头的雨水。有了丰富的思维雨,源头才能生长,才能达到“读书能明”的目的。   

  

  至于怕“鬼”,王阳明在书中也有解释,说他怕鬼是因为心里有鬼。呵呵…好像是真的。俗话说“心中无鬼,不怕鬼敲门。”只要你心胸开阔,当然不会怕鬼。只有心里有鬼,心里不得安宁的人才会担心鬼的到来。哈哈的笑声.   

  

  这张叶圣陶注解的《传习录》值得收藏。一边琢磨文言文的难,一边想着白话文的流利。这种感觉太酸了,像半夜吃棒棒糖,呵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