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胳膊肿了怎么回事,羊羔根部肿了怎么治疗

  

  资料来源:Dute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秋季的第五个节气,阳历10月7日至10月9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节,露寒,必凝。”这个节气气温持续下降,地面上的露水即将凝结成霜,故称寒露。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转凉,冬天来了。这个时候,离江南的秋天还没多久。虽然冷空气频繁光顾,但白天依然温暖。但是秋天的颜色比较浓,绿的还是绿的,红的黄的比较多,秋色铺天盖地。   

  

  “重阳”寒信登高乐   

  

  寒露将至,九月初九重阳节,江南人借“重阳节”之名,将秋季第一个汉芯的开始命名为“重阳信”。“重阳节”成为人们判断夏秋交接的时间地标。但是,这个时候,人们并不急着加衣服。上了年纪的人常说“冻九盖四”。九月秋寒以来,身体可以适当地受到一些寒气的刺激,从而增强自己的去寒能力。这就是俗称的“秋冻”。当然,秋冻并不会让人冻死。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随着气温下降,人体的阳气收敛。这时候穿多了,毛孔会张开,但是寒气会进入身体。那么秋冻的标准是什么呢?有句话叫“不流汗就好。”在此基础上,自然要跟着气温升降,及时加减衣服,照顾好自己。   

  

  “九十九归真理,一元始。”“重阳节”意味着好运。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祈福、秋访菊花、拜神祭祖等民俗。后来重阳节加了敬老的意思。这一天,人们爬山赏秋,感恩,敬老。   

  

  重阳节的登高一般认为来源于“归隐风景”的典故,记载于南朝吴郡《续齐谐记》年。据说汝南人去环京拜师于方士费长芳。某日,费长芳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请通知家人缝制布袋,将山茱萸放在布袋里,然后将山茱萸袋绑在怀里,上山喝菊花酒。这个灾难是可以消除的。”桓景听了费的话,和家人一起爬上了山。晚上,桓景一家回来,看到所有的鸡、狗、牛、羊都突然死去。费长芳得知此事后说:“这些牲畜是代别人受灾的。”然后吴军的故事就总结到,9号人上去喝酒的时候,女人拿了一个山茱萸袋子,“盖子从这里开始”。由此可见,登高野炊的习俗原本是为了排毒避灾。三国魏文帝曹丕于《九日与锺繇书》年取谐音“九九”,以为意为长久,故愿长命百岁,从而赋予“九月九日”以祈求长命百岁的新义。南宋人孙瑜在《临海记》中说“当地民风极其重视九天,每次有菊花酒,往往有三四百人在此山设宴”,这种风俗至今经久不衰。   

  

  可以爬山、丘陵、楼台,比如南京的紫金山、奇镇山、将军山、崂山,苏州的虎丘、灵岩山、方上、吴山岭,常熟的虞山,杭州的高亭山、紫阳山、城隍阁,都是当地居民重阳节爬山的最佳去处。木渎古镇有“何九岭”,据说是吴王爬上去的地方。春秋时期,吴国与李交战,吴王阖闾大败,身负重伤,其子夫差继位,为了报父仇,大肆扩军,吴国民怨沸腾。伍子胥于1999年重阳节,让夫差登姑苏西边的山,拜天地和阖闾神牌位,并以此为乐   

  

  菊花又名黄花九花,属菊科,品种繁多。菊花素有“花中隐士”、“花中君子”的美誉,一直为文人所称道。屈原以“秋菊黄昏落”赞美菊花的纯洁;陶渊明辞官回乡。“三条小路荒无人烟,苍松菊花犹存。”他与菊花为伴,心情闲适。杜甫有句话“寒花尽去,菊与蔡俱开”,形容他不与人争利的豪情。而李清照说的“莫道不迷人,西风滚滚,人比黄花瘦”,道出了闺阁如梦的寂寞。文人赏菊,移步中国。此时民间菊展众多,观众众多,又是一派热闹景象。   

  

  金秋赏菊临近重阳节。自唐宋以来,重阳节赏菊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宋代已培育出许多品种的菊花。据南宋范成大《范村菊谱》记载,吴治下土地肥沃,勤劳,特别盛产菊花。品种“黄为正,杂色次之”,有黄、黄、台、麝香黄、荷花菊、茉莉菊、胭脂菊等。明清以后,赏菊成为百姓的一大娱乐活动,而且不限于九月九日,重阳节还是最盛的。每年重阳节前后,菊花初开的时候,虎丘一带的花农就来城里叫卖。人们买了之后,既可以放在瓶子里观赏,也可以放在大厅里。人们还用软铁丝把花梗包起来,把花枝弯成各种形状,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背朝下”,以供评价。有的人甚至在“广庭府”,数千盆菊花堆成一座山,称为“菊花山”。它色彩艳丽,姿态万千,这种美丽的“菊花山”在园林茶馆里都能见到。   

  

  可赏可吃的菊花,秋菊落英,高贵纯净。在神仙眼里,菊花是“延寿客”,不老,有延年益寿、辟邪的功效。西汉刘信《西京杂记》记载了齐国夫人的侍女贾培。   

兰出宫后嫁给了扶风人段儒为妻,言及在宫中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两汉便有九月九饮菊花酒延寿之俗,只不过当时尚未在民间普及。魏晋之际,道家热衷于探寻神方仙药,当时流传着不少关于道士因服食了某种花卉果实而得道成仙的故事,比如清人陈元龙在《格致镜原》中引东晋人王嘉《名山记》中的一则故事,讲有一位道士朱孺子吴末入玉笥山,服菊花,果然乘云升天成仙。苏轼《赵昌寒菊》一诗中亦有“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推时始起花”之句。

  

菊花开,就可以饮菊花酒、做菊花枕了。菊花酒还有几个好听的名字,叫黄花酒、落英酒、东篱酒。重阳日所饮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西京杂记》记载了菊花酒的做法,在“菊花舒时”,采其花瓣与茎叶,掺在蒸好的黍米之中,拌上酒曲、发酵,经过一年的封存沉淀,“至来年九月九日始款就饮焉”。无锡一带以菊花、糯米、枸杞与酒曲共酿,其味清凉甘甜。菊花酒虽然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的确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的保健功能,对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很好的疗效,而且菊花香气浓郁,亦可提神醒脑、舒缓精神。

  

菊花的雅称是“延寿客”,茱萸则是“辟邪翁”。插茱萸也是重阳日重要的节俗内容之一,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菜萸少一人”,不知勾起多少游子思乡之情。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在旧时民众的认识中,茱萸到九月九日“气烈成熟”,因此习惯在这天,折茱萸插头,或佩戴茱萸香囊,认为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的邪气入体。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消逝,不过今日,江南一带民众仍习惯在重阳前后绑一束茱萸,插在家门口或者屋檐下。

  

明 陈洪绶 玩菊图

  

钓秋食蟹做花糕

  

对于喜爱垂钓的人来说,寒露之后、霜降之前的一段时间是不容错过的好时节。此时天气凉爽,饱受酷暑之苦的鱼儿又开始活跃起来,四处游弋,觅食过冬,正可供垂钓客大展身手。俗话说“春钓浅滩,秋钓近边”,寒露时节过后,气温下降得快,阳光无力深入到深水区,向阳的浅水区则较为温暖,浮游生物比较丰富,鱼儿喜欢聚集在这样的水域觅食。于是老钓客们往往选择向阳的岸边,临水垂钓,称为“钓秋边”。

  

除了河中的鱼儿,此时有另一种“水货”爬上了人们的餐桌——螃蟹。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中秋蟹嫩,寒露后菊黄蟹肥,正是品尝螃蟹的好时光,江南各地多有持螯赏菊之风。蟹的种类很多,有湖蟹、江蟹、河蟹、海蟹之分,古人更是将蟹分为九等,以湖蟹为第一,当代亦是如此,尤以阳澄湖大闸蟹名气最大。除此之外,扬州的螃蟹名气也不小,曾为贡品。

  

吃蟹讲究时令,常言道“九雌十雄”,农历九月食团脐的母蟹,蟹黄丰美;十月要吃长脐的雄蟹,膏厚肉鲜。旧时大户人家吃蟹,每人必有一套工具,称为“蟹八件”。如今多数人家没有这般讲究,不过吃蟹也要“文吃”,不可左右开弓地“牛吃”,要依着蟹黄、蟹膏、蟹肉、蟹脚的顺序,慢慢享受舌尖上的鲜味。螃蟹性寒,要有黄酒相伴,苏州人讲究“落山黄”,酒温而不烫口,浙江一带自是以绍兴酒为佳。醋,则是螃蟹宴上不可缺少的调料,一般人家会加入姜丝、蒜蓉,以去腥祛寒,不过绍兴一带则用酱油做调料,却也别具风味。

  

寒露、重阳总离不开食糕,“糕”之名,虽起于六朝末,但糕类食品在汉代就有,当时则被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二者“合蒸日饵”。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便蒸糕尝新,也奉献给神明作为祭品。六朝时,重阳节习俗逐渐形成,重阳糕自然成为普遍的节令食品,如童谣所唱:“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隋书·五行志上》)南宋时,此糕在江南十分流行。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九月初九,杭城人多“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日‘重阳糕’”。人们还在糕上置小鹿形花饰,称此为“食禄糕”,又有置放枣、栗、狮子之类饰品的。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被称为“花糕”。

  

江南各地的重阳糕因原料和制法的不同,种类也不少。比如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提到浙江有“栗糕”,“煮栗极烂,以纯糯米粉加糖为糕蒸之,上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苏州人以米粉蒸糕,并在糕面涂上“浆水”染色,用红曲粉调制的浆水制红糕,大麦青汁调制的浆水制绿糕,若想要黄糕,则加入南瓜泥调成的浆水。还有一种糕颇为讲究,花糕堆成九层宝塔形,每层颜色各异,顶上置两只小羊形的装饰品,寓意“九九重阳(羊)”。

  

不论糕的形制如何变化,糕上必得插一面三角形的小旗,此旗名为“重阳糕旗”或“重阳旗”。近人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中说此旗用五色纸制成,镂空刻花纹,中间有一个“令”字,城中人家得到后,有的插在门楣上,有的则给小孩子玩。当代艺术家王伯敏先生在《回忆少时学剪纸》一文中则有一段更加生动的回忆:“旗有两种,一种画的,一种纸剪的,各有各的味道。有一年,剪纸的重阳糕旗有十个不同的内容,刻的全是戏曲人物故事,……原来按戏曲的号次剪起来,这十个号次是:‘一扫彐’‘二度梅’‘三雅园’‘四狄村’‘五世同堂’‘六月雪’‘七星灯’‘八杰庙’‘九江ロ’‘十(拾)玉镯’。这么一来,使人感到格外有趣,所以买的人特别多,我在少时,这十面旗都有收藏。”

  

南京人常说“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空气中多了几分时光流逝的清冷之感,湖塘边的芦苇也在风中摇摆起了白花,夏季收起了它的炽热,红果满树、一派喜气的秋季越发变得真切起来了。

  

(原题《寒露:露寒将凝,逢重阳》)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