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优点

  

  最近,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对新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期待的积极回应。是新时期推进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也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同时,对当前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和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真正能够理解和实施的“新”教师。师范院校有责任帮助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断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未来新教师,培养各类在职教师,为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要在育人上下功夫,对标新的方案和标准,推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坚持基础的同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体现素质教育、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高师职前教师培养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范院校要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变化,不断创新高标准、新理念的师范生培养体系,优化师范专业设置和建设,打造通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大批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工作者。比如,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素养取向、大单元大课题的内容组织、跨学科的学科学习,为传统师范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师范院校可以适当调整现有课程结构,探索建设新的师范课程,将中小学生的学习逻辑和发展逻辑有机融入现有课程,使师范生形成关注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将静态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意识。在师范生见习和实践课程中,要加强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实践内容,培养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教师。   

  

  其次,在研究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特色,为新方案、新标准的具体实施服务。   

  

  课程和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共同推动才能有效。师范院校要着眼于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组织多学科力量加强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引导正确理解和实施课程理念,共同服务于课程实施。   

  

  师范院校要依托各类教育实验室、教材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进一步深化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组织专家团队围绕文件宣传解读、课程教学改革、学科教材建设、实施过程监督研究、健全评价机制等重点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和政策咨询,加快相关学科新教材的编写或修订,参与不同阶段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研究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师范院校要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和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了解一线学校和教师的需求,组织专家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教研员进行专门的职后培训。比如,在全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专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作业的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教学智慧工具的开发与使用等方面,加强与一线学校的合作研究,通过联合研究提高一线教师的理解和课程实施能力,帮助一线学校和教师总结提炼优秀经验,努力搭建汇聚和展示优秀经验的平台。同时,要创新职后教师培训形式,选择示范场所和学校,组织教师走进一线学校,把培训变成一线教师的现场实践,提高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理解和实施课程的能力。   

  

  总之,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服务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师范大学的神圣使命。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师范院校要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下大力气,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和实施,积极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教师,不断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北师大校长董琦)   

  

  作者:董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