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基金怎么计算收益,定投基金的收益如何计算

  

     

  

  定投基金有说过,只有长期持有,才能赚到基金的全部收益,也有说过,最好及时止盈止盈。怎么操作呢?   

  

  这个问题很典型。你在纠结吗?被纠缠也很正常。对于“定投是否获利”的问题,市场上众说纷纭。也许你今天看的一篇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定投获利更好,但明天的另一篇文章告诉你,定投获利比长期持有更好。   

  

  接下来小欧会尽力用数据和实战情况来解决这个问题!   

  

  1.如果想获利,应该选择什么方法?   

  

  想要搞清楚定投是否应该止盈,首先要知道用什么方式止盈。获利有三种方式。小欧用一句话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目标止盈法:设定目标收益率,在定投过程中达到收益率就赎回;赎回后继续定投,直到下一次获利回吐,如此往复。   

  

  2)分批止盈法:每获得一定收益率就赎回一部分,比如每上涨10%就赎回2层仓位。   

  

  当3)估值止盈法:指数被高估时,它将停止盈利并赎回。   

  

  在小欧推荐大家还是选择最简单的“目标止盈法”。,很难批量获利,需要持续关注账户和多次操作才能完成;估值止盈法更难理解,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市场。   

  

  2.定投利vs利多,谁的投资收益更高?   

  

  说到定投该不该止盈,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两种情况哪种收益更高~废话不多说,直接上数据!   

  

   以定投沪深300指数为例,设定20%止盈收益率vs不止盈   

  

  注:时间为2011年05月03日至2021年04月30日,虚线为直至盈利。   

  

  假设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定投5000元,10年共投资60万元。这两种方法的比较如下:   

  

     

  

  显然,不仅盈利的累计收益更高,主要是因为以虽然定投每次止盈的时候,收益率都不低于20%,但我们的本金往往积攒的太少。,为例,在上述情况下,仅用了4个月就实现了获利回吐,本金只有2万元,即使20%的涨幅也微不足道。   

  

   以定投中证500指数为例,设定20%止盈收益率vs不止盈   

  

  注:时间为2011年5月03日至2021年4月30日,虚线为直至盈利。   

  

  假设每个月第一个工作日投入5000元,10年总投入60万元,作为对比:   

  

  可见,即使是定投和沪深300差别较大的中证500指数,也能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   

  

  3.单看收入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因人而异!   

  

  比长期定投在累计收益上更胜一筹,但你可能也注意到了:   

  

  1)定投不止盈的话,定投时间将更长   

  

  与20%的获利回吐目标相比,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获利回吐所需的时间少则3年,多则几个月。   

  

  2)定投不止盈的话,本金需求更大   

  

  以10年为维度,每月定投5000元,需要60多万才能盈利;设定20%获利了结的目标后,一般每次获利了结前只需要投入不到20万。   

  

  这些差异就需要我们根据自身不同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的方式,要不要止盈因人而异。小欧建议:   

  

  1)新基民――建议尝试止盈,但目标不宜过低   

  

  新民对于投资基金或者尝试定投都有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如果客户从一开始就做好了长期持续投资的准备,并且在下跌的时候也下定决心继续投资,那么心理上就有了抵抗力。   

  

  相反,止盈对基民就意味着上一个投资建议的闭环,不会对后续市场调整太过于敏感,因此上一个定投的结果就非常影响后续的投资决策。   

  

  另外,小欧还需要提醒大家止盈。   

标不宜过低,避免小幅反弹就触发止盈,客户将“毫无体验感”。 理论上止盈阈值应当设置于2倍的最大回撤绝对值。比如客户能忍受最大的回撤是-5%,那么止盈门槛可以设定为10%。但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力,尤其是亏损发生时。因此根据不同自身不同的风险偏好以及不同市场环境下,建议止盈阈值放在1-2倍客户可以接受的最大回撤绝对值

  


  

2)能长期投资的老基民――不止盈,长期定投

  


  

长期定投的劣势,对于基金投资经验丰富的老基民而言基本不存在。并且他们已经养成了在下跌时增加投入的习惯。更有机会获得基金长期投资可能带来的收益。

  


  

注:定投收益率=/(sum每期定投金额)-1

  

本文分析的定投止盈涉及资金滚动投入,会有多段投资期限,因此计算的复合年平均收益率结果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故暂不展示该数据。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