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k宝过期了怎么关闭,农行k保过期了怎么办

  

  如果说年轻人有最小的消费自由,便利店无疑榜上有名。走进城市里的任何一家便利店,你都会发现一个迷你消费天堂:全家人的可丽饼三角蛋糕,美宜佳的每周零蛋白棒,7-Eleven的开心果巧克力冰淇淋.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当季网络名人最时尚的新品,也可以在食物柔和的香气中不由自主地花钱。   

  

  深夜,便利店成了城市最后的灯塔。悲伤的人在这里收集菠萝罐头,疲惫的都市白领在这里哭泣。有人说过,只有在深夜的便利店,你才能看到这个城市最温柔的样子和最真实的面目。   

  

  今天我们提到便利店,它不仅仅是一个购买生活用品的便利场所,更是一种精神体验,一次流动的文化活动。就像一个城市的活名片,便利店的数量、间距、选择设计,都关系到都市白领生活的微小尊严。或许正因为如此,便利店在社交媒体上被塑造成了成都人的精神庇护所。   

  

  然而,在治愈和抚慰的流行标签背后,便利店不仅象征着消费者对便利的过度追求,也是消费资本主义社会的7/24魔咒。更重要的是,作为连接公与私的第三空间,便利店的宣传将何去何从?   

  

  本文来自11月12日B03,专题《城市人类学》。   

  

  细、小、全、杂:都市文明的物质化身   

  

  学者连玲玲在《打造消费天堂》一书中,曾提到明代苏州开的一家孙春阳杂货铺。据她描述,这家店还卖食品和日用品,并模仿中央政府系统的“六部”,将商品分为南北货、海鲜、腊肉、酱货、蜜饯、蜡烛等“六部”。   

  

  听起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便利店。事实上,如果不讨论便利店的现代性,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历史更悠久的杂货店和流动摊贩视为中国版便利店的前辈。毕竟便利店的核心特征是小、小、全、杂。   

  

  当然,现代意义上的便利店其实是一个西方概念。对我来说有点冷的知识是,最早的便利店不是诞生在日本,而是起源于美国南部。1946年,我们今天所知的7-Eleven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正式开业。直到20多年后,日本才有了第一家7-Eleven。据创始人铃木文敏回忆,这家店的第一个消费者是一名男子,他花了800日元买了一副太阳镜。   

  

  不得不承认,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错觉,认为日本是便利店的发源地,不仅仅是因为日本成功地将西方的便利店模式本土化,更是因为日本的气质就像我们对便利店的印象:明亮、干净、富有,又有些沮丧。   

  

  日本电影剧照《百元之恋》。   

  

  在中国,便利店的发展与20世纪90年代末的城市化相吻合。1992年,中国大陆第一家7-11便利店在深圳开业。1993年,一家名为“百世便利”的港资便利店进入上海。1996年,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成立。当时人们对便利店的第一印象是:新、时尚。   

  

  据微信官方账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考证,《上海便利店简史》,《新民晚报》在1993年的文章中对“百式便利店”与普通超市的区别描述如下:“乍看之下,百式便利店与普通超市并无太大区别,但细想之下,却有许多玄机:整齐的货架并不只是高大上。   

  

  如果说当年人们说的是新奇时尚,有很多奇怪的含义,比如“卷烟纸店买不到的冰镇可乐,在罗森就能买到,价格只是高了几分钱”,那么今天,便利店真的成为了餐饮行业网络名人的风向标。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当季网络名人最时尚的新品,也可以在食物温暖柔和的香气中不由自主地花钱。   

  

  电影《伯德小姐》剧照。   

  

  网上流行一句话,叫便利店依赖。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是,便利店可以实现都市人的消费自由。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只想买一把伞,却顺手拿走了一小包薯片和一个新的冰淇淋;本来只想买一瓶酸奶,但是结账的时候因为买二送一乌龙茶的活动,多包了一袋冷饮。   

  

  相比其他线下超市,为什么便利店总是让人陷入不由自主的消费冲动?   

  

  这是一个或大或小的问题。一般来说,就像其他任何消费行为一样,你在便利店体验到的消费冲动是消费社会的产物。早在上个世纪末,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就忧心忡忡地提醒大家,消费社会是人服务于物的社会。在这里,消费不仅是人们塑造和实现自我认同的手段,也是组织社会规范的核心概念。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导致过度消费的陷阱无处不在,这是个人难以摆脱的结构性困境。   

  

  说白了,这是商家精心设计的欲望游戏。无论是挑选、陈列还是装修,便利店从你走进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抓住了你的眼睛、胃和心。想象一下你去过的任何一家便利店,穿孔的集装箱里一定装满了当季最受欢迎的商品;生鲜柜台旁边一定要有饮料和咖啡机,方便顾客搭配购买;之字形或8字形动线设计,让顾客不易回头;即使是收音机里轻快舒适的歌曲也有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   

  

  那么,利特尔   

一间便利店,正是现代社会的具形与显影。它展露了多少欲望与渴望,也就掩盖了多少匮乏与不安。

  

7/24,永昼的魔咒

  

关于便利店,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还是《重庆森林》中的那一幕。失恋的何志武(金城武饰)在深夜便利店寻找临期罐头,画外音缓缓升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电影《重庆森林》剧照。

  

镜头于是从便利店内部拉向外部,在一片漆黑中,这家名为K的便利店霓虹闪烁,照亮了失恋落寞的金城武与路过揾食的流浪汉。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如果有人像拍《地球一日》那样拍摄深夜便利店里的顾客,估计既叫好又卖座。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深夜便利店几乎成了所有治愈系电影的固定背景板,容得下失意者的残破此刻,也禁得住失眠者的精神狂想。

  

深夜便利店,也就是24小时便利店。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各类文艺作品里,24小时营业已然成为便利店最令人回味与留恋的特点。但一个不那么浪漫的事实是,在不少学者看来,便利店的深夜营业不仅象征着消费者对便利性的过度追求,也是消费型资本主义社会的隐喻。

  

日本学者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一书中展开过系统论述。在他看来,日本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虽然带来了方便,却也对人们的工作时间和消费生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一方面,7/24小时的便利店营业模式早已渗透进各行各业。在全球化市场的要求下,企业为了生存,势必要找到能提供“更快、更好、更廉价”的产品与服务方式。延长服务时间,无疑是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

  

《过劳时代》,<日>森冈孝二著,新经典·琥珀 | 新星出版社,2019年1月。

  

同时,支撑这些便利性服务行业的往往是不稳定的非正式劳动者。以日本社会为例,便利店打工者的时薪通常在1000日元上下,他们不单要承担起倒班工作,还需要时刻提防隐身于暗夜中的公共安全问题。

  

“澎湃思想市场”发布的文章《从绝望到反抗:日本不稳定劳动者的社会运动》中曾提到过日本便利店劳动者的艰难处境。2019年,日本横滨举办了一场“为了1500日元(Fight for 1500)而战”的抗议活动。在物价高企的大城市,这些劳动者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时薪,只为能吃上一顿营养均衡的午餐。

  

即使我们再换个角度,对于拖着疲惫身体的加班白领来说,便利店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抚慰——它的明亮正如黑暗中最后一盏赤光,温柔包裹住漂泊无依的异乡人。但只要稍稍移步换景,不难发现,在24小时不间断的经济活动背后,是现代人被剥夺的睡眠时间。

  

资本主义会战胜人类的睡眠吗?这是乔纳森·克拉里在《7/24: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中发出的天问。克拉里认为,由于睡眠时间关乎巨大的经济利益,资本主义对于睡眠的侵蚀过程只有步步深入。这样不间断的经济活动与夜间活动人数的增加互为表里。而侵蚀的最终目标,便是将这个星球重新改造成“一个永不停息的工作场所或一个永不打烊的购物商场”。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重庆森林》这部电影。很多人或许不曾留意的另一个场景是,当何志武逼问店员为何没有5月1日过期的凤梨罐头时,店员一脸鄙夷地回答道:“先生,我只是打工的,你叫我去想罐头的感受?你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又要抬,又要搬,还要负责扔。我也希望那些罐头永远不会过期,我还省工夫呢!”说罢,他便将一整箱临过期的罐头甩送给了这位失恋青年。

  

电影《重庆森林》剧照。

  

便利店的未来,待开发的公共性

  

如果7/24小时是便利店在消费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宿命,那么,作为城市街道的基本构成元素,便利店同时承担着连接公共与私人的功能。

  

去年疫情暴发期间,日本不少社区便利店为了方便人们在家办公,推出了免费的打印服务。而在国内,不少城市的社区便利店也承担了菜篮子功能,方便服务那些无法自由行动的居民。对于原子化的都市个体来说,便利店是在日常生活里寻回“附近”的重要连接点。

  

此外,便利店的小规模与流动性也方便它融入各种各样的社区样态中。在另一部名为《纪实七十二小时:大医院里的小便利店》的纪录片中,记录了一家专为医务人员、病患及家属开设的便利店。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买到普通便利店的日常用品,还能买到住院所需的病号服和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特制甜点。

  

纪录片《纪实七十二小时:大医院里的小便利店》剧照。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社区便利店开始成为社会创新的实验田。公众号“Hi放晴公园”报道过一家由退休人士运营的7-Eleven便利店,也叫“乐龄门市”。这家店由7-Eleven与当地的基金会合作推出,雇佣的是46岁到65岁之间的劳动者。门店经营者会根据乐龄人士的身体状况重新设计店内的运营流程。例如考虑到他们的体力,门店进货时不用整箱而是半箱;考虑到他们的视力问题,收银台旁还会贴心摆放趁手的放大镜,而咖啡机操作流程的说明也被改成了放大版本。

  

尽管便利店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性的坏习惯,但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普通人而言,提到便利店总归还是觉得亲近——百货公司琳琅炫目,却有着隐形的阶层区隔;超市的货品种类更为齐全,却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挑选与买单时间。相比之下,便利店的确细腻地捕捉并满足了都市人的形色需求——从白天到深夜,从午饭便当到应急用品,从办公楼白领到城市边缘的失意者,它不仅好逛好吃,也真正做到了向所有人敞开大门。

  

作者|青青子

  

编辑|肖舒妍、青青子、罗东

  

校对|薛京宁、危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