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多少钱的萨克斯最好,买多少钱的集成灶最好

  

  苗族人的年,和我们的春节差不多,玩巴赞,吃年夜饭,穿新衣,走亲访友;但苗年的特别之处在于,过年不是春节,过年的习俗完全不同。苗族吃长桌宴,喝寨子酒,跳芦笙铜鼓,斗鸡斗牛,盛装游行,使苗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我在贵州黔东南州雷山苗寨,感受到了一种不平凡的过年味道。   

  

     

  

  苗年被称为“杨能”,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神灵的时间。这一天以不同的方式到来。黔东南州雷山的苗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十的第一个“兔”日。苗年不是每年同一天,甚至每个寨子的新年也不是同一天。具体时间按照苗族历法计算,苗族的族长“古藏头”与村里的“火炉头”约定,颇有玄机。雷山的苗年分元年、新年、老年,最长十五天。我们在雷山的几天,吃住都在苗寨,这是我见过的最大最壮观的苗族节日。   

  

     

  

  苗族歌舞大巡游   

  

  苗年最幸福的不是过得开心,而是过得开心。很多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苗年都看过一次,特别是雷山苗年非遗巡游。整齐划一的队伍,各色部落的苗族服饰,叮当作响的银器,在芦笙的节奏中载歌载舞。“杨阿沙”、“张奥铜鼓”、“金鸡舞”、“南孟芦笙舞”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广场,2000名苗族女孩、男孩身着盛装翩翩起舞,银铃流苏迎风飘扬。   

  

     

  

  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幼苗,花苗,蜡染布,手绣花,每个苗寨的服饰都不一样。没见过这么多苗族服饰,令人目不暇接。街道上挤满了早已等候在此的游客和当地人,还能看到几个外国游客。据说有几万人在看。每次拍照,只有突破众多围观者,才能捕捉到邮轮的精彩瞬间。经过两个半小时的环城巡游,游行队伍进入雷山县文体中心,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歌舞表演。   

  

     

  

  千人长桌宴   

  

  在苗寨,过年几乎每天都吃长桌宴。长桌宴不仅是长桌,还很拥挤,最后最长的桌子拍不到的感觉被尊为“最长的一餐”,也进入了非遗项目名录。虽然每餐都有各种苗族美食,但是没有我想象中的多。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酸辣就没有美食。有热气腾腾的水泡汤、酿肉、酿鱼、酸汤菜、酸汤鱼、酸菜、鸡粥、辣酱、蒸饺菜等。还有糯米和自制的老米酒。但是酸酸的,香辣开胃,肥而不腻。   

  

     

  

  高山流水酒   

  

  长桌酒席上,敬酒是必不可少的。苗寨的土司很有意思。伴随着芦笙唱着祝酒歌,来了一群苗族姑娘,捧着一大碗糯米酒,长长的嘴。他们从两边高处向中间倒酒,像从山上汲取的泉水,酒源源不断地流到中间的酒碗,向客人敬酒。客人喝酒时不要碰酒碗。这个吐司叫“山流水”。敬一碗酒,一口菜,但是调皮的女生不会让你一口吃完的。他们会在你面前晃动食物。吃不下饭就继续喝。我躲过了几次拍照敬酒,但是喝了两次。有一次,苗族姑娘竟然拿起了一块巨大的肉。我从不吃肥肉,但我一口就吃了。   

  

     

  

  拦门酒   

  

  比“山流水”更有力度的敬酒是“停门酒”,这是苗寨迎接大妈和村里客人的最高仪式。已婚苗族妇女被称为“阿姨”。当他们回到父母家或客人进村时,全村人都站在山坡的台阶上欢迎他们。敬酒有十二道“关卡”,从牛角酒到陶碗酒,应有尽有。喝完才能进苗寨。到了雷山县朗德村,远远的看到苗寨山坡上一大群盛装的村民吹着芦笙,唱着歌,立刻明白我们逃不出这一栏酒。即使我拿着相机,我还是幸免于难。我喝了三碗酒才进了寨子。   

  

     

  

  郎德去村里拍照,看到一家人很热闹,想看看苗族人的真实生活,就进去了。这家的亲戚朋友一起吃饭,喝了一堆村酒。陌生人进屋,对吃东西也同样热情。他们见我感谢我没时间吃饭,就笑着说吃饭不收费,忙着走还得喝一碗酒。我无法拒绝他们的热情,又干了两碗。喝了甜甜的自酿米酒,有点飘飘然的感觉。主人高兴地说,欢迎你下次再来。   

s://tupian.lamuhao.com/pic/img.php?k=买多少钱的萨克斯最好,买多少钱的集成灶最好8.jpg">

  

打糍粑

  

苗寨过年,跟我们老家一样家家户户都打糍粑。糍粑可以祭祖,也可以招待客人,送礼,甚至建房都会用到糍粑。将糯米浸泡,蒸熟后放进木臼石臼,用木杵石杵反复捶打,变得又软又黏,揪出一团捏成圆圆的一块,再点上红色或者五彩颜色,冷却之后就是硬硬的糍粑。刚打出来的糍粑最好吃,包上馅,或者外面粘一层白糖、芝麻粉、花生粉或者黄豆粉,香甜润口。在噶歌古巷一家卖酒的人家拍酿酒的炉灶,他们刚好在打糍粑,老人家揪下一团热乎乎的糍粑给我吃,让我回忆起了家乡的味道。

  

  

鼓藏堂祭祀

  

贵州雷山过苗年,住在西江千户苗寨,在风雨桥的一家客栈。清晨,漫步到山坡观景台,俯瞰整个苗寨山谷,雾中的苗寨别有韵味。白水河穿寨而过,雷公山下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被云雾环绕、密密麻麻的黛瓦有点淡淡的忧郁。鸡鸣声中旭日从山峰升起,苗寨便描上了一抹亮色,虽然没有没有鞭炮声,也能感受到苗寨浓浓的年味。

  

  

西江千户苗寨已经成了旅游景区,但不同于国内多数景点,苗族人依然在这里生活,仍还是中国和世界上最大苗族聚居村寨,十多个苗寨组成,苗族内部自理,各寨由寨老管理,苗寨的“寨老”(lulvang)是苗寨里最有威信、上了年纪的人,相当于各山寨的负责人,管理本寨事务,制定榔规民约,参与苗族的祭祀活动,“活路头”则是负责耕种与农业生产的长老,苗寨“鼓藏头”(牯藏头)主要是负责保管祖传的铜鼓,负责苗族祭祀、过年和跳铜鼓跳芦笙等活动,现在有人也将鼓藏头叫做苗王。召集鼓藏头、寨老、活路头会议的是“方老”,方老有纠纷与事务最终评判权。

  

  

过苗年,自然少不了祭祀,而鼓藏头家祭祀是寨子里最重要的仪式。大年的下午,西江千户苗寨鼓藏头家祭祀,各寨子的寨老等长老聚集在鼓藏堂,堂前的木案上放着“唧担”的食物,一斗米,一簸箕糯米饭,一碗鼓藏肉和两条鲤鱼,左右各摆了12个陶碗,地上还有一坛米酒。时辰一到,寨老们一起吟唱苗族古歌,鼓藏头的兄长主持了祭祀,敬天敬地敬神明,再去鼓藏堂内祭铜鼓。祭祀之后,寨老们热情地将“唧担”的食物分享给所有来客。我也和寨老们一起吃,喝了一碗米酒,吃了一团糯米饭,据说“唧担”祭祀的食物吃了会带来好运。

  

  

打银饰做蜡染

  

苗族女子不爱金,喜欢银,银饰越多越好,越重越好。在雷山巡游的时候,女孩们身披大量的银饰,银角、银冠、银花、银簪、银梳、插针、耳环、耳柱、耳坠、项圈、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银围帕、银网链饰、银花梳、银耳环、银衣片、银围腰链、银脚饰等等,走起路来清脆悦耳,看起来也格外耀眼。看巡游的一位苗族妇女,戴着厚重的纯银圆轮耳环,耳洞被拉得老长。跟一位苗族老人聊天,他说这些苗族女孩身上的银饰好几斤重,别说好重,多达几十种的银饰穿戴好都要好久,如果是婚礼的日子,有的新娘子身上银饰重达十公斤。

  

  

西江千户苗寨的噶歌古巷,一号风雨桥附近的一条窄巷,空中摇曳着各色油纸伞,这里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本营。在西江老银庄,看非遗传人锻造苗银,虽说用了瓦斯气烧制,但是银条还是需要抡起锤子一点点地敲打成型,是一个智力与体力并用的工作。我问过本地的苗族女孩,她们的银饰为什么总是那么亮,她说平时不用就会密封起来,万一变黄了暗了,会送到银庄给师傅用专门的洗银水清洗。

  

  

一套漂亮的苗族传统服装都是全手工制成,以前要自己完成织布、蜡染、刺绣,过去一套奢华的服饰往往需要一到三年才能完成,来之不易的苗服多半也只在各种节日里才穿。在噶歌古巷阿袄蜡染店,我们学做蜡染工艺的第一步绘图,用铅笔将你想要蜡染的图案描出来,然后将蜡刀浸烧热的蜡中,再用腊刀蘸上的蜡油去绘制图案。

  

  

我选择一幅最简单的龙的图案,但用腊刀的手就不听使唤了,或粗或细十分不均匀,甚至还会滴一滴蜡在画布上。作为非遗传人的当地苗族老人,根本不需要用预先描图,直接拿着腊刀就绘图。她拿过一位游客描过的凤凰图案,教我们怎么用腊刀去绘图,蜡绘的线条十分均匀细腻。蜡绘的图案画好之后,投入染缸,蜡会慢慢融化,蜡绘的图案是白色,其他的地方都被染成靛蓝。

  

  

跳芦笙跳铜鼓

  

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位苗族女孩说,听见芦笙响,脚板就会痒。我只在巡游听了一次巫交芦笙,耳边就经常回想起美妙的旋律。过苗年的时候,村村寨寨都会跳芦笙、跳铜鼓,三人吹起芦笙,便是一个“乐队”,其他人就能闻声起舞。吹芦笙也有讲究,郎德上寨的老人告诉我,高排芦笙最高有三米高,越是德高望重的人,吹的芦笙就越高。在朗德上寨的广场,村民边舞边吹很是古朴,但吹芦笙的老人却有萨克斯手的神态,吹得如痴如醉。

  

  

苗族跳芦笙,最精彩的是锦鸡舞。在苗族图腾崇拜里,凤凰很是常见,而《山海经》认为传说的凤凰就是白腹锦鸡。锦鸡舞有上十人甚至数百人参加,有的舞蹈服饰还穿上百鸟衣。在芦笙的引导下,女孩们双手垂在裙边,手掌向下翻起煽动,身体自然摇摆,模仿锦鸡起舞的动作。随着加入舞蹈的人越来越多,圈子越来越小,将吹芦笙和击打铜鼓的人围在中间,高排芦笙上的红绸带像小旗一样在中间摇曳。

  

  

如果去苗寨错过了苗年,也可以去看苗族的歌舞演出,感受那种热闹的氛围和壮观的场景。在雷山县大塘的《西江盛典》剧场,有第一部苗族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西江盛典》,以整座高山以及山上的苗寨作为演出的背景,电动旋转舞台和观众席,可以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旋转不同场景与角度,现场很震撼。而在西江千户苗寨的美丽西江剧场,还能看另一场大型苗族风情晚会《美丽西江》,一样很接地气。如果你喜欢最本色的苗族舞蹈,可以去当地的村寨广场,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蒙蒙细雨下,吊脚楼轻雾缭绕,苗寨飘渺宛如仙境,有种水墨画的意境。在鼓藏头家楼上小亭子拍完千户苗寨下山,走到芦笙场,长亭里一排穿着传统苗族服装的女子聊着天,悠闲得像是凝固了苗年的时光。在苗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都被银铃的叮铃声打散,乡愁与生活的烦恼都随着芦笙、歌声消失殆尽,只剩热舞美酒,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一丝温暖。

  

  


请点击播放我拍的短视频:雷山苗年大巡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