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导货币数量方程式,货币创造乘数怎么推导

  

  费希尔方程   

  

  相信学过一点经济理论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费雪”。他是美国经济学家,也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他有很多经典理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与货币需求相关的理论,就是费雪方程。   

  

  他反映了货币需求的数量理论,也称为现金交易的数量理论。这一理论甚至被视为经济学上的学术原子弹,是揭示上帝秘密的工具。后来,货币大师弗里德曼根据费雪方程建立了自己的货币主义大厦。费雪方程也成为现代货币银行学的基础。比如各国央行在观察一些数据,启动一些政策的时候,都会非常关注这个东西。   

  

  他的具体公式是:MV=PQ   

  

  其中,M代表货币供应量通常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基础货币。   

  

  V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再多说一点,货币流通速度没有确切的数字,属于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货币在经济活动中不是简单的流动的东西。首先,在市场上流通的钱本身是不会消失的,也就是说,我们花的钱一定是由另一个人持有的,如果另一个人花了这些钱,这些钱也会跑到别人手里,成为他的储蓄。如果这个人把这笔钱存入银行,那么银行又可以把它借出去,另一种货币就产生了。在这里,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货币乘数。这是什么意思?单独拍一张,以后再录。这里延续了V的概念。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使用的货币总是在不同的人之间来回流动,从一个人的现金持有到另一个人的现金持有,但每个人的现金持有时间是不同的,有长有短。当大家都倾向于尽快把钱花掉的时候,市场上的货币流通就会加快。相反,当所有人都想持有现金时,货币流通就会变慢。现实中,经济形势、政策制度、心理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消费行为,从而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但是,虽然我们可以感知到当前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速度,但我们确实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计算值。   

  

  说完了公式的左边,现在来看公式的右边,P代表的是市场中商品的价格.这里所说的商品,并不是我们投资的四大类资产中的大宗商品,而是普通商品的价格。一般也可以用CPI价格指数来观察,但是加上房价,房价就不计入CPI指数了。   

  

  Q代表的则是市场中的商品总数量,这很容易理解,所以我不会解释太多。   

  

  费雪方程看似是一个相等的关系,但由于其中的大部分参数都没有确切的数字,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个公式时,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数学问题来对待。   

  

  根据上面的解释,货币供给x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x商品数量把费雪方程MV=PQ翻译成了中文。等式的左边是货币供应总量,右边是商品的交易总量。   

  

  他想表达的是,当货币大量供给或流通速度提高时,由于商品数量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价格很容易大幅上涨,然后,随着过度繁荣,可能导致危机。货币大师弗里德曼也用这个理论把矛头指向了货币发行者,也就是中央银行。他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大量印钞。   

  

  央行之所以会关注费雪方程,是因为这个方程的左边是可以主动调控的,或者严格来说,方程左边的货币供应量,也就是指标M,是可以被央行精确调控的。等式右边P,Q,也就是商品的价格和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其中,Q是调控的目的,也就是说,期望稳步增加社会的商品和服务数量,鼓励大家开始生产,创造更多的价值,使居民生活不断改善,这是央行调控的意义所在。但是,商品价格P只是一个参考指标,我们不能随便放钱。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稳定良好的经济,我们必须盯住价格。当年,约翰劳忽略了价格P因素,盲目扩大等式左边的货币供应量,以增加右边的商品数量Q。结果使法国经济陷入深渊。   

  

  在价格P中,房价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上世纪90年代日本大泡沫破灭时,房价因素就被忽略了。日本人看到物价CPI没怎么涨,就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于是,楼市破灭的杀伤力更大,推动日本经济倒退了近30年。随后几年增长率几乎降到零,居民财富缩水一半。事实上,这里存在一个风险。因为房地产效应,之前释放了大量资金。虽然没有造成商品通胀,但货币已经在市场上释放了。肯定有一个地方收了这么多钱,这个地方就是楼市。尤其是15年,我们这里加了一把火,不仅推高了股市的一波水牛,也推高了房价。所以现在我们出台各种刺激政策的时候都很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重蹈日本的覆辙。   

  

  即使是现在,日本的经济也不正常。不管他们央行怎么放钱,怎么降低利率,甚至让大家都负利率躺着赚钱,日本人都不愿意赚钱,或者都在拼命存钱。对比费雪方程,即央行增加M和PQ没有改善,V保持在较低水平,即货币流通速度保持在较低水平,大家都把钱攥在手里。为什么?可能与日本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密切相关。人老了,就没那么多赚钱的想法了。这种想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实是相当可怕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