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红豆杉什么时间换盆

  

     

  

  误区1:激素猛于虎,选用需谨慎   

  

  1)很多人谈激素色变,激素有很多副作用,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白内障、胃出血等。所以很多人认为“激素猛于虎”,没必要用。   

  

  值得注意的是,激素的这些副作用都是长期使用造成的。在痛风的急性期,如果需要使用激素,在风湿科医生的指导下短期使用,加上预防激素副作用的药物,一般对我们的身体影响不大,不必危言耸听。   

  

  2)激素不是痛风急性期消炎止痛的常规武器,而是作为终极武器使用,就像原子弹一样。那么什么样的痛风患者需要使用激素呢?   

  

  一般来说,当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无效或不耐受,或急性痛风严重反复发作,或晚期已经出现肾功能损害等机体功能损害时(此时不能再使用秋水仙碱和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这类患者有可能短期使用激素。   

  

  误区2:关于秋水仙碱的用法   

  

  1)目前认为急性痛风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与使用大剂量秋水仙碱疗效相当,且副作用明显减少(国内外痛风诊疗指南推荐急性痛风使用秋水仙碱0.5 mg,每日3次)。过去使用中毒性剂量的拉肚子就像“饮鸩止渴”,现在已经淘汰了。   

  

  2)非急性期需要用秋水仙碱吗?   

  

  痛风缓解期的首要任务是降低尿酸。是的,但是在痛风缓解期,秋水仙碱是预防性抗炎所必需的。所谓预防性抗炎,就是在服用降尿酸药物的同时,每天服用0.5mg(1片)秋水仙碱。指南建议疗程不少于半年。   

  

  因为,服用降尿酸药物后,血尿酸水平急剧下降,容易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加入小剂量的秋水仙碱不仅可以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还可以减少尿酸的反复波动,更有利于尿酸的持续稳定下降。   

  

  误区3:痛则治不痛不治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伤疤忘了疼”的患者。痛风急性发作时他们会积极配合治疗,但到了缓解期就会立刻停药,把医嘱忘到九霄云外,继续海吃海喝。   

  

  众所周知,痛风治疗除了急性发作的治疗,关键在于慢性维持的治疗。只有控制血尿酸达标,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复发,预防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相关疾病。   

  

  如果只是“不痛不痒”的治疗,完全是“治标不治本”,尿酸水平无法得到根本控制,痛风的发作在未来会越来越频繁,由此带来的长期危害往往会非常严重,如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病、中风、心肌梗死等。所以治疗痛风是一项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   

  

  误区4:降尿酸过程中痛风发作   

  

  1)有这样一个普遍现象:痛风患者在降尿酸过程中,服用降尿酸药物后痛风反而发作。这个时候,很多患者会认为是降尿酸药惹的“祸”,于是“愤然”停用降尿酸药。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后果就是痛风长期持续发作,无法治愈。   

  

  2)降尿酸治疗期间痛风复发或加重,是降尿酸药物的有效反应。痛风患者使用降尿酸药物后,尿酸迅速下降,患者体内的尿酸盐晶体会溶解成尿酸盐颗粒,就像“雪人融化”一样。   

  

  尿酸盐结晶脱落的尿酸盐颗粒沉积在身体其他关节上,引起疼痛,这也是药物作用的一个过程。   

  

  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使用秋水仙碱或者消炎止痛的药物来预防痛风复发。缓解疼痛的同时稳步降低尿酸。如果血尿酸水平能维持在360umol/L以下(有明显痛风石的患者建议控制血尿酸水平维持在300umol/L以下),沉积在体内的痛风石就能逐渐溶解消失,不再发作,从而达到可能的治疗效果   

  

  1)很多痛风患者,甚至一些非专科医生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会选择使用抗生素,如静脉注射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在此基础上认为,如果关节红肿热,那么一定是细菌感染。   

  

  最重要的是,痛风患者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后,关节肿痛可以得到缓解。为什么?   

  

  2)言归正传,痛风急性发作需要抗生素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痛风的急性发作是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一般不需要抗生素治疗,除非痛风患者有继发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有明显的感染证据和实验室指标支持。   

  

  那为什么很多痛风患者在急性期使用抗生素后可以缓解关节肿痛呢?其实这不是抗生素的作用。很多情况下,只有早期不严重的痛风患者有自限性,所以关节肿痛可以自然缓解。   

  

  使用抗生素的痛风患者往往会反复发作,一次比一次严重。那么痛风急性期如何规范治疗呢?   

  

  目前国内外痛风指南推荐使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痛风。其目的是抗炎(尿酸结晶引起的关节非感染性炎症)和止痛(患者剧烈疼痛)。   

  

  误区5:痛风急性发作使用抗生素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属于内科疾病(风湿病)的范畴。即使是痛风石患者,一般也不会首选手术治疗,除非痛风石已经造成器官功能损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为手术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痛风患者   

血尿酸水平不能保持长期达标,痛风石还会继续不断形成,且术后手术切口难以愈合,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有痛风石的患者,建议把尿酸降至300umol/L以下,痛风石可能慢慢变软,甚至逐渐吸收掉。过分笃信手术治疗,而忽视内科痛风规范药物治疗,痛风石只会像“野草”一样切了又长,“一岁一枯荣”,手术治疗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误区7:高嘌呤食物都不能吃了

  

“民以食为天”嘛,在日常诊治痛风患者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位患者最关心的仍是饮食方面的问题。“哪些能吃”与“哪些不能吃”是几乎每个痛风患者都会问的问题。

  

毋庸置疑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是诱发痛风的常见原因,但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也是痛风发作的重要机制。

  

传统的观念认为痛风患者日常饮食应严格限制嘌呤的摄入,但近年来随着痛风机制及饮食相关研究报道的陆续发表,一些旧的痛风饮食观念逐渐被更正,一些新的观念渐渐被提出及重视起来。例如,痛风患者并非与海鲜绝对“无缘”。

  

海鲜对于人的营养价值高,且优于肉类,有利于人体健康。同时,海鲜尤其是油性鱼类体内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其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而痛风患者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所以说痛风患者并不意味着只能当“出家人”吃素。痛风患者也完全没必要因噎废食而长期素食,同时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痛风患者提倡的是控制性的嘌呤摄入。

  

很多研究都表明,如果痛风患者血尿酸维持在达标水平(300umol/L以下),那么在缓解期适量进食牛肉、羊肉、虾、蟹等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也并非危言耸听。

  

嘌呤含量较低的海鲜:青鱼、鲱鱼、鲑鱼、鲥鱼、金枪鱼、白鱼、龙虾、蟹、牡蛎等。

  

误区8:血尿酸降得越低越好

  

大多数痛风患者都有肾脏受累,尤其是慢性痛风患者,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畸形、肾功能损害甚至尿毒症,痛风患者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

  

所以很多痛风患者会认为既然高尿酸对身体危害如此大,那尿酸就应该降得越低越好。但任何事物均有阴阳两面,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尿酸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

  

全世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尿酸与大脑组织的退行性病变有关。尿酸低于正常值,就可能引起老年性痴呆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

  

研究人员用五年,对英国的59204名痛风患者和238805名非痛风患者做了比较,这组人的平均年龄为65岁,他们的情况相似。研究发现,痛风患者中有309个老年痴呆症病例,非痛风患者当中有1942个病例。痛风患者得老年痴呆症的比例比另一组低24%。

  

其原因可能是尿酸能防止氧化应激,它可能有助于延缓神经老化。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尿酸具有维持血压功效,尿酸过低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的风险。

  

我们在重视高尿酸危害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有益的方面,总之,适则有利,过则有弊,阴平阳秘,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一般血尿酸水平不低于180umol/L为宜。

  

误区9:痛风无法治愈

  

正如前所述,痛风患者急性期需要抗炎止痛治疗,缓解期需要降尿酸达标治疗,那么降尿酸治疗需要多久,是不是需要长期服药呢?

  

日常门诊痛风患者经常会问这个问题,医生一般会回答“药需要长期吃一段时间”。其实,很多医生也不知道对于每个人的“长期一段时间”到底具体是多久。

  

大家需要认识到:痛风与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疾病都是慢性病,高血压有降压目标,糖尿病有降糖目标,痛风也有降尿酸目标。以前教科书告诉我们,降尿酸治疗一旦开始,就需要终身维持,把血尿酸水平控制在达标水平。

  

  

笔者个人临床经验认为:

  

如果血尿酸水平维持300(有痛风石)或360umol/L(无痛风石)以下超过数月甚至数年,体内沉积的痛风石逐步溶解消失,就不再发作了(就像乌龙山的土匪经过长期的剿匪已经全部剿灭了),部分患者通过自身调节可以维持尿酸水平长期达标,甚至可以停药,以后只要控制好饮食,痛风就不会复发了,这就算是临床治愈了,这也就是目前国内外认为痛风是一种可治愈的风湿病的含义。

  

总结

  

目前医学上认为痛风是一种可治愈的难治性风湿病,痛风患者只有在在风湿科专科医生指导下早期、规范、达标治疗,就能达到治愈的目标。

  

来源: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作者:俞烜华 福建省人民医院风湿科频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