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皇冠发卡扎法简单,儿童皇冠发卡扎法

  

  杨鸣谈国人对中国钢琴认识上的误区?   

  

  文化部考委钢琴组副主任杨明。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校长,原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中国杰出的钢琴家、音乐家和教育家。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六岁时,他在钢琴比赛中获奖。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然后在中央音乐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学习。1975年,他获得了中国最大的音乐表演的最高荣誉,在北京举办了几十场音乐会。他曾多次在重要的国家庆典上表演钢琴独奏。作为中国艺术团成员出访欧洲,他进行了钢琴独奏和伴奏。1980年获“上海之春”全国钢琴比赛二等奖,四次获国际比赛选拔赛一等奖。他曾与中国中央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中国电影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等合作演出钢琴协奏曲。并与欧美一些国家的音乐家合作演出室内乐音乐会。主编《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共六册,被全国多所高校广泛用作教材。   

  

  思维方式上的误区   

  

  我去过很多钢琴厂,我看到所有的厂长和技术人员都在努力提高钢琴的音质和性能。他们在思维观念上存在误区。无论是钢琴的使用者还是生产者都普遍认为:好的钢琴就是声音大、响、亮、脆、高。并以此作为评价钢琴优劣的标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固定标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或偏见。   

  

  钢琴是从西方发展起来并传入中国的乐器。无论是制作还是使用,都要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或者审美趣味为基础。钢琴的发展主要是伴随着教会合唱和宗教的发展。对其音色的要求应该是纯净、浑厚、细腻、宁静、含蓄。   

  

  中国人对钢琴的声学品质和演奏性能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误区呢?主要是因为中国音乐传统嘹亮,就像陕北民歌在黄土高原上的表现。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东西方在意识形态、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声乐中的西方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一样。如果用中国人固有的民族兴趣和思维方式来指导来自西方的钢琴的生产,那一定会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钢琴。这种思维方式生产出来的钢琴不符合西方使用的要求。钢琴如美声,中国民族乐器板胡、帝子、唢呐如民族唱法。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尖锐,但我想请你研究一下。   

  

     

  

  三角钢琴原理   

  

  这种“中国式”钢琴的市场前景如何?目前,中国生产的钢琴90%在国内销售。面对广大的业余用户,很多琴厂因为思维模式的误区,不得不迎合他们的要求。目前这种琴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但从长远来看,国内专业用户和国外批发商是绝对不会需要这种琴的。所以每个琴厂都要及时调整观念,立足于新的钢琴音色要求。   

  

  制造中的误区   

  

  钢琴是一种和声乐器,涵盖了整个音域。真正用于音乐会的钢琴是一个超过七英尺的三角琴。目前国内只有“星海”厂和“珠江”厂有少量生产。目前大钢琴和直立式钢琴中七尺以下的钢琴,大部分是家庭用的,或者练习教学用的。在音质要求上,是纯净、和谐、普通,而不是音量大、个性强。国内钢琴厂商应该在音质的纯净度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接轨。现在有些企业恨不得把小三角琴搬上舞台,把音量做得很大,声音也很亮。在锤的处理上,用药水浸泡整个锤,杀死整个锤,造成音色过于明亮;为了降低锤子的亮度,需要用针扎几次。这个方法最多可以用5次,最后绑在木头上,锤子就报废了。这种做法和国外的钢琴完全相反。国外的钢琴在出厂前,不浸泡任何药水,以保持琴锤原有的柔软状态。用户在购买钢琴后,会根据环境条件逐渐加入几滴药水,来调节钢琴的音色。在西方,对钢琴音色的要求不是是否响亮、明亮、好听,而是钢琴的每个音符是否持续时间长、衰减慢、声音纯正。好的钢琴刚弹起来,声音不大,但声音可以保持。   

  

     

  

  演奏手感的误区   

  

  现在一些用户或者厂商更注重玩的轻巧轻松。当然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用户来说,弹轻音琴并不好,会大大降低琴的表现力。现在一些琴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始加大琴键的负荷。但是,还有一个矛盾:键重、反弹慢、演奏慢也会影响钢琴的表现。所以对钢琴弹奏手感的要求是:轻重适当,反应灵敏,轻弹不能“死”,重弹要浑厚。这个要求对于钢琴制造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击弦机的各个环节都要流畅。   

  

  轻视调整的误区   

  

  中国钢琴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之所以上不去,主要是缺少最后一道调整工序。欧洲钢琴之所以质量精良,是因为他们十分重视钢琴的最后一道工序――调整工作。   

  

  德国的施坦威或奥地利的贝尔松。   

多尔法钢琴厂,厂内都有数名终身从事调整工作的调整师。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和修养,经过他们调整的钢琴,可以顿时身价百倍。现在德国琴、奥地利琴是世界一流的,七英尺三角琴价格一般五六万,日本琴一般是二三万,而中国琴一般是八九千美元。立式琴,一般德国琴8000美元,日本琴4000美元,中国琴1000 美元。为什么中国琴价格如此之低?就是因为没有经过整理。现在中国钢琴之所以能够出口,主要就是靠低价位。我们的琴出口以后,再经过国外专门人员去调整,仅用一天的时间,人家就可以提高一倍的价格卖出去。我曾在国外也看到过中国琴,音色都相当不错,但那都是经过调整的。所以,我们大部分的钱都让外国人赚了。我们的钢琴却是在低价的卖材料。因此,我们应当特别重视调整工作,要多看、多听、多交流,用西方人的品味、情趣去调整钢琴才行,而不能用中国人的品味去调整琴。

  

  

共性与个性的误区

  

钢琴本身是工业化与艺术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钢琴制造发展到今天,工业化要求钢琴制造要达到整齐划一、规范统一,强调的是共性;艺术性要求钢琴制造要达到满足不同使用者对外观的要求、对音色的要求,强调的是个性。钢琴制造在发展到现代社会高科技的今天,实际体现了一种矛盾的统一性。目前国产钢琴需要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也就是说,首先要做到钢琴生产的规范化,然后再谈风格问题。现在国内钢琴生产有一种说法,说现在钢琴内部机械已经基本定下来,以后设计变化的不过是外形,以不同设计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观点是存在误区的。因为,目前国产钢琴主要市场是家庭教学使用,要求是88个键的均匀统一,包括音色的统一、手感的统一。现在有人说,低音可以重一点,高音可以轻一点。我倒不那么认为,有一点轻微的差别是可以的,但不能为人知,最好是均匀一致。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人最难做到的,而又恰恰是西方人的长处,他们往往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同一个机械动作,才使西方钢琴优于中国钢琴。中国人的长处是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善于设计创造。据我在美国学习时了解,美国计算机的发源地硅谷,就是利用东方人进行开发设计,利用西方人进行规范的操作,从而造就了人类计算机的伟大事业。我也听说,国内有些企业也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准备使用西方人进行规范操作,去打中国的钢琴品牌。

  

  

导语

  

钢琴这一乐器之王通常被人们誉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从她那88个键中所流淌出的美妙旋律令世间无数人为之倾倒。音乐在早期教育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发现而得到重视,不少父母不惜付出大量精力和财力送孩子接受种种音乐训练,钢琴自然成为有一定经济基础家庭的首选。作为一名钢琴启蒙老师,我不仅非常关注当前钢琴教育的动态与现状,也发现了钢琴启蒙教育中的一些误区。

  

观念

  

不正确偶尔在外面散步,被叮叮咚咚的钢琴声吸引,走进去一看,是一个9岁的男孩子在弹钢琴。邀请他弹上一曲,发现他弹得很多也很快,让我吃惊的是他能把整本钢琴乐曲弹下来,音乐的记忆力非常好,但是坐姿、手型、触键等很不规范,节奏非常乱,也没有力度。

  

一般家长的观点是,让孩子学习钢琴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开发智力,有一技之长,并不要求他们在这方面有什么突出的成就;毕竟绝大多数孩子日后成不了贝多芬、莫扎特;既然只是业余学习,随便弹弹就可以了。这种观点我认为是错误的,事实上,钢琴的弹法和学法并不能因为是业余学习而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一位业余学生弹好一首小曲,与一位钢琴家弹好一首大曲,就其对技巧与音乐的艺术表现的诸多关系来说,在艺术规律和艺术真理上,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再说,通过学习钢琴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非常有效,如能锻炼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上述学生不但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反而养成了他松散浮躁、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的坏毛病。

  

实施对策:钢琴学习绝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孩子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接受严格、规范的训练。老师和家长们一定要有正确的理念,有足够的耐心,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感悟、再学习……不断提升的过程。否则不仅学不好钢琴,一旦形成不好的习惯,甚至会对文化课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忽略美妙音色

  

“下去、用力弹”一位年轻的钢琴教师很投入地在教他的学生,学生做得还不到位,他还亲自范奏,钢琴的整个音色非常粗糙、猛烈而尖锐,失去了钢琴音质所独具的既铿锵又柔和的美感。

  

初学者首先要追求好的声音――通畅、圆润、良好的共鸣、余音缭绕致远、能控制力度及其变化,有初步明暗刚柔对比。

  

实施对策: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首先是内心听觉上,也就是观念意识、想象追求上,先要树立一个好的声音的目标,再执著地去追求。其次,掌握正确的触键技术,如合理运用重量、选择主要动作部位、正确处理触键(用力)和放松的关系等。

  

  

节奏

  

把握不准

  

学生弹奏的乐曲节奏非常不稳定,一会儿提早,一会儿慢半拍了,附点音符节奏 、三连音的节奏老是弹不好。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孩子们开始接触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八分音符,即半拍的概念时,最容易出现节奏的错误,这是节奏辨认中的一个关口。

  

实施对策:帮助孩子建立半拍的概念(八分音符的时值概念),用念字法很有效果,在一个单位拍的时间里,用口平均地念出两个字。如我们将前半拍念数,后半拍念“拍”。

  

  谱例1

  

  ⅩⅩ ⅩⅩ ⅩⅩ ⅩⅩ|

  

  一拍 二拍 三拍 四拍,

  

  念熟念均匀后,再一边念一边弹,就能正确地奏出八分音符了。附点音符也用同样的方法:

  

  谱例2

  

  Ⅹ   .Ⅹ |

  

  一 拍 二 拍

  

  这样很容易掌握附点节奏。三连音是孩子们在掌握节奏上遇到的特殊困难,可借助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节奏来帮助孩子们学会三连音这个特殊的节奏,

  

  谱例3

  

  ⅩⅩⅩ ⅩⅩ | ⅩⅩⅩ ⅩⅩ |

  

  自行车 坏了 小朋友 真棒

  

  

忽略音乐性

  

观看艺术学校的汇报演出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和家长很在乎外在的因素:如服装、化妆等,但经常会忽略最关键一点就是音乐性、歌唱性。演奏很死板,弹的是僵硬的音符,没有内涵和美感。

  

所谓歌唱性就是人们在歌唱的同时体会到的那种美感、情感、情调、心态等。当我们用歌唱的内在感觉来弹钢琴,并且又能把这感觉通过手指转变为相应的琴声时,就是弹奏中的歌唱性――用手指“歌唱”。

  

歌唱性的涵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义的歌唱性,可以囊括几乎所有的钢琴曲。另一类是狭义的歌唱性,专指“如歌地”钢琴曲或钢琴曲中的某些片段。

  

培养弹奏的歌唱性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用心歌唱。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所弹的乐曲是如歌的音乐。

  

2、用耳聆听。弹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布局、设计全靠耳朵的聆听来鉴别和协调。

  

3、用手诠释。对于“歌唱性”声音的追求,须通过手指不同的触键

  

4、正确理解乐句、乐段及呼吸。要锻炼内心冥听的能力,听到每一个乐句的“呼吸”、“语气”“语调”“情感”等,听到每一个段落的起伏,最后,听到整个乐曲的整体。并将这些特点用心表达出来,就能体现出生动的歌唱性。

  

综上所述,这些钢琴教学中的种种误区,严重地制约了钢琴教育质量的提高,师生都应努力从这些误区中解脱出来,使钢琴教育质量得以提升。重视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和习惯,发展音乐的审美听觉,培养对音乐良好的感受与鉴赏能力。只有学会倾听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进一步表现音乐并创造出悦耳的声音艺术。引领学生以钢琴学习为桥梁走进音乐殿堂――领略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相信中国钢琴艺术的明天会更绚丽多彩。

  

弹奏质量

  

在钢琴考级中,拔苗助长的现象非常普遍,发现很多学生的实际水平达不到报考的级数。一方面,拼命地追求跑动的速度;另一方面,手指的独立性和灵巧性很差,手指象鹅的蹼一样全部粘在一起,手指打不开,导致声音肤浅而且不清晰。

  

实施对策:连音的弹奏要注意几点:

  

1、手指的挥动主要产生于第三关节,手指的弹高不是一个孤立的动作,而是弹奏的准备。击键动作的发力点不在肩关节而在指关节。

  

2、在整个抬指和击键过程中,必须注意把力量集中于指尖。

  

3、弹抬要同时进行,击键的时候,将要弹奏的手指积极地往上往前抬起,(可以克服手指多余而有害的勾弯动作)然后依次往下走。以弹音阶为例,上行时大指的触键动作需要纵向运动,触键位置在指尖外侧,而不应在大指关节处或整个大指部分。弹一指的时候,二指往前往上抬起做准备,然后快速下键,手腕象弹簧一样自然地送出去,同时抬三、四、五指做准备,依次往下推。下行时,弹小指的同时抬四、三、二、一指做准备,弹四指的时候,抬三、二、一指做准备,这样可以消除时间差,速度可以加快很多。

  

当然快是必须建立在音色清晰前提上,以确保是跑动的质量。德国钢琴教育家齐格勒称其为具有“核”的声音。就是我们平时在说的“颗粒性”,它如同珠落玉盘叮叮当当,声音颗颗晶莹剔透,清脆明亮。无论如何不可以牺牲清晰来实现速度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