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志愿录取方式,平行志愿录取人数什么意思

  

   《从认知到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是教育领域几十位专家的产物。本书结合政策导向和高考招生选拔倾向,以大视角、深聚焦的方式剖析考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考生提供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   

  

  本文摘自本书特邀专家赵亮亮,先生撰写的指导意见,供家长和考生报考参考。   

  

  更多专家内容请参考《从认知到选择》书籍。   

  

     

  

  本期专家:赵亮亮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特邀专家,升学规划高级专家,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栏目升学规划特邀专家。   

  

  自2017年浙江省在新高考中采用专业平行志愿模式以来,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重庆市等4个省市相继采用该模式进行志愿招生。什么是专业平行志愿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优势,在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聊聊这种应用模式。   

  

  什么是专业平行志愿模式?专业(专业)平行志愿,也常表述为“专业(学院)模式”,是同一类别、同一批次新高考招生中多个相对平行的专业(专业)志愿。一所院校的一个专业(专业)为一个志愿单位,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投档。   

  

  与以往以院校为志愿单位的平行志愿不同,专业平行志愿填报时,直接填报到某个院校的某个专业(专业类别),因此没有专业科目可调剂,考生也不用担心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   

  

  为什么采用“专业(类)院校”模式?这是对传统自愿申请模式的颠覆,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在已经先行改革的浙江省,已经探索和总结了相关经验。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传统应用模式的弊端。平行志愿中现行的投档模式是“分数优先、志愿填报、多查一档”,即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过程中,学生档案一旦被高校投档,就必须进行专业调剂。   

  

  如果不服从调剂,一旦学生所报的几个专业因分数或身体条件达不到,高校只能退档,这样学生就无法在平行志愿(同一批次,每个考生只有一次投档资格)中继续在后续学校投档,导致“滑档”。只有本批次或下批次的志愿在等待考生。目前各省都在合并一两个批次,这样学生将面临从本科降到专科的风险。   

  

  如果服从专业调剂,你的专业就不理想,学生的志向就无法得到满足。无论学习效果如何,未来的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高校转专业的政策也是有条件的,所以传统的备案录取模式虽然降低了学生失败的风险,但是并不能让学生如愿进入理想的专业,不够人性化。   

  

  比如你想去NPC金融,你就转哲学;冲北大,录取后转考古。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如果被录取的学生不是很喜欢自己的专业,他们的学科优势不适合在这个专业学习,给教学和管理带来问题,也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传统报名模式批量合并后,学生志愿数量有所增加。比如2019年改革前,山东省有12个平行志愿,北京有16个平行志愿,天津有20个平行志愿——A阶段。每个志愿最多可选择6个不同专业和1个专业调剂科目。平行志愿那么多,虽然可以降低学生落榜的概率,但是增加了竞争。有些学校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一样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进入理想的专业就成了问题。   

  

  平行志愿的专业模式增加了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机会,更加人性化。“增加学生选择权,扩大高校自主权,增强高校与学生相互选择的多样性和匹配度”,尊重学生的兴趣、愿望和学术特长,更加人性化和自由;高校招的学生也是喜欢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学培养效果更优化。站在更高的层面看这场改革: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发展做贡献,中国梦就更近了。   

  

  这种模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势:   

  

  1.这种模式对志愿申请进行“前置”,工作需要提前做好。高一选科的时候就已经深思熟虑了;   

  

  2.降低志愿填报难度,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结合成绩和要求。以前如何平衡院校、专业、分数,很麻烦。进入非第一专业时,转专业学生占60%以上;   

  

  3.使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提高;   

  

  4.降低落榜风险,如浙江省80个志愿,山东省96个志愿;   

  

  5.高校要更加注重自身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的建设,才能在招生上更有优势。   

  

  不足: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种模式并不容易高枕无忧。这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1.学生在报考时,也要查看自己专业对性别、身体条件、单科成绩的要求,避免因为这些条件不符合要求而导致投档后被辞退的风险;   

  

  2.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科学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也需要学生和家长深入了解学生自身情况,做好职业规划。   

让专业的选择更科学。而不是盲目跟风,选择热门却不适合学生的专业;

  

3. 也还需要深入了解专业内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未来就业趋势,让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更顺利。避免因为不了解专业具体是学什么,干什么,而稀里糊涂的读了某个专业;

  

4. 还需要熟悉院校历史和优势学科,选择性价比高,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避免出现“意外”。2017年高考,浙江省647分的考生由于不了大学的情况,报考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这样的独立学院,“高分低就”。

  


  

对学生和家长们的报考建议面临高一选科的学生们:新高考的选考科目直接影响高考分数,如何选科搭配才能让高考分数最大化是首要问题。其次,选考科目直接关系到高考志愿填报时专业的选择,而高考志愿是升学规划的重要转折点,职业规划的起点。

  

所以学生不光要结合自己的学科兴趣,优势及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情况,还要结合今后的专业意向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来决策。比如绝大多数临床医学要求选考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科,立志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就必须这样选择。

  


  

目前存在的问题:

  

新高考要求学生们在高一就要做初步的选择,也就意味着在高一阶段,学生就要进行科学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从目前从已经实行新高考改革省市各个中学里的实践反馈来看,不少学校还停留在迷茫和摸索的阶段。从学校领导层面到相关师资力量、课程准备和具体的指导方面都有很多缺口,缺乏经验,教材和系统的培训体系。

  

对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阅历,在生涯规划的探索方面也存在问题,普遍迷茫。家长们对新高考、升学规划、生涯规划都不了解,也需要及早普及知识。

  

由于新的报考模式打破了学校的藩篱,以“专业(类)+学校”为报考单元,会让热门专业的录取线进一步提升,比如最高分的专业可能会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院校。一些高校的优势热门专业也会进一步提升,比如天津大学的建筑学类、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类、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华北电力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新报考模式也容易加剧高校冷热门的分数差距,比如财经、IT类领域的热门专业分数居高不下,哲学地质历史等冷门专业招生不理想。所以也促使一些高校为了避免冷门专业录取学生质量不高,拉低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就把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混合在一起,进行专业大类招生,比如北航把学校所有开设的专业划分为7个大类进行招生,这样也让冷门专业不至于分数特别低,这对学生有利有弊。

  

对于学生而言,在报考志愿时,要全面了解学校的专业大类细分情况,进校后的专业二次选拔分流政策,转专业和辅修政策等,更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尽量选择好今后的专业方向。

  

对于改革首年的省市考生,没有以往数据可供参考,也无经验可循,家长们要从高一入学起就提早动手研究,不要把问题留在选科时和报考阶段。

  

所以我呼吁不光是学生到了高三,家长们才开始研究报考志愿,而是学生和家长们要很早就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书籍、影视作品及亲友了解职业的信息。比如北京市的中考也跟着改革,初一起也实行类似的选科。所以至少从初中起,学校就应该加强生涯规划和职业教育。

  

- The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