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怎么挖云矿,手机怎么挖坑视频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今年3月12日是第44个植树节。自1979年我国设立植树节以来,每年春天,全民植树,理念深入人心,绿化成果也十分可观。   

  

  与40多年前相比,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10%,森林面积增加了80%。与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相反,中国已成为森林资源增加最多的国家,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第一。   

  

  面对这样的成绩,难道没有必要在全国植树造林吗?相反,全国绿化委员会在2017年发布了一个管理办法,将“植树”作为“11岁至60岁和11岁至55岁的中国公民的义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种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号召“人人动手,年年种树,愚公移山,持之以恒”,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至5棵。那时候的祖国真的需要真的绿化,需要人们在挥汗如雨的过程中加强植树的意识。40多年过去了,绿色中国焕然一新。一方面对“绿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植树成了一项更系统、更专业、更高效的工作;另一方面,60%以上的中国人生活在城市,“人人动手,年年种树”在现实中已经很难实现。   

  

  因此,在全国绿化委员会发布的《管理办法》中,提出了“方便群众,重在参与,不拘一格,灵活变通”的原则,并列出了许多履行义务的方法。比如“认种认养、设施建设、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甚至在阳台上种3平方米以上的花草就已经履行了植树的义务。近两年很火的“云种树”成为大力提倡的增绿护绿方式之一。   

  

  应该说,这些变化拓展了“种植”的内涵。如果说在过去,“种植”更多的是对“挖坑挥锄头”这一动作的描述,那么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观念和生活方式,将“绿色理念”植入我们的内心。不管是不是植树节,不管是不是种树,有了绿色生活的理念,生命就能处处为中国的美好做贡献,所以不可能无时无刻,处处“种”着。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