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大狗二狗三狗是指,币圈大狗二狗

  

  新的中国新年就要到了!今年是农历狗年。   

  

  中国十二生肖有十二种: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中国农历新年以此顺序重复,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的符号在中国古代也被用来记录月、日、时。为什么是这十二种动物?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玉帝选了十二生肖,定了一个吉日让动物报名。于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这十二种动物被选中。不过,更科学的解释是,这个排名是根据动物一天的“生物钟”得出的。在古代中国,一天被分成十二个小时。是“老鼠时间”,从23: 00持续到次日凌晨1: 00,第十一个小时是19: 00到21: 00的“狗时间”。从此,3354户人家的狗承担起了守夜人的职责。   

  

  东汉黄釉陶狗。上海博物馆。选择生肖的标准应该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或信仰生活密切相关。就狗而言,狗不择食,是人,不社交。它们在中国被驯化了几千年,一直是人类的好朋友。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以来,国内养狗已经相当普遍。但是,狗最初被驯化的时候,并不是以“宠物”或者“伴侣动物”为目的的。古代生产力落后,人类食物资源普遍匮乏。养一个动物,首先必须是以“有用”为目的。狗是一种“有用”的动物。根据儒家经典《礼记》,古代的狗按用途分三种:看家狗、看家狗;野狗,用于野外狩猎的狗;和吃狗,狗作为食物。   

  

  无论是“护卫犬”还是“野战犬”,狗都是以“工作犬”的身份出现的。“养狗”是狗最常见的职责。下图为1992年山西大同出土的一座东汉墓葬的陶房。亭子前,一只狗仰着头,竖着耳朵,警惕而机警地躺着,看上去像一个忠诚的卫士。   

  

  东汉墓陶房门前有一条看门狗。大同博物馆。   

  

  猎狗也有很长的历史。中国人熟悉一句谚语,“一鸟尽,一张善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是狗用于狩猎的证明。但随着农牧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狩猎经济逐渐退居二线,狩猎更像贵族娱乐,猎犬更像宠物。到了秦汉时期,朝廷有了专门负责养狗的官员,他们养的狗是用来满足皇室狩猎和娱乐活动的。后世,玩狗之风越来越盛,甚至纯粹为了享受的宠物狗也很流行。例如,在明清时期,饲养哈巴狗是非常流行的。但是养一只不干活的狗成本不低,所以“吸狗”基本只限于贵族和有钱人。   

  

  狗还有一个功能,虽然不是主业,但是很有意思。狗抢了猫的饭碗,听起来相当可疑,但实际上,中国人驯化家猫的时间比狗晚得多。此外,猫倾向于吃肉,饲养成本较高,所以养狗捉老鼠、看守粮仓一度是非常经济的行为。秦汉及以前是“狗拿耗子”不“多管闲事”的时期。在四川省三台县綦江镇汉代崖墓中,有一幅大狗的石像,眼睛亮亮的,嘴里叼着一只肥老鼠,是狗吃老鼠的生动证据。   

  

  四川省三台县綦江镇汉画像石中有一幅“狗拿耗子”的画像。   

  

  狗肉是中国古代人的食物,尤其是秦汉及以前。中国古代肉类产量严重不足,人们普遍对肉类有强烈的欲望。所以,与中国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六畜”(马、牛、羊、鸡、狗、猪),一出生就为人服务,但最终的归宿是人的胃。春秋时期(《国语》)的古籍记载,越王勾践为了鼓励生育,规定生男孩的家庭奖励两壶酒和一条狗,生女孩的家庭奖励两壶酒和一只小猪(3354)。这狗是给产妇增加营养的,可见平日狗肉不易得。   

  

  秦汉时期,养狗和吃狗肉非常流行。但自隋唐以来,在中原北部,吃狗肉之风逐渐式微。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受其他国家传入的伊斯兰教、佛教的影响而产生的吃狗肉的禁忌,以及羊、猪养殖业的发展等。狗肉不再是首选。简而言之,在这个时期,上层阶级开始拒绝吃狗肉,即使下层民众仍然吃狗肉,但狗肉的地位下降了,它不再出现在正式的宴会上。在肉类资源中,狗肉的档次不如牛羊,从“挂羊头卖狗肉”等成语就可以知道。所以,虽然保留了一些吃狗肉的民俗和狗肉滋补美味的说法,但说到底吃狗肉是国人的次优选择。   

  

  基于这样的选择顺序,在肉类资源丰富的今天,吃狗肉的现象并不常见。同时,作为宠物,狗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它们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家人,被赋予了人类的品质和情感,甚至正在超越“伴侣动物”成为人们的“动物伴侣”。家畜文化进入宠物文化后,一套新的动物伦理和动物保护行为实践体系正在构建。从大众视野中“抵制狗肉节”、“批判街头虐狗”、“停止动物马戏表演”等话题的热议中可以发现,人们保护动物的观念越来越自觉。   

  

  还有一点对我们看一个社会中的动物文化也很重要,那就是狗被赋予了什么样的拟人特质?答案分两个方面,忠诚和友情是第一个;同时,由于狗容易喂养,一口食物就能跟人走一辈子,所以狗被认为是卑微甚至卑微的。   

的。于是,狗就这样进入到人们自谦自贱的表达之中。

  

在旧时,人们以犬来谦称,比如对人说“我的儿子”,就会用“犬子”这样的表达;民间给小孩儿取小名,也喜欢带上“狗”的字眼,比如“狗蛋”、“二狗”之类,称为“贱名”,意思是希望小孩儿像狗一样好养活,健康平安长大。

  

而在这个赛博新时代,则诞生了“XX狗”的表达体系。从钱也没有、爱情也没有、孤独可怜的“单身狗”开始,社交媒体上,“学生狗”、“论文狗”、“加班狗”、“IT狗”之类的自我称谓迅速衍生出来,同时还创造出了“累成狗”、“穷成狗”、“热成狗”的表达方式和一系列Doge表情包——一群辛勤付出却难有所得的年轻人,卑微地活着,如同一条狗,于是他们选择了“狗”的称谓来形成一种亚文化社群的自我认同。这样的“狗”倒不是自我轻贱,而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来舒缓现实中的压力与苦楚。这种自嘲,也是对这个世界的温和抗争。而回到狗这个动物本身,当然也并非人们轻视它、贬低它。以狗自喻,是一种充满爱意的调侃。毕竟,人与狗,既然注定要相伴相随,那么,相爱又相杀的共处方式,才是一种常态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