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贷款上市公司

  

     

  

  供应链金融是指围绕大型制造业等核心企业的金融机构。通过控制或掌握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息流和物流,提供资金流或融资等配套金融服务,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已经发展到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供应链新阶段。未来要用金融科技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让供应链金融更好地服务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线——实体经济。   

  

  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   

  

  在互联网技术升级和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前,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大多是线下运营。以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为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核心企业开立商业承兑汇票。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一般开立并接受商业汇票。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核心企业利用自己的商业信用来延缓付款时限。在金融机构的配合下,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供应商的融资功能。但这种模式的融资功能有限,在传统的纸质票模式下,假票时有出现。   

  

  第二种模式是金融机构商业保理。供应商向核心企业供货后,核心企业应确认供应商的应收账款。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一般按照应收账款的面值支付50%至90%不等的对价。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转移到金融机构后,向核心企业发送转移通知,要求其向融资金融机构付款。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金融机构普遍认可商业保理,市场接受程度高。缺点是供应商的账单分散时,核心企业需要反复配合确认应收账款,导致运营成本高。同时,如果供应商利用有缺陷的应收账款进行欺诈或改变其收款账户,这种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可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效率。   

  

  第三种模式是核心企业逆向保理。传统保理从供应商的应收账款需求入手,逆向保理从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入手,核心企业统一安排供应商的融资。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核心企业在应收账款确认上的合作程度高,支付锁定对融资金融机构的支持度高。但前提是核心企业愿意合作,只有被认可的供应商才能获得融资。目前,反向保理是市场上供应商对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主流融资方式。   

  

  主要问题和原因   

  

  以上三种模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供应商的融资需求,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核心企业信用并不能为整个供应链增加信用。第一种模式,商业承兑汇票不能单独支付,导致商业汇票难以流通。同时,如果商业承兑汇票需要贴现,出票人需要在金融机构贴现前获得金融机构的授信。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只解决了一级供应商的融资,但解决二级、三级和N级供应商的融资还是比较困难的。其次,大部分信息传递和融资过程都是线下进行的,效率较低。目前大部分融资操作都在线下进行,包括信息传递、应收账款信用确认等。运营成本高,效益弱。   

  

  以上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缺乏统一可靠的信息系统,无法快速有效地传递数据。在供应链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各参与企业没有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核心企业出于信息安全考虑,没有将ERP核心系统应用到外网。除了核心企业和一级供应商,供应链上的企业大多信息化程度较低,供应链上的信息形成了数据孤岛,无法真实有效地传递数据。在供应链上提供资金和融资支持的金融机构无法清晰准确地获得供应链系统的相关数据,也难以验证供应链中各交易环节的真实性,因此无法提供快速有效的资金和融资支持。   

  

  其次,核心企业的信用无法有效传导,很难增加其供应链的信用。在供应链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来提升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数据传递方式,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信用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和传递,核心企业无法对整个供应商体系进行信用评级,供应商无法借助核心企业的高评级和信任获得快速低成本的融资。特别是在多级供应商模式下,一级供应商之后的间接供应商无法依靠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融资,导致融资困难且成本高。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不断升级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区块链来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众所周知,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点。为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快速确认提供了便利,同时减少了中间环节。交易数据可作为存款凭证,中间环节不可篡改、不可篡改,可溯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大部分信息和数据传输都可以电子化和无纸化。生物识别技术可以提高企业主和融资代表身份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大数据建模可以提前筛选借款人资质,并精准刻画。这些都为以区块链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准备和支持。为此,区块链推出了分布式账本技术、加密账本技术、智能合约技术等。为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首先,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提高供应链中数据的真实性。核心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等。参与供应链可以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及时共享供应链中的交易数据、应收数据、应付数据和电子票据流通数据。同时通过加密账本技术设置相应的权限,使只有授权的企业才能看到相关数据,有效保护隐私。例如,供应商需要使用应收账款电子票据融资、   

则可以将交易数据、电子账单等信息向金融机构开放,授权金融机构查询其交易及相关应收账款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真实应付账款数据,借助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应付账款有较强的保障, 而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既可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又可做到真实交易数据的快速有效传递。金融机构可以轻松地受让供应商的应收账款,支付相应的对价,供应商也可以轻松地实现快速融资。

  

其次,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锁定核心企业应付账款,将有效传导信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是一个能够自动执行事先约定合约条款的系统程序,即预先设置好程序,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内外部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当条件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系统自动执行相应的合约条款,完成交易。具体到供应链金融,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其一级供应商的交易合约可以被电子化清晰地记录在案,其中关键交易信息可以被预先设置在系统程序中。一级供应商在与二级供应商交易过程中,也可引入区块链智能合约。由于一级供应商付款能力和信用可能不如核心企业,大多数二级供应商认可和采信的是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的智能合约。因此,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的智能合约关键信息,可以被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的智能合约所采信,也可以被二级或N级供应商所采信,被采信的智能合约可以在核心企业最终交易付款时,将资金划转至最终合约账单持有人,也可以逐级流转至账单持有人,完成并兑现整个链条的全部交易。从而实现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向一级乃至多级供应商的信用传导,支持核心企业整个链条上供应商的发展。

  

最后,区块链核心技术帮助核心企业信用自由流转。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若没有借助金融机构的信用,应付账单便无法拆分流转,只能原额背书或贴现。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使得供应链上多级供应商都能共享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 因此,基于核心企业付款承诺签发的电子应付账单,便可实现自由地流转。一级供应商收到电子应付账单后,可持有到期收款,也可将电子应收款拿到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还可以流转给二级供应商。如果单笔电子应付账单金额较大,还可自主拆分成多张电子应付账单,流转给多个二级供应商。

  

总之,基于信用的传递,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中信用无法建立和有效传递等一系列问题,可让优质核心企业闲置的金融机构信用得到充分利用,促进整个供应链信息共享,实现整个供应链资金流的可视化,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流转的效率,间接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惠及供应链条上的众多中小企业,用实际行动推动金融服务于广大实体中小微企业。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方向

  

金融科技一出现,各类金融机构便试图利用它来改造传统的业务模式,尤其是,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践也在逐渐推广。但就供应链金融与区块链的融合而言,我国实践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各类机构盲目重复建设,造成了系统资源浪费。虽然目前大部分核心企业已经意识到,借助新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供应链管理,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步伐正在加快。但由于核心企业出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一般都会利用区块链、互联网技术自建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一般自建的系统都是先满足自身供应链管理之需,后续再向其他企业和平台推广,这便造成了各类机构对系统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除核心企业外,各类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也在纷纷开发基于金融科技的供应链金融系统,如商业银行、保理公司、供应链公司、资产交易所等,都有类似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系统的开发和上线。但是,核心企业、金融机构、商业机构开发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系统几乎大同小异,链条上的供应商无所适从,不利于该项技术和模式的大范围推广。

  

其次,虽然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有利于信息共享和信用传递,但各类机构的平台自成体系,又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目前,各类机构开发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系统都自成体系,抢占市场,与其他类似系统无法兼容,导致各个机构的系统之间产生断裂和隔阂,特别是各个核心企业之间的信息更是无法及时有效地传递。目前各自割据的形式,势必形成以系统为分界线新的信息“孤岛”,从而不利于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第三,虽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信用、信息的有效传递,但配套的相关技术和应用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开发。如, 受核心企业、配套商业环境信息化进程的影响,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基础合同、发票、交易单据等目前大部分是纸质操作,线下完成。因此,很多基础数据需要还原到传统模式,线下采集。该部分线下操作的内容不仅影响各参与方的操作体验,降低效率,也不利于基础合约要素信息的采集和传递,更会影响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判断,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既让供应链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也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供应链金融自身的风险。

  

首先,打破信息孤岛,搭建统一可信任的供应链金融共享平台。目前,各行业龙头核心企业、科技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监管机构等均纷纷参与试水研发推广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系统,市场上可谓是“百花争艳,群雄逐鹿”。但经过市场的洗礼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管理后,市场上可能会出现监管机构或金融机构平台重新定义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并建立统一的规则和标准,该标准既考虑到了核心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又可满足金融或商业机构融资信息的需要,从而建立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共享平台。

  

供应链金融共享平台可以被各行业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供应商及相关参与方所认可,可以实现多条供应链的交织和信息共享、互信,并可打破信息的孤岛,搭建供应链信息交互的新型网状结构,使得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技术和应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打造开放平台,让更多资金方参与,真正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供应链应收账款市场超过20万亿元,其中工业类企业应收账款金额超过12万亿元,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与此同时,全国应收账款得到融资的业务量仅为2万亿元左右,仅占应收账款的1 0%左右。据统计,我国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在GDP中的占比仅为2.2%左右,与发达国家英国(123%)、法国(119%)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与此相对应,则是国内大量的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 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参与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供应商、信息技术提供商、参与资金流转和融资的金融机构,甚至是交易所和机构(个人)投资者等,都可通过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而搭建的供应链公共平台采信,这就比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核心企业信用无法传导、信息无法高效传递等难题,使得供应链金融资产越来越标准化和清晰透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