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主张货币中性论观点的学派是,货币中性是哪个学派的

  

  经济下行意味着经济问题频发,也意味着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在短短的一周内,有一些重要事件值得我们讨论。四个有代表性的包括:仍在坚持的中性货币政策,信用债市场的集中雷霆,退休时间的逐步延长。中性货币政策显示M2增长率仍为10.5%,救市意愿明确。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疫情冲击下,4月份以来也基本没有降息。信贷市场的集中雷更倾向于灰犀牛,债务违约也是大放水后的必然结果。很多AAA级信用债大幅下跌,投资者恐慌割肉抛出,诱发连锁反应;最后一个是关于逐步延长所有工人退休年龄的咨询。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共同决定了延长工作时间是保护GDP增长预期的一个简单方法。文章将带读者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这些事件的成因。文章3700字,阅读时间10分钟左右。   

  

  1. 非常谨慎使用刺激性货币政策   

  

  本周,央行发布了最新的货币数据。M2的增长率从上月的10.9%降至10.5%。虽然趋势有所回落,但相对GDP增速仍处于略宽松的区间。对应的17-19年去杠杆周期期间调控的8-9%仍然偏高,救市意愿非常明确。会有大放水救市吗?根据以往的经验,利率水平的调控更为重要。利率决定了负债的成本,进而影响货币的发行速度。历次房地产泡沫和金融爆发的前期,都是大规模降息,比如2008年房地产爆发前降息189bp,15年涨价去库存前降息125bp。今年的经济下滑更加严重。自4月以来,LPR利率已被捏死。以5年期为例,相当于整个疫情冲击下释放的15 bp降息,比之前100个基点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小很多。考虑到疫情的影响,这15bp只能说是普通的救市政策,尤其是15年经济风险较低的刺激性货币政策。这一次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稳定就业,相比之前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猪肉价格波动导致的cpi走势为负,M2货币供应量长期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以一定的通货膨胀率替代就业率。但由于猪肉价格波动过大,在cpi计算中权重较高,很容易预测cpi走势。比如几个月前预测的11月份可以看到cpi为负。主要原因是去年的猪肉价格在11月份见顶,今年的猪肉价格很可能会比去年低很多,不考虑其他消费品的价格。至于真正的通货膨胀,只有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才感受得到。另一个粗略的估算方法是剔除猪肉的影响,或者适当降低猪肉的影响来看cpi指数。从数学上讲,当重量较大的商品发生剧烈变化时,反映通胀是不准确的。中国的cpi其实很奇怪。比如17-19年应该出现通缩趋势的时候,应该已经是去杠杆时期了。当cpi最高甚至超过5%(猪肉价格涨了3倍),以及今年救市政策下可能推高的消费品价格时,你马上就能看到cpi为负,这也反映了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用cpi来反映通货膨胀是一种误导。   

  

  2 为什么没有出现一直放水一直爽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M2存量已经超过210万亿元,更不用说10%的增长率了。即使增速保持在较低的8%,全球最高基数下的平均9年存量翻一番,不到2030年M2余额将超过400万亿,这对应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居民负债率会是多少,生活成本会有多高?另一个原因还是开篇那句。经济下行意味着高风险,降息空间就这么大。以五年期为例,从2008年前的7.83降到现在的4.65。除非取消公积金贷款利率,否则只剩下140bp的下调空间,以应对未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我个人的看法是,未来在经济企稳的情况下,去杠杆化仍有很大可能被提上日程,但这比仅仅抑制十年前的经济下滑要困难得多。我国经济过去十几年靠债务扩张支撑的高经济增长率掩盖了很多问题,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积累更大,爆发推迟了。一旦经济增速停下来,很多问题就会出现。单靠货币政策很难刺激经济。   

  

  3、中性货币政策下的系统性违约   

  

  承接以上,相对于前几年经济有下行压力的时候,今年放水特别厉害,意想不到的结果是违约自上而下开始。事实上,前几年P2P集中雷爆也发生在去杠杆周期。用钱赚钱的最佳时机是抢超发部门的钱,投资收益与超发金额正相关。值得一提的是,超发的钱很少流入中下层,导致普通人得不到相应的钱。   

  

     

  

  过去货币疯狂发行的时候,不考虑债务收入,总是用大量新债替换到期的旧债。然而,当没有收入和利息时,债务总量总会呈指数增长。虽然旧债可以被新债替代而不会违约,但钱是借的。M2是典型的债务刺激经济增长的结果,十几年间从原来的40万亿增加到210多万亿,就像   

上文所计算的预期结果,8%的增速200万亿到400万亿也不过9年时间,这就是债务和利息的威力。现在政策的选择会非常困难,如果选择使用宽松货币政策的话,短期内可以不出现集中违约,但用新债置换旧债意味着违约风险在未来,且风险体量呈现幂指数增长;反之如果现在选择不使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市场,立即就要出问题,至少从结果论上来看,央行维持中性货币政策已经仁至义尽,也是经过权衡的结果,中性是比较准确的一个定位,不出意外信用债违约只是一个开始,风险自上到下的清算才刚刚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