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支股票老是不涨,哪只股票一直涨无法卖出

  

  

*本文来自静逸投资。选股宝APP价值投资,手把手教您实业投资思维,玩转价值投资流派。
  

  

  很多人不去思考卖出标准背后的逻辑,像巴菲特教的背诵公式。投资的本质是放弃目前拥有的资产的现值,获得另一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更多贴现值。这是投资的第一原则,投资的一切原则都可以也应该由此衍生。投资要回归原点,卖出的标准其实可以从投资第一的原则推导出来。   

  

  首先要明白,卖出的标准永远不应该是“股价涨了很多”或者“股价跌了很多”或者“其他股票涨的更好,所以你应该卖出不涨的股票”,但大多数人卖出的标准都是这些原因。所以大部分人不能持有股票。他们想在股票上涨的时候卖出股票,在股票下跌的时候卖出股票,在股票不涨不跌的时候卖出股票,在股票先跌后涨或者先涨后跌的时候卖出股票。对于投资者来说,判断是否卖出的唯一标准就是当前股价与未来现金流贴现值的差距。任何基于买入成本价和现价之差的投资决策,在逻辑上都是错误的。涨了50%就乐得“安身立命”,跌了30%就吓得“跑路”,这些都不是基于投资的第一原则。   

  

  买了一只股票后,不代表随时不能卖出。事实上,在必要的时候,你可以也应该卖掉它。那么卖出的时机应该如何选择呢?   

  

  第一个卖出标准是发现公司一开始就是错的。任何人,只要是人,都会犯错。随着后续信息的增加或者更深入的思考,或者发现开头遗漏了重要的变量,或者对某些变量做了错误的估计,他可能会发现自己一开始就错了。价值投资者没有所谓的“止损”,但要坚决“止错”。如果你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出了错,也就是说你当初买的时候对“价格和折现现金流价值的比较”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后来一发现当然要卖掉。这时候不管股价跌了很多还是涨了很多,都要坚决卖出。错误决策的机会成本随着时间而增加。   

  

  第二个卖出标准是企业基本面长期恶化。企业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即使一开始做了正确的评估,企业的后期发展也可能出现很大偏差。比如,一个企业可能进行了恶性的多元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收购破坏了它的价值,改变了原来的战略,更换了更差的管理层,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产品发生了毁灭性的安全事故。如果基本面的变化发生了很长时间,内在价值会急剧下降。这个时候继续持有没有任何好处,应该卖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卖出的标准是企业基本面的长期恶化,而不是短期恶化。只有对商业有足够的了解,你才能判断某些事件的影响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遇到短期负面消息时对公司缺乏信心是很多投资者抛售的原因。再好的公司,一路走来也时不时会出现负面新闻。这是考验我们信息处理能力和商业洞察力的时候了。有些负面消息是需要仔细分析的重要事件,有些是强烈的卖出信号,有些是吓人的鬼故事,有些甚至反而是巨大的机会。如果我们不筛选负面消息,不去思考分析,看到股价确实下跌了,就立刻抛售股票,跑顶。其实说明了我们对公司的信心不足,也反映了我们当时购买的决定非常草率。   

  

  第三个卖出标准是企业价值“极度高估”。这也可以从投资第一的原则推导出来。如果我们想买一棵苹果树,未来生产的苹果价值折现到现在的1万元(假设苹果树永远不会死,没有其他成本),我们就用5000元买,所以这是一个聪明的投资。如果第二天,有人出价两万元买这棵苹果树,我们当然会卖给他。也就是苹果树的价值被极度高估了。股票投资也是如此。在牛市的疯狂氛围中,或者在对个股极度乐观的炒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卖出机会。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卖出标准是“极度高估”,而不是“普遍高估”。如果已经持有的优质股权在一段时间内被市场高估(但不是极度高估),就很难被价值投资者“利用”,所以这种“普遍高估”是没有用的。   

  

  优秀的企业一旦达到“普遍高估”就不用卖了。原因有几个:第一,如果一个优秀的公司被暂时高估,它的收益迟早会增长到让估值合理,而且可能会涨得更高。增长可以迅速抹去暂时的高估。第二,真正有吸引力的好公司数量极少,仍然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卖出估值过高的优秀公司。如果公司质量降低,风险将大于价格高估的优质公司的暂时风险。巴菲特曾说,“如果我们必须在一个令人满意的股价但公司有问题和一个令人满意的股价之间选择,我们宁愿选择后者。”第三,由于股价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如果卖出后股价短时间内继续大幅上涨,就很难以合适的价格拿回来,只能错过后续的全部涨幅,还可能买入其他质量较差的股票。   

  

  如何判断什么是「一般高估」和「极端高估」?它们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其实如果你对一个公司足够了解,就很容易判断了。如果我们持有的股票被极度高估,也就是说,市场老师的出价远远高于内在价值,甚至是在非常乐观的假设下估计的内在价值。即使对未来10年的增长率和最低折价率做出极其乐观的假设,股价也远远高于其内在价值。这次真的是“不得不卖”。在“普遍高估”下,股价可能略高于我们计算的内在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计算的合理内在价值不可能是准确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范围。在苹果树的假设下,我们似乎很清楚内在价值是什么。事实上,我们只能对未来做出大致合理的模糊判断。如果我们选择在“普遍高估”的情况下卖出,如果我们持有一家优秀的公司,那么未来的增长很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越优秀的公司,利好消息越多,越有可能超过我们模糊估计的内在价值。因为股价走势的随机性,我们可能会永远错过优质公司。   

业,只能选择平庸的企业了。卖飞优质股权,并且再也无法接回,是“一般的高估”之时卖出的最大风险。

不躲避高估只是给优秀公司的特殊待遇,并不适用于普通公司或者烟蒂股。质地较差的公司依靠未来业绩增长抹平高估可能需要极长的时间,甚至永远回不来。格雷厄姆式的烟蒂投资一定是不能长期持有的,价值回归即要卖出。格雷厄姆之所以不会长期持有,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更在意资产清算(或清算预期)带来的一次性现金流,这个估计相对比较容易,不牵涉到未来的太多判断,对内在价值的估计没太多的“模糊性”,所以价值回归就应该卖出。

第四个卖出标准是,发现了明显更好的投资机会。我们在持有A公司的过程中,也许发现了B公司,它可能和A一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而且估值还更低,那么卖出A公司换入B公司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符合投资的第一性原理。但要注意,这里提出的标准是“明显更好”。为什么要明显更好?背后的原因也是我们难以精确地计算现金流折现值,我们能得到的只是合理的区间估计,这个区间可能还比较大。所以,只有发现明显的,一眼能看出的更好机会,才有换股的必要。一般来说,如果一家公司也许比另一家公司的“股价与内在价值的差距”好上20%或30%,我们是难以判断的,也没有换股的必要。如果好上50%、100%,做出换股决策或许更简单。所以,换股一般是投资者很少用的卖出理由。因为股价涨跌而频繁换股,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还有一种做法也是正确的,只要企业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永远不考虑卖出。哪怕极度高估也不会卖出。巴菲特的在1998年与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也说过卖出方法,“一年找到一个好的投资机会,然后一直持有,等待它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什么叫潜力释放出来呢?最理想的情况是,买的时候,你觉得根本不会有这一天。我买可口可乐的时候,不觉得它 10 年或 50 年后就奄奄一息了。可能会发生意外,但是我觉得概率几乎是零。我们特别想买入我们愿意永远持有的公司”。对于少数非常优秀和有前景的企业,我们确实可以作为巴菲特所说的“永恒的持股”,只要企业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永远都不考虑卖出。实际上,巴菲特自己几乎很少有永恒的持股(除了购买的未上市公司,那是出于其他目的而不卖出),一方面是潜力永远不耗尽的企业极少,另一方面真要是出现了太过疯狂的价格,卖出也许是机会成本更小的决策。不过,确实有极少数伟大的企业,哪怕一时股价看似疯狂,它们巨大的成长潜力也能抹平一时疯狂的估值,并且实现更大的发展。少数伟大企业的确可以抹平一切估值,包括疯狂的让人怀疑人生估值。投资者持有了伟大的企业,如果真的做到完全不看股价,只看企业本身,那也许是投资极高的境界。

“永恒的持股”只适用于少数非常优秀的企业,它们商业模式极其优秀、发展潜力巨大、有坚不可摧的护城河、优秀的管理和企业文化。如果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对投资收益有决定作用的还是企业的成长和盈利能力,毕竟企业的盈利是复利增长,而估值上升的作用只有一次。

如果对投资的第一性原理有深入的理解,投资就不会变形,卖出标准只是其中一个运用而已。当然,越是看似简单的道理,真正做到深刻理解就越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