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股如何选底仓,打新股如何配稳健底仓

  

  在市场上消失多年的付费创新,随着北交所的成立,正在重新获得关注。   

  

  10月11日,新三板精选楼层再次迎来和畅聚合、汉芯科技、广道高科3只新股的申购,加上10月8日发行的5只新股。自北交所宣布成立以来,所选楼层共发行了8只新股。   

  

  与沪深股市相比,有显著的差异。目前所选市场的创新还没有采用市值配售模式,即参与创新的投资者不需要配置底仓;同时,与沪深两市的信用认购不同,认购资金需要实缴,用于所选市场的创新。   

  

  事实上,不需要持有较高的底仓和顶配认购门槛,认购必须亲自缴纳。类似于2013年之前的a股市场,更适合机构投资者通过设立新产品的方式参与其中。目前,一些资产管理机构正在研究和讨论这个机会。   

  

  经贸易风(ID: Tradewind)计算发现,要保证创新策略在所选楼层乃至未来的北交所市场能够获得可观的收益,前提是所选楼层/北交所必须有充足的新股供应保障,新股数量能够接近甚至达到沪深市场的水平。   

  

  此外,精选层/北交所新策略的“产品化”还面临着新股破发、政策调整、资金能力有限等因素带来的风险。   

  

  

打新再迎“产品化”机遇?

  

  

  2016年之前,依靠私募产品的创新在a股市场并不少见。由于沪深两市IPO新股申购需要实缴,申购资金被冻结,也给了一些私募管理机构发展新业务的机会。   

  

  据中基协统计,名称中带有“打新”字样的已注册私募产品中,超过半数成立于2015年11月之前。   

  

  正是在2015年11月IPO重启后,监管层将原来的“预付款”改为“后付款”,实缴新付款也自此退出历史。此外,随着结构性产品的限制,资产管理的新热潮也一度消退。   

  

  与沪深新股市场不同的是,精选层独有的“无底仓实收”模式,可能会催生更多的新策略产品。   

  

  首先,在无市值底仓实收资本的要求下,进一步提高了所选楼层的新顶格申购上限。   

  

  以10月8日发行的5只精选新股为例,近期全部顶级申购需要3700万元,10月11日3只新股顶级申购也需要2466万元。   

  

  这意味着,在过去的4天里,8只新股的全部顶格申购至少需要冻结6000多万的申购资金,平均每只新股770万元。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即使能够满足进入选定的场内/北交所市场所需的日均50万元/100万元的资产要求,几百万、上千万元的实缴资金仍然是一个门槛很高、难以企及的交易。   

  

  这种现象无疑提高了新投资者的选择门槛,将一部分投资者拒之门外。但会提高中签率,增加符合条件的机构的预期收益。   

  

  其次,精选层本身的“无底仓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策略的风险敞口。   

  

  2014年,监管层对大信提出市值认购要求后,大信曾经的一些策略是将低估值、低波动、高分红的蓝筹股配置到底仓市值,防范底仓波动风险。但随着近年来市场风格的变化,这种底仓策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比之下,精选层新增的“无底仓要求”可以有效消除底仓的潜在波动风险   

  

  该策略成立的前提是所选楼层/北交所的IPO项目数量能够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并足以带动新策略的整体预期收益增加。   

  

  从入选公司的过会速度来看,这一趋势已经显现——9月份北交所公布时,入选IPO过会数量达到16家,而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平均每月过会数量仅为3家。   

  

  深交所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深交所主板创业板上市项目180个。按照IPO项目数量和0.0714%的平均收益率计算,新北证券交易所产品前三季度累计收益有望达到12.85%,预期年收益有望达到17.14%。   

  

  如果对比同期上交所202个IPO项目,三季度收益率可提升至14.42%,预期年收益达到19.23%。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平均收益率是在北交所成立的消息公布之前计算的。据贸易风(ID: Tradewind)统计,9月份北交所宣布成立后,精选层平均滚动市盈率从25.34倍上升至34.51倍,涨幅达36.19%。   

  

  如果考虑这一因素,按照深交所和上交所的新股规模,潜在打新利润分别达到19.64%和26.19%。   

  

  当没有新股可供申购时,策略还可以选择市场上的T 0货基来增加业绩,因此有望将策略的综合预期收益提高到20%以上。   

  

  考虑到北交所成立后流动性改善和估值修复预期,新产品潜在收益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上述预期收益能够接近   

或达成,则针对精选层/北交所的打新策略将具有明显的吸引力。

  

破发、容量风险仍存

  

这一可预见的收益机会面前,部分资管、私募机构已开始对精选层打新产品进行布局研究。这也与上述机构试图更早布局北交所业务的尝试有关。

  

北交所开市后,个人投资者的入场门槛将从过去10个交易日日均资产100万元降至50万元,市场流动性和打新潜在收益都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虽然北交所的新股申购规则尚未最终确定,但在一些买方人士看来,精选层的“无底仓打新”机制在北交所开市后得到延续将是大概率事件。

  

原因或许来自两方面,一是证监会已明确表态,北交所先期将整体平移精选层的各项基础制度,而新股申购规则显然是基础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二是北交所开市后,已上市的可选股票数量有限――截至10月11日,已发行的精选层公司家数仅有77家,而强制采用市值打新模式会徒增打新投资者底仓风险,不利于保证新股市场的活跃度。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现行的精选层市场,亦或是未来即将升级成的北交所,新股IPO均采取市场化的网下询价或直接定价来进行发行,因此不排除不同类型、体量的首发项目在定价估值上会出现进一步的分化,一些新股甚至会出现首日破发现象,这将给打新产品带来直接风险。

  

与此同时,针对精选层的打新产品也存在明显的资金容量风险。

  

一是同类策略产品增多后,必然会导致精选层乃至北交所市场的打新中签率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该策略的潜在收益出现下降;

  

二是不排除北交所市场可能会尝试“无市值纯信用申购”的可能,目前沪深市场的可转债申购就采用这一模式,其在保证打新市场活跃度的同时降低了实缴认购资金对市场带来的冲击,但这也会降低打新门槛,增加打新投资者的供给,进而降低该策略下的中签率和潜在收益。

  

“无市值纯信用申购”并非没有试点可能,因为精选层目前采用的“无底仓+实缴”的打新模式,有可能对二级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抽血效应。

  

例如2020年7月份首批精选层股票打新时,全市场共有160万人次参与打新,而32家发行人冻结资金总规模达到万亿量级。

  

在10月8日,北交所宣布设立后首次迎来5只精选层新股打新的背景下,在66只精选层股票中,多达58只个股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其中跌幅超过3%的达16只,而这或与打新冻结资金对精选层市场带来的“吸血效应”不无关联。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