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股能血本无归吗,打新基金会不会破发

  

  本周(10月25日至10月29日)注定要在a股历史上载入史册。一周内有14只新股上市,但有10只破发,占比71.4%。而且还有5只新股:福柯医疗、中科魏徵、荣美股份、新锐股份、成大生物,上市首日居然破发。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诞生以来,笔者就一直关注和研究股票市场。30多年来闻所未闻!   

  

  有人说,新股破发是市场成熟的标志,说明投资者回归理性;甚至有人说,新股不败的现象到此结束,这是好事!也有人预测,新股破发预示着市场已经走弱触底,即将反弹.   

  

  这一切都是闭着眼睛胡说八道,不顾事实和历史!   

  

  据媒体统计,2021年10月26日上市的397只新股中,上市后价格最低跌破发行价的有51只,占比12.85%;截至26日,仍有42只新股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即破发比例为10.57%。为什么10个多月的破发比例只有10%左右,而本周却高达70%以上?为什么2019年12月才上市的剑龙那威家族会在之前a股历史上上市首日破发?即便如此,当日破发2.15%。本周五只新股首日破发,最高成大生物当日破发高达27.3%?   

  

  出了事,必有妖。“妖”在哪里?   

  

  首先,“妖”是超募,频繁超募,超募比例大。上周,笔者在本报撰文指出,今年以来,注册制下的新股定价一步步往下走。在前8个月上市的230多家公司中,近70%融资不足。此后,保荐人和询价机构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抱团压价”到频繁争高价。仅今年10月份,注册制下发行的20只新股中,就有16只超募,占比80%!你看,从近70%的筹款到80%的过度筹款,这是什么行为?不要总是指责投资人不成熟。只有那些大机构才有资格保荐和询价。在这里,说“不成熟”真的很礼貌。   

  

  回顾那些破发的新股,几乎都是大比例超募:福柯医疗超募370%(实际募资除以计划募资,下同),荣美超募315%,凯尔达超募291%,成大生物超募224%,中科魏徵、新锐股份超募222%,深交易超募165%。但是,注册新股,如燕牌,百胜!10月份未超募的Smart、久盛电气等不在破发队伍之列。   

  

  二是“妖”发行溢价高于二级市场。如C融美发行市盈率49倍,当日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23.68倍;深发行市盈率40.69倍,二级市场行业市盈率31.9倍;微众市盈率61.31倍,二级市场市盈率36.85倍。凯尔达市盈率59.66倍,二级市场行业市盈率37.35倍;于慧药业市盈率50.7倍,二级市场行业市盈率37.99倍。   

  

  我们已经看到了超级溢价发行对市场造成的太多伤害。君不见,当年90元发行的华锐风电,最后它的股价还不到1元钱,就这样突然退市了;还有海,市盈率73倍,发行价高达148元。2010年上市至今,十一年过去了。目前其股价仅十几元,复权27-28元。这样的悲剧真的是理性的,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吗?   

  

  第三,新股破发中的“妖”大多业绩一般,素质不高。根据刚刚公布的三季报粗略分析,这些破发新股中,至少有一半出现经营业绩下滑或增速放缓的情况。如成大生物前三季度利润同比下降0.27%,福柯医疗下降8.13%,凯尔达下降11.96%,李奔科技下降31.3%(现已破发),先英科技下降13.3%(现已破发),韩信新材下降12.1%(接近破发)。更离谱的是,中咨科技去年前三季度盈利2.1亿元,今年同期暴跌至2249万元,跌幅高达89%。其每股收益仅为0.26元,动态市盈率高达152倍。这样的公司第一天不破发才怪。上市仅一周,目前52.96元的股价已经比70.9元的发行价跌了25%,可悲可恨!还有亏损的科创板新股金靖电气,去年前三季度亏损2.74亿,今年同期亏损2.78亿,亏损越来越多;利润,营收总是更好,但只增长了3.5%。   

  

  问题是,为什么这些质量一般的公司,在高募资、高溢价、高破发的情况下,在近一个月集中发行上市?不得不说,这与9月份相关部门出台的一些注册制新股发行新规有关。   

  

  中国证监会、沪深交易所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同时发布的注册制下发行和承销的一系列规则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将最高报价否决比例由“不低于10%”调整为“不高于3%”;取消定价突破“四数中的较低者”(即网下投资者报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养老金报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中的较低者)和发行应延迟的要求。   

  

  这是一个口实,新规实际上变相提高了新股发行报价。因为如果报价低于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较低值,就有可能取消中标资格。因此,新机构纷纷按照推测的最高中签率进行报价。事实上,9月18日前两个月发行的新股平均市盈率是30倍,中位数是20倍。9月18日后发行的新股平均市盈率为36倍,中位数为27倍。按中位数计算,报价平均上涨35%。   

  

  当天,由于科创板和创业板是注册制试点,所以允许调整相关规则,包括试错。但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反思并做出改正。在此之前,笔者建议投资者朋友最好不要“一键打新”,而要区别对待,比如在高募集或二级市场价格高发行时,还是谨慎为好。   

  

  本文来自金融投资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