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股票跌了还是涨了,股票增发后一般是涨还是跌

  

  长期以来,投资者和媒体习惯将上证综指称为大盘。   

  

  并用上证指数的涨跌来描述股市的涨跌,   

  

  基于上证指数走势的技术分析。   

  

  其实股指期货中的沪深300指数更适合称为大盘。   

  

  所谓的上证综合指数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   

  

  反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所有股票的总体涨跌情况的数字,   

  

  也可以称之为大市场。   

  

  同样,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公布了类似的数字——深证综合指数。   

  

  但由于上证指数历史悠久,影响力巨大,   

  

  另外,上交所公司多,交易量大。   

  

  所以,以前人们在谈论大盘的时候都会参考上证指数。   

  

  上证指数的计算方法:上证指数有一个计算公式:   

  

  报告期指数=(报告期股票总市值/基期股票总市值)*100.   

  

  这里所谓总市值是指每只股票的总股本x股价,然后加起来。   

  

  标的股票总市值指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个交易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股票的总市值。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上证指数是根据股票市值的变化来计算的。   

  

  但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质疑,如果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股本永远不变,   

  

  这个计算公式是合理的——它能客观地反映市场的整体涨跌情况。   

  

  但问题是,证券市场不断有新股上市,   

  

  原有的上市公司也会发行新股,总市值会增加。   

  

  按照上面的公式,上证指数就上天了。   

  

  结果肯定会与投资者对市场涨跌的直观感受大相径庭。   

  

  的确,为了消除IPO等非交易因素对指数的影响,   

  

  在计算上证指数时,基股的总市值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不断修正。   

  

  比如,对于新股,上证综指目前采用的是从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的方法。   

  

  也就是说,新股上市后,其前10个交易日的市值变化不会纳入上证指数的计算。   

  

  从第11个交易日开始,其市值开始纳入指数计算。   

  

  此时,基础股票的总市值将被修改,   

  

  修正后,该公式变为:   

  

  基期股票总市值=修正前的基期股票总市值+(新股总股本 X 第10个交易日该新股收盘价)。   

  

  这样就消除了IPO对上证指数的异常影响。   

  

  上证指数的痼疾   

  

  作为一个市场,上证综指应该反映这个市场中产生的资金的整体盈亏情况,   

  

  但不幸的是,它有另一种先天性“慢性病”,即上证指数无视流通股的问题。.   

  

  上证指数在计算公司市值时,采用的是“总股本x股价”的方法。   

  

  在a股公司中,有大量公司的股份不流通。   

  

  即使股改后,这些股份有流通权,也不会真正流通。   

  

  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不愿意放弃其控制权,   

  

  尤其是那些大型上市公司,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不会放弃对这些公司的高度控制。   

  

  这就形成了一个现象:   

  

  公司名义上的总股本与实际市场中被交易的股票存在着巨大差异。   

  

  例如,中国石油的总股本达到1830亿股,   

  

  但a股市场实际流通的股票只有40亿股。   

  

  市场资金根本无法参与这些不打算流通的股票,   

  

  但是这些股票的数量非常大,   

  

  因此,致使上证指数已经无法全面反映投资资金的真实盈亏水平。   

  

  以沪市总市值前10名为例(见下表),   

  

  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值前十排名   

  

  按照2021年8月18日收盘价计算,   

  

  这10家公司占总市值的22.91%,   

  

  这只是近年来上海股市新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   

  

  这个值已经下降,   

  

  早在2009年2月,中国石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化和中国人寿等六大公司的总市值就占了整个沪市的55.22%,可谓是沪市的半壁江山   

  

  相对于上证指数的先天不足,沪深300的先天质量要好得多。   

  

  顾明思   

义,沪深300指数是在沪市与深市中共选取300家上市公司作为统计样本,进而计算出股票指数。

  

沪深300指数的计算公式与上证指数相类似,

  

唯一重大的区别就在于沪深300指数采用的上市公司股本数据是自由流通股本,而不是总股本。

  

这个自由流通股本可不是投资者在年报中看到的流通股,两者区别很大。

  

股改前的非流通股,一旦过了限售期,无论大小都会变成流通股本;

  

沪深300所用的自由流通股本则是在流通股本的基础上,

  

又踢除了大股东持股、战略投资者持股等几类股份。

  

简单说,自由流通股本就是那些在证券市场中被交易的股票。

  

这样一来沪深300指数就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市场主流资金的盈亏水平。

  

沪深300指数与上证指数走势对比下表中可以看出,自从2005年4月8日沪深300指数正式推出以后,

  

在每个上升波段都要比上证指数涨得多,

  

在每个下行波段都比上证指数跌得少。

  

在2005年4月8日至2009年2月17日这段时间里,

  

沪深300指数的整体涨幅为388%,

  

而上证指数的涨幅为179%。

  

上证指数与沪深300指数走势对比

  

沪深300之所以比上证指数表现要好,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沪深300指数的300种成份股,包括185只上证A股公司,115只深证A股公司(为2021年上半年数据)。这300只股票,几乎囊括了深户两市4600家上市公司的精华。

  

而上证指数则包括了沪市所有上市公司,其中良莠不齐,微利公司、亏损公司、ST公司都侧身其中。

  

因此,沪深300成份股的质量要好于上证指数成份股。

  

第二,在上证指数中,权重最大的几只股票,由于上市时间晚,

  

不少是在上一轮牛市快结束时才上市的,至今大都远远低于上市首日收盘价。

  

在上证A股市值排行前几名的公司,对上证指数的拖累非常大。

  

而这几只股票在沪深300指数中,

  

所占权重比要小得多,对指数的拖累则没有如此严重。

  

指数调整效应股指期货推出以来,很多机构投资者为了使自己的持股结构与沪深300成份股结构相似,

  

以便于随时套期保值或进行套利,(套期保值请参阅之前的文章)

  

会将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作为股票池。

  

因此,如果公司能够入选沪深300的成份股,会受到更多资金的关注。

  

也就是说,如果一只股票被选入沪深300成份股,

  

或者一只股票被剔除成份股,

  

都会在短期内引起锁定沪深300指数的资金调整投资组合,

  

从而导致股价涨跌。

  

这一现象就被称为“指数调整效应”。

  

根据编制原则,沪深300成份股的替换原则是半年一次。

  

在每年的1月和7月的第一个交易日进行调整。

  

而在每年的12月中旬和6月中旬就会提前公布调整名单。

  

如果你认真地看到了这里,想必已经知道该把哪个当成大盘看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