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不足道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微不足道的意思和造句大全

  

     

  

  核心知识   

  

  理解标题的含义和功能   

  

  标题,文章的标题,是文章中最特殊最重要的一个字。古人云:“提问者,量也;眼,眼也。”意思是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像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一样突出和重要。   

  

  正因为如此,标题自然成为了现代阅读命题中最热门的部分之一,而标题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题也经常出现在高考试卷和市场模拟试卷中。   

  

  1.理解的一般要求   

  

  (1)了解题目本身的含义和特点。   

  

  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分析其结构,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   

  

  看解题方法及其效果。拟名的方法有很多,如以人物(形象)、环境、主要事件等命名。看题目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比如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等。   

  

  (2)理解标题与正文在内容、主旨、结构、表达手法等方面的关系。是做标题试题的核心。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标题在哪个(些)方面和角度上与正文有什么样的关系。   

  

  2.理解题目含义的思维路径   

  

  第一步:理解题目的原意。标题的本义一般参考其词典意义或常用意义,再考虑其引申意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上下文含义。标题除了表面意义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即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要理清题目的语境意义,就要找到相关的关键句子。所谓关键句,是指文中指向主题的句子,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露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   

  

  第三步:探索题目的中心意思。中心意思是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时标题的隐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也是本文的中心。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推敲文章的主旨,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跟进主旨,对题目的中心意思有更清晰的印象。   

  

  第四步:提炼和整合答案。从题目的本义、语境义、中心义中提取答案,利用文章的主题句、中心句、主主题句、结论句进一步确认题目的意思,往往会事半功倍。之后提炼语言,按要求整合答案。   

  

  3.理解标题作用的方法   

  

  (1)结合题意重点分析题目的功能。理解标题中关键词的含义,看你是否指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题目的特点,重点分析题目的作用。以人物为题,主要指出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营造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物体为题材,主要具有线索、表情、暗示的功能。常用术语有形象生动、新颖含蓄、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3)注重文章与其功能的关系分析。从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来看,很多标题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从标题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有的标题是文眼,指明了文章的主题;从标题与文章情感的关系来看,有的标题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从标题与文章思路和线索的关系来看,有些标题是文章的线索,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实例分析   

  

  【2020,浙江省初三,模式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在雪花上转世   

  

  许   

  

  那天雪下得很大。   

  

  这是冰心老师说的,也是我奶奶说的。我奶奶在皖东那个泥泞的山村里度过了一生。她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冰心的老人,她对何说着同样简单而深刻的话   

  

  (4)纷纷扬扬的雪花恰好在“大雪”节气那天不偏不倚地落下,被冰心和我那有心的奶奶发现了。当然,其他人也经历过雪,但他们只看到了雪,并没有把它与某种永久的、非物质的东西联系起来。我猜这两位老人说的雪肯定不是同一场雪。其中一个落在北部,另一个落在安徽东部。但是,一定是“大雪”那天的雪,而且是丰沛的大雪。   

  

  事实上,当知识等后天因素被剥离后,人们在本质属性上对自然的认知也就差不多了。在土地上工作多年的人更好。寒冷的冬天结束了,地上还散落着一片片残雪,像黏糊糊的膏药一样粘在地上,不肯离去。然而,人们可以从蚯蚓在草丛中挖出的新鲜泥土中看出,春天已经从地面上爬了出来,不需要花和草芽来证明。另一个例子是结霜。在我的家乡,不叫结霜或落霜,叫结霜。顾名思义,地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定是蜷缩着,带着微微的温暖。它脱离大地母亲后,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改造。3354瓦斯死了,但一个新的生命呈现在世人面前。仅凭这一点,当你再背诵“白露是绿的,白露是霜”时,你或许就能洞察到白露和霜背后隐藏的天道,深刻、含蓄、生动。真的很奇妙。   

  

  深秋或初冬的清晨,人们推开门窗,突然看到素净晶莹的寒花,就会喃喃自语,哎呀,霜了。其实在这之前,他们心里就有了好主意。不要以为农村乱,人活得浑浑噩噩,却深谙自然之道,一阵风从哪里来;一朵杏花或早或晚开几天,一个鸟窝或高或低立。他们都能从中看出意义。我也是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我关于冰霜的知识。在严重的霜冻到来之前,土壤通常是温暖的,天气晴朗,空气非常干燥和寒冷。结霜的过程不是   

常微妙,干冷的风像是一根神奇的绣花针或一把刻刀,在潮湿的草叶上,循着叶脉的纹理绣出一朵朵霜花来。这个过程就好比一根链条,缺了哪一节都不行。

  

⑦下雪也是如此。诗人描摹下雪的情景可以大而化之,譬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这么笼统的不着边际。究竟怎么个“欲”法,并没有明说,也不便明说。以我的观察与体验,“天欲雪”是有征兆的,就像一个人饥饿了,空瘪的肚肠自会发出咕咕的鸣响。一场大雪即将登场时,寒风瑟瑟,暮云低垂,大地出奇的缄默,天地之间一片黯淡、浑茫……

  

⑧祖母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捂雪”。大凡浩大场景和重要事件,在它们生发之前总不会把底牌一下子亮出来,它们得慢慢地酝酿、集聚、蓄势。比如这大雪的雪,苍天就把它严严实实地捂在怀里,等捂熟了,捂出了大境界,大气魄,便借着呼呼的风势将衣襟猛地一抖,扑簌簌的雪花从白茫茫苍穹降落,飘飘洒洒几百上千里,那阵势,不可谓不宏大、壮阔。

  

⑨此时除了雪,世间的一切都显得渺小了。

  

⑩我就有这种感觉,置身于纷飞或静谧的茫茫雪原中,仿佛有种无声之声让我不得不安静下来。此时,经过过滤的内心是如此的洁净、丰盈,明澈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与莽莽苍苍的宇宙、起起伏伏的人生这类大问题发生联系,愈发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一场又一场的雪,不违时令地飘落大地,就像一位守信践约的故友,它在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一朵来到世间的雪花,循规蹈矩地走着一条上帝设定的路线,它不走偏锋,也不绕道而行,在周而复始的生命轮回中,遵循着自然的律法,它自己也成为别人的律法。

  

在我的故乡豆村,每年都会降下几场雪,一般以小雪居多。细细碎碎的雪花,像撒荞麦面似的,均匀地随风潜入草丛、林薮、池塘,它们落地的声音,窸窸窣窣的,有点近似于春蚕深夜啃食桑叶发出的沙沙声,优雅动听。

  

而我的豆村,人们对天道自然是敬畏的,他们不像城里人活在人造的环境中,因而更接地气。送走了一茬庄稼或一位老人,与一场寒霜和一场大雪都息息相关。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节气的轮回之中。约是七八年前吧,我在寒风刺骨的深冬回到故地,发现几位老人靠着墙根在晒太阳。当时,我没有看到那些已进入冬天的老人的表情上有任何不安与恐惧,相反,他们却个个都保持着豁达、乐观的情绪,他们谈论死亡就像嗑瓜子一样随意。其中一位年长的扯起话头,他说,于大个子要是能熬过去年的那场大雪,也许还能多活一年。在说者的意识里,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就是横亘在于大个子命途上的一道大坎。另一位老人则反唇相讥:就算他熬过了去年那场大雪,还有下一场雪呢。这话一经说出,在座的老人都沉默不语了。

  

是的,他们现在正处在“下一场”大雪来临之际。自然界的一场大雪,诗人会说“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而当“下一场”大雪真的降临大地,这些在冬阳下谈笑的老人,又会有谁像竹子一样被折断呢?似乎只有天知道了。

  

不过,我在次年大雪之后再次回到豆村时,发现去年晒太阳的老人中,又被雪带走了两个。

  

而今,一路穿越过无数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已经越来越接近冬天了。有时我会想,属于自己生命里那最后的一场大雪,也许还在某处酝酿着,它肯定会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

  

它是我的终结,也是我的开始。

  

人能够在一朵雪花上轮回,想想,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选自2019年第1期《散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大雪:

  

(2)大雪:

  

2.文章⑤⑥两段写霜,有何用意?

  

3.①③⑨段在原文中都不是独立成段的,有选编者让这四处都独立成段,假设你是该编者,试结合全文,分点阐述如此处理的理由。

  

4.探究标题“在一朵雪花上的轮回”的丰富意蕴。

  


  

答案

  

1.大雪:①自然节气;②引申为生命的节点。

  

大雪:①自然之雪;②引申为生命的终点。

  

2.(1)承接上文两位老人对大雪那天下大雪现象的认知和感悟,引出下文对雪的思考。(2)更能表现出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对自然独特的感知力和敏锐的观察力。(3)丰富了文章内容,细致地呈现了霜形成的过程,写出了隐藏在霜背后的天道,与文章着重写的雪背后的天道构成类比。

  

3.(1)从语言风格上看,四句皆简洁质朴,表意丰富。(2)从文章布局上看,风格相近的四句分别处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部分,使文章更富有节奏感。(3)从结构作用上看,四句皆以“雪”为中心,与文题相呼应,并使文章脉络更清晰。(4)从主题呈现上看,前两句写雪,第三句写人在宏大雪境面前的渺小感,第四句由雪的轮回想到人的轮回,逐步呈现,逐步深化,让读者更易把握文章主旨。

  

4.(1)话语的轮回,“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冰心和我祖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都说过。(2)雪花的轮回,从空中落下回归大地,又从大地蒸发回到空中。(3)生命的轮回,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数,遵循着新老交替的定律。(4)自然之道的轮回,节气更替,周而复始,遵循亘古不变的自然之法。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结合“一路穿越过无数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已经越来越接近冬天了”分析,“大雪”与霜降、小雪一起构成生命的历程,为自然节气。结合“属于自己生命里那最后的一场大雪,也许还在某处酝酿着,它肯定会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分析,是自然界里的大雪天气,可以引申为生命的最后时刻。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⑤⑥两段写霜,有何用意”,需要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结合“这是冰心先生说的,也是我祖母说的”“与自己说过同样浅显而深刻的话”“大雪那天下的雪,不是小雪,更不是虚构的雪”等分析,承接上文两位老人对大雪那天下大雪现象的认知和感悟;结合后面“下雪也是如此”“祖母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捂雪’”等分析,引出下文对雪的思考。

  


  

结合“其实,剥离掉知识和其他后天因素,人在本质属性上对自然的感知力是相差无几的”“秋末或初冬的清晨,当人们推开门窗,忽见一地素洁、晶莹的寒花,自会不惊不乍地咕道:哦,上霜了。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心中早就有谱了。你别以为乡村杂乱无章,人也活得懵懵懂懂、毛毛糙糙,但是他们却深谙自然之道,一阵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一朵杏花早开或迟开几天,一只鸟窝垒在高处或低处,他们都能从中窥见意义”等分析,更能表现出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对自然独特的感知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结合“一场铺地的严霜来临之前,泥土通常是温润的,天气是晴和的,而空气却十分的干冷。上霜的过程非常微妙,干冷的风像是一根神奇的绣花针或一把刻刀,在潮湿的草叶上,循着叶脉的纹理绣出一朵朵霜花来”分析,细致地呈现了霜形成的过程;结合“寒冬将尽时,地面上仍零零星星地遗留着一些残雪,像一帖帖脏兮兮的膏药贴在土地上,赖着不肯走。然而,人们却从草丛里蚯蚓翻出的一坨坨新鲜的泥浆,便知道春天已经从地下潜行而至了”“地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想必是带着细弱的微温袅袅升腾的,在它脱离了大地的母体之后,就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改造了——气体死了,而一个新的生命却呈现在世人面前”等分析,写出了隐藏在霜背后的天道,与文章着重写的雪背后的天道构成类比。丰富文章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①③⑨段在原文中都不是独立成段的,有选编者让这四处都独立成段,假设你是该编者,试结合全文,分点阐述如此处理的理由”,需要结合这四段内容,从结构、语言风格、主题等方面分析。结合四个句子内容分析,都是以写“雪”为中心,与文章标题“在一朵雪花上轮回”呼应,使文章脉络更清晰。

  


  

四个句子,前两句位于文章前部分,第三句位于中间,第四句位于文章结尾部分,用这样四个短小的语句,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富有节奏感。

  


  

结合“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大雪那天下的雪,不是小雪,更不是虚构的雪”分析,前两句写雪;结合“此时除了雪,世间的一切都显得渺小了”分析,第三句写人在宏大雪境面前的渺小感;结合“它是我的终结,也是我的开始”分析,第四句由雪的轮回想到人的轮回。四个句子,语言简单,但是含义丰富,单独成段,逐步呈现,让读者更易把握文章主旨。

  


  

4.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标题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探究标题‘在一朵雪花上的轮回’的丰富意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结合“大雪那天下了大雪”“这是冰心先生说的,也是我祖母说的。我的祖母一生窝在皖东那个浑如一粒豆子的小山村,她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冰心的老人,与自己说过同样浅显而深刻的话”等分析,话语的轮回,“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冰心和我祖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都说过。

  


  

结合“一场又一场的雪,不违时令地飘落大地,就像一位守信践约的故友,它在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一朵来到世间的雪花,循规蹈矩地走着一条上帝设定的路线,它不走偏锋,也不绕道而行,在周而复始的生命轮回中,遵循着自然的律法,它自己也成为别人的律法”分析,雪花的轮回。

  


  

结合“我没有看到那些已进入冬天的老人的表情上有任何不安与恐惧,相反,他们却个个都保持着豁达、乐观的情绪,他们谈论死亡就像嗑瓜子一样随意”“在说者的意识里,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就是横亘在于大个子……这话一经说出,在座的老人都沉默不语了”“属于自己生命里那最后的一场大雪,也许还在某处酝酿着,它肯定会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它是我的终结,也是我的开始”分析,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数,遵循着新老交替的定律。

  


  

结合“一路穿越过无数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心中早就有谱了。你别以为乡村杂乱无章,人也活得懵懵懂懂、毛毛糙糙,但是他们却深谙自然之道,一阵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一朵杏花早开或迟开几天,一只鸟窝垒在高处或低处,他们都能从中窥见意义”“人们却从草丛里蚯蚓翻出的一坨坨新鲜的泥浆,便知道春天已经从地下潜行而至了,并不需要花朵与草芽来证实”等分析,自然之道的轮回,节气更替,遵循亘古不变的自然之法。

  


  

对点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3分)

  

留住这个村庄

  

刘亮程

  

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黄沙梁埋着太多的往事,我不想过早地触动它。一旦我挨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脚踩上那条土路,我一生的回想将从此开始。我会越来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里,再没有机会扭头看一眼我未来的日子。

  

我给自己留住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到我的身体,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树,连根都没有了。根刨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惆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黄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威。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一开始他便误认为我在沙湾县城长大,我已不太像一个农民。当车穿过那些荒野和田地,渐渐地接近黄沙梁时,早年的生活情景像泉水一般涌上心头。有几次,我险些就要忍不住说出来了,又觉得不应该把这么大的隐秘告诉一个才认识不久的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就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他们可以修理我的枝条,砍折我的杈,但无法整治我的根。他们的刀斧伸不到黄沙梁。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干活。窜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

  

“好着呢嘛,老人家。”我说。

  

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这是一大户人家,院子很大,里面时常有许多人。每次路过院门我都朝里望一眼,有时他们也朝外看一眼。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候。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黄沙梁还有哪些人?”我又问。

  

“不知道。”他没抬头,像对着狗耳朵在说。

  

“王占还在不在?”

  

“在呢,”他仍没抬头,“去年冬天见他穿个皮袄从门口过去。不过也老掉了。”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连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也不知道在忙啥。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它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正是黄昏,四野里零星的人和牲畜,缓缓地朝村庄移动。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锹锄头碰击的声音……听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加在那个敲门声前面,加在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根据《遥远的村庄》改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复的修辞,写出了作者想回家乡,又担心回乡后走不出来的矛盾心情。

  

B.当我回到黄沙梁,吹着来自荒野的风,我对村庄的熟悉感一下就涌上心头,那里收藏着我的童年记忆,但令人失落的是伴我成长的村庄变得荒芜而陌生。

  

C.作者出生在黄沙梁的小山村,在走出大山后,进入城市打拼,因为对自己出身农村感到自卑,所以“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D.我重访故乡的村庄,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孤独老迈的留守农民形象,表现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被边缘化,变得逐渐荒芜、冷清的现状。

  


  

2.如何理解标题“留住这个村庄”的含意?(4分)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尾段的作用。(6分)

  


  

答案

  

1.C

  

2.(1)作者希望从小生活的“村庄”黄沙梁能存留下来,不要被废弃荒芜。

  

(2)作者离开故乡后,渴望再次融入而不得,所以希望旧有的熟悉的乡村文明留存下来。

  

(3)“村庄”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作者都要留住“村庄”赋予的美好的性格。

  


  

3.(1)“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与标题、首段“留住这个村庄”相呼应。

  


  

(2)末段运用了排比,“加在……后面/前面/中间”,表达了作者渴望望融入村庄的急切心情。

  


  

(3)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解析

  

1.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文中并未提到因“自己出身农村”而感到自卑。属于无中生有。

  


  

2.该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 首先,要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词。其次,分别理解关键字词的本义、比喻义(如果有则答,没有就不需要答)、情感义、主旨义等。当然,有时还需适当考虑标题本身存在的表达技巧。答题前要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散文内容。本文题目是“留住这个村庄”,文章从多个角度表达了想把它留下来的意愿。作者同新认识的友人回去时,看到他曾生活过的村庄“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村子里的老人说“村子经常没人”“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作者内心很希望黄沙梁能存留下来,不被废弃。文章结尾,“我莫名地流着泪”,作者希望这个村庄里能加进自己的声音,渴望再次融入,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希望记忆中的乡村传统文明能留下来。“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根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就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表明黄沙梁是作者的精神家园,给了他精神支撑,勇于面对任何困难,因此要留住村庄,留住村庄就是留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将上述内容分条整理即可。

  


  

3.该题考查散文段落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散文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本段表达了作者渴望融入村庄的急切心情。最后一句“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深化了主旨,能引发读者无限思考。结构上,该段内容表达我想留住这个村庄,与标题“留住这个村庄”照应;我站黄沙梁看着眼前的家乡内心无限感慨与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首尾呼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清洁

  

朱以撒

  

①他们总是在挥毫前做一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譬如在木桶里沉着地泡着,慢条斯理地洗涤身上的尘泥,然后一身清爽地换上一件宽大的衣裳,舒展丝毫无碍的筋骨。接着走出,进入书房,燃一炷香,让香气漫开,充满空间。坐下来,仍然是慢悠悠地,用三个指头捏住一锭墨,轻微的“沙沙”声响,在墨底部和砚台平面相接处传了出来。脸上淡淡的表情,像一件庄严的大事即将展开,让人察觉其中一定有神圣的成分存在。

  


  

②这就是古代文人一种常见的挥毫前状态。不说太远,从蔡邕开始吧,总是要在氛围形成,才拈起那杆手感稔熟的狼毫,从容下笔。从准备到落墨,它们之间相隔着一段漫长的等待,犹如音乐悠长的过门。不要小看它的作用,古人这么着自然有道理存在。

  


  

③少年时那种急匆匆行笔的日子已经远去。我该记起这么一件事了。在一个山村采风时,遇到了一个村上的土秀才。那天傍晚,他从田里回来,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压得直咧嘴,一身短装中散发着汗味。晚饭毕,他看了看桌上的条子,有结婚要写的喜联,做寿的文辞,还有一个匾额。秀才一声不吭,我想他肯定要动手。不料,他上楼抓了几件衣服,开始洗澡。当他走出来的时候,短装成了长衫,色泽平和,人似乎也斯文起来。他坐下来,把这几片纸翻来覆去地看,用铅笔在上边圈画。他站起来,往砚台倒了些“一得阁”墨汁,兑了些水,然后用那锭粗壮的墨块研动起来。恍若古人转世。真正落笔的时间,反而很短。我当时的感觉是——等待清洁。

  


  

④在同样生存着人的空间里,不免发现古人拥有着大量的悠闲时光,似乎多得用不完。太多的文人,除了书读得多一些,诗文写得多一些,再也做不出什么大事。这使我们追随他们的时候,感受到了时光之多带来的闲雅之美——什么都是缓慢的,生活的意义被缓慢稀释着,甚至那些离主题十分遥远的瓜葛,也被他们慢慢引入,变得有滋有味。从工作效率上言,今人仓促的心绪,麻利的手脚,加上现代的科技手段,许多事总是一时毕、一日毕。效率就是一切,甚至就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迅疾说明了一切。许多中间环节被减损,直奔主题。譬如,说说传统的字画装裱吧,早先得几十道工序,上墙十天半个月,现在只要几道,若交与机器,则立等可取。已经慢不下来的人,听着唐人虞世南“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简直和梦一样。我一直努力复活他们把笔之前这种安宁,居室静谧无尘,远远有幽幽的箫声飘移过来,微风擦过修篁,丝丝缕缕地浸润着灵魂。这个时候,对于正要进行的笔墨华章,实际上在心灵里已经抵达了。

  


  

⑤夜晚,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从时间观念来说,这更接近于止息程度。心灵像牧归的老牛回栏,可以舒适地卧着,反刍白昼的积累。留存得比较完整的山坳村落,我嗅出的是这么一种气味,充满安息的气味。电灯是多年以前装上的,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偏离中心的房角,要辨认就显得吃力了。推开后窗,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在流萤的微光中一一带过。低调,这就是原始的夜晚,古人的夜晚,只有都市之夜,才有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夜宴,或者秦淮买醉的繁华和喧闹。有意在这种地方住着,对心灵来说,夜晚比白日重要,行为在夜间如此缺乏作为,不会继续白日旷野里的狂跑、长啸。在夜色的倦意中,让人毋须言语,坐下来。

  


  

⑥坐下来。它的意义非同寻常。坐着就是一种安顿,不只是姿势的,更是内心的。有时,生计就是由无数仓皇的行履构成的,直到坐下,如归巢之雀,心像扇面展开,可以梳理。二十岁前,相貌一般的少女总是在下学回家时抱怨父母没有赐给她动人的面容;个头矮小的少年因此在同学中领受着绰号和嘲讽。年少的感觉,以为外表是这般真实可信不可缺失。想一想上苍那么地惠泽万物,连一些细节,譬如贝壳上虎皮斑纹,粉蝶翅膀上优雅的彩绘,都被派来的天使精心调理,不由抱恨连连。这个时节,抱恨是有理由的,清丽如花的季节,为什么要承受缺憾?四十岁如期到来,再缺乏人生经验的人也清楚,像少年那般的念头,已经无法博取同情了。那些藏之于内的神采、风度、韵致,甚至脱口的语感,已经掠过脂粉华裳跃然于上。这时,你还是少年那般浮华、张扬,那般“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这么多年过去,居然铅华依旧,那只能怪自己修炼不够涵养未深,找不到清洁精神的家园。

  


  

⑦有不少时间在翻书中发现了古人在挥霍着时光,羡慕他们,似乎都在雅玩,享受着漫长过程的恩惠。一个人显然没有必要让自己成为“忙碌”的标签,那些一遇上便叫着“很忙很忙”的人,如果不是作派,也真的让人可怜。像宰予昼寝,把一些时间大胆地用来安息,就是忙中偷闲的良好例子。一觉醒来,神清气爽,孔夫子着实犯不着为此动怒。这更助长了我的判断,这个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永恒星球,于古于今并不厚此薄彼。为了心灵,古人那些静坐的、洗澡的、索默的,甚至无聊赖的时光支出,恰恰长久地支撑着生存的意义。现在我们赞叹古人笔墨如此高妙,都自以为是地从技巧的层面解说。只有有心人才会追溯深处的缘由,像渔家拉动海带一样,越拉越绵长,最终拉动的是整个大海。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挥毫前的准备工作,长短句错杂,富于变化,多用细节描写,准备过程井井有条,层次清晰。

  


  

B.在传统的艺术行为之中,那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也具有丰富的意义,而现代科技追求快节奏、高效率,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C.第四段中“这个时候,对于正要进行的笔墨华章,实际上在心灵里已经抵达了”这句话是说在进行笔墨华章之前内心达到了从容闲雅的状态。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引古论今,多处对比,表达了对清洁精神的眷恋,引人深思。

  


  

5.文章第五段画线句描写夜晚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6.文章标题“等待清洁”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

  


  

答案

  

4.B

  

5.(1)巧妙运用比喻、拟物等修辞。 “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等将夜晚形象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2)“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将视觉、折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结合描写,突出夜晚寂静安详的特点。(3) 运用对比手法,将原始的古人的夜晚和都市之夜进行对比,以都市之夜的繁华热闹反衬原始的古人的夜晚的低调宁静。

  


  

6.(1)缓慢、从容的做事风格。古人挥毫之前并不急于下笔,而是井井有条地做足准备,营造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

  


  

(2)安宁、悠闲的心灵节奏。把笔之前,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心灵没有了白日的繁华热闹,归于安宁。

  


  

(3)朴实、低调的生命态度。年少之时,总觉得生命有太多的缺憾,渐渐地能够掠过脂粉华裳,展现内在的神采风度。

  


  

(4)恬淡、优雅的人生追求。那些与主题毫无关联的事情,无聊赖支出的时光,恰恰支撑着生存的意义。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内容,熟读文本,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注意结合文本语境去理解,最后才能选出答案。做这类题要培养良好心态 :耐心细致,找准问题源;准确理解。忌主观臆断;心浮气躁时,由题带文。

  


  

B项,“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文章评述现代科技手段,旨在突出传统艺术行为的闲雅之美,并未完全否定现代科技的意义。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第五段画线句描写夜晚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然后快速浏览文本,了解文本主要内容,作者的主要情感等;然后锁定答题区域,即文本第五段,并熟读本段,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五段中“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一句则是运用了拟物的手法,这两句话生动地描写了夜晚的形象;语段中,还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结合描写,如“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黝黑”是视觉,“芳辛气味”是嗅觉,而“夜鸟低语”则是听觉描写,本句话突出了夜晚的寂静与安详;“低调,这就是原始的夜晚,古人的夜晚,只有都市之夜,才有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夜宴,或者秦淮买醉的繁华和喧闹。”本句将原始的古人的夜晚和都市之夜进行对比,以都市之夜的繁华热闹反衬原始的古人的夜晚的低调宁静。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含义以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如本题,“文章标题‘等待清洁’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读文本,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考生需要深刻挖掘标题在文本中的含义,不仅是本义,还有其语境义和延伸义。

  


  

文中第①段,“沉着地泡着”给人一种缓慢,淡定的感受;而“慢条斯理”更说明了内心的从容;“像一件庄严的大事即将展开,让人察觉其中一定有神圣的成分存在”说明古挥毫之前并不急于下笔,由此可知“等待清洁”是一种缓慢淡定而又从容的风格。

  


  

第④段中,从“在同样生存着人的空间里,不免发现古人拥有着大量的悠闲时光,似乎多得用不完”以及“简直和梦一样。我一直努力复活他们把笔之前这种安宁”等句子可以知道,“等待清洁”是一种悠闲、安宁的状态。

  


  

第⑥段中,“你还是少年那般浮华、张扬,那般‘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这么多年过去,居然铅华依旧,那只能怪自己修炼不够涵养未深,找不到清洁精神的家园。”本段作者谈及年少抱怨遗憾居多,年长后才悟透生活真谛,明白了朴实、低调的生命态度。

  


  

第⑦段中,“为了心灵,古人那些静坐的、洗澡的、索默的,甚至无聊赖的时光支出,恰恰长久地支撑着生存的意义。”作者终于明白了古人的精神追求,这恰恰也是作者追求的恬淡、优雅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