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贷是非法网贷吗,原子贷现在恢复了吗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加,消费金融蓬勃发展。同时,政策的不断完善也让涉足消费金融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和平台在践行普惠的道路上更加自信。   

  

  艾瑞数据显示,2017年,消费金融放贷规模为4.4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904.0%。   

  

  可以说,2017年是消费金融全面爆发的一年。其中,以小额现金贷、现金分期为主要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取得了较大进展。   

  

  与此同时,很多消费金融公司“搭风”做现金贷。他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风险控制,大大降低了自身的运营成本,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业务规模和净利润的强劲增长。在这种增长的背后,存在着大量潜在的金融风险。   

  

花式“乘风”现金贷,净利润集中爆发

  

   2017年以来,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扭亏为盈,在现金贷“风口”弯道超车。其中,招联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即刻消费金融净利润均大幅增长。   

  

  据了解,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借力”现金贷有两种模式:   

  

  一、平台自身深耕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纯线上风控,同时利用自身的资金进行放款,这样的消费金融业务模式的运营、获客、风控成本相对较低。   

  

  对比2017年招联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的净利润可以发现,招联消费金融2017年净利润为11.8亿元,而在消费金融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捷信消费金融2017年净利润为1.2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6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招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从净利润来看,招联消费金融实现了弯道超车。   

  

  据了解,招联消费金融专注于全行业务流程的获客、风控、放款、催收,产品包括“好贷”、“信用支付”、“零售”。   

  

  另一方面,捷信的消费金融库存很大,劳动力成本很高。公开资料显示,捷信消费金融的线下业务人员已经超过6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家深耕科技的即刻消费金融也在2017年实现了净利润的快速增长。公开资料显示,即刻消费金融2016年净利润为652万元。2017年营收46.68亿元,净利润5.78亿元,净利润增长近百倍。   

  

  二、平台与第三方现金贷平台进行合作,由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提供资金,第三方现金贷平台提供用户与风控,进行放款。其中某些持牌机构将资金输出给第三方平台赚利差,同时也有第三方平台为持牌机构输出风控技术,持牌机构自行放贷。   

  

  以华融消费金融为例。2017年,华融消费金融向钱贷、信用钱包、闪银、原子贷、闪贷、存钱、融易华、量化贷、微贷、景元金融、小鱼金融等数十家现金贷平台输出资金。   

  

  公开数据显示,华融消费金融2016年亏损3680万元,2017年净利润1.05亿元,扭亏。   

  

  值得关注的是,有业内人士向亿欧透露,晋商的消费金融也为第三方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包括达飞和乐心。   

  

  整体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在2017年有了质的飞跃,行业整体进入“浮躁”期。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科技手段,更加关注网贷。   

  

行业不良率出现大幅度飙升

  

  线上风控模式的优势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体验。这将是未来风控发展的趋势。但就目前的金融科技水平而言,线上风控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金融公司的需求。   

  

  根据yeepay研究院数据,2015年消费金融业务不良率为2.85%;2016年4.11%;2017年为6.62%。   

  

  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贷款率飙升,2015年至2016年增长44%;2016年至2017年,涨幅达到61%。   

  

  事实上,2016年和2017年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风控手段极大帮助消费金融的阶段。由于征信体系不完善形成的数据孤岛,行业内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授信,同时滋生了大量的长期借款用户,长期借款的风险直接导致了贷款不良的飙升   

  

  《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禁止消费金融公司通过P2P点对点借贷撮合等任何方式向无放贷业务资格的机构提供资金和贷款;不得直接或通过理财或其他变相投资于(类)证券化产品及其他以“现金贷”、“校园贷”、“首付贷”为基础资产销售的产品。   

  

  《通知》的发行令行业大规模洗牌。此前,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放款的消费金融公司选择收手,大量第三方平台选择转型退出。消费金融行业平均利率明显下降,表明消费金融已经进入。   

“下半场”。

  

消费金融“下半场”更应注重风控

金融的本质上依赖于风控,消费金融也不例外,随着监管的进一步深入,消费金融行业在利率、催收等方面将愈加合规化。在这基础上,持牌机构应更加注重风控、获客、不良率、催收等各项成本的控制,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从目前来看,在控制利率方面,涉及消费金融业务的平台更多的是提供长期、大额的消费贷款。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蚂蚁花呗与蚂蚁借呗,目前都在鼓励用户“升级”,升级之后信贷额度会相应提升。同时,微粒贷、京东金条、飞贷等平台的信贷额度均有所提高。

  

随着获客、催收等成本的逐年攀升,平台们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贷款额度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降低了平台的各项成本,额度越高相对来说成本越低。

  

此前,对于平台来说,风控、获客、盈利之间的关系难以平衡。其中,风控与获客是相对对立的关系,风控越严获客成本越高不良率越低获客成本越高,风控越弱不良率越高获客成本越低,如何平衡风控、获客、盈利能力三者的关系是重中之重。

  

而就目前来看,消费金融已经进入了下半场,随着消费金融知识的不断普及,消费者对平台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消费者更多的会将平台的利率、体验等方面进行对比来选择服务。

  

在此基础上,消费金融机构更应注重深耕大数据+人工智能风控来降低运营成本与贷款利率,同时要不断的提高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性,通过品牌传播进行获客,实际上这也同时降低了获客和不良率所带来的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风控的不断发展,消费金融机构的风控、获客、盈利能力之间难以平衡的关系也将会被打破。未来消费金融机构的风控越强,利率越低,用户的黏性越强,获客成本越低,最终平台的盈利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