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怎样筛选去除同类基金,天天基金官网能看到私募基金

  

  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有很大的区别。就像上战场一样,前者穿着防弹衣,撤退不用太在意,后者赤膊上阵,只要死一次就结束了。尤其是成长股玩家,做私募产品面临的风险更大。而崔同奎这位合资数千的老师,在2015年市场高点发行私募产品后,经历了三次股灾和熔断,依然能屡创新高。即使在近期的市场波动中,也很好地控制了回撤,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风控能力强的成长股玩家。   

  

  我们认为崔同奎是一个彼得林奇式的成长股投资者,他看重一家真正的成长型公司,能够持续增长。他在科技和消费领域能力很强,有口皆碑。从华夏基金到千合资本,跟随国内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之一王亚伟做研究和投资,从相对收益到绝对收益,形成了鲜明的投资风格和独特的投资方法。先分享一些代表崔同奎的投资语录:   

  

  从华夏基金到王亚伟的“关门弟子”   

  

  能否先谈谈你的从业经历?   

  

  崔同魁 于2008年加入华夏基金,开始了我的基金生涯。至今已有十余年的研究和投资经验。华夏基金,作为“黄埔军校”公开发行的基金,当时作为一个纯工科出身的人,我非常幸运地加入了。我在华夏基金的七年,对我的整个研究和投资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我很荣幸能见到我的老师王亚伟先生,感谢华夏基金对我的培养。   

  

  在创始人范勇宏先生“奉献回报信任”的倡导下,华夏基金的投研文化是一种非常纯粹、高效的“战斗文化”。整个投研团队也很努力,经常工作到很晚,寻找和论证投资机会,讨论很激烈。现在,我们经常能回忆起一起奋斗的点点滴滴。   

  

  先后担任机械、地产行业研究员,华夏大盘基金经理助理,华夏复兴成长基金经理。通过七年的时间,我从宏观趋势、中观行业、微观股票逐步完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和投资框架,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在打个比喻,华夏基金的培养体系特别像“少林武功”,重视基础框架、突出独立思考的“内功”,先期积累的时间较长,相对稳健,但能逐步补齐成长中的“短板”,厚积薄发的时候就会显示张力,投资业绩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强,尤其是当涉及到经济周期的演变、风格的转变和市场的波动时,处理起来相对容易。   

  

  作为王亚伟老师的“关门弟子”,能否谈谈亚伟总在投资框架上对你影响?   

  

  我已经和崔同魁 王亚伟一起工作了十多年,我非常幸运能在研究和投资方面得到王亚伟的指导。坚持独立思考,前瞻性判断,选择具有长期增长空间或价值被显著低估的品种进行组合投资,可以说是王亚伟投资理念的概括。这些对我在“成长股投资为主,兼顾逆向投资”.的投资理念和框架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许多人还把亚伟先生视为中国的“彼得林奇”。他和亚伟先生一起工作了十年。最激励我的是“坚持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要保持长期优异的超额收益,在震荡的a股市场,不能太过“为剑雕舟”。也让我不拘泥于传统的成长和价值标签。即使在成长股的选股范围上,我也尽量有更广阔的视野,所以在成长股的选择上涵盖了科技、消费、周期等行业。   

  

  亚先生在不同风格的市场中总是表现出色,这背后是他客观的态度。所以我努力让自己适应不同风格的市场,追求事实背后的真相。另一个给我的很大启发是,优秀的短期表现往往来自中长期有效的方法论和风险收益比。我们不追求短期收入排名靠前。只要用长期有效的方法论,做一个大概率获胜的投资策略,短期收益不会差。简单地说,短期的业绩是因为能够坚持长期。   

  

  从华夏基金的“黄埔军校”毕业,到王亚伟总的“关门弟子”,那么你自己构建的投资框架是怎么样的?   

  

  从2013年到2015年,从2017年到现在,在崔同魁 ,我倾向于主要投资成长股,兼顾逆向投资,但是成长股的投资标的组合是动态变化的。事实上,在过去的三年里,我比较鲜明的特征是选择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业绩可持续快速增长的公司,并非拘泥于某个赛道。一批受益于消费升级趋势的龙头公司,如茅台、海底捞等,都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是优秀的成长股,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股。   

  

  去年下半年,大家开始陆续关注科技股。今年没有人不看好科技股,这也是产业趋势推动的。比如2012年,我刚做投资的时候,正好赶上了上一波4G技术带来的产业投资机会。从2012年4G基础设施建设和带宽提速开始,到2013年智能手机普及、手机游戏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爆发式增长,再到2014-2015年O2O、互联网金融等商业模式的创新,诞生了一批十倍牛股,概念股满天飞,直到最后。   

  

从2019年开始,以5G、信创、半导体、云计算、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的到来,也会诞生一批能够快速成长的公司,当然也会有一批伪成长的概念公司,对真正受益于产业趋势的龙头公司的研究和投资变得尤为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有学习效应,扩散起来会比较快,也推动科技股行业较为集中的爆发。考虑到5G刚开始建设,国产化方兴未艾,2019年开始的科技股浪潮尚未结束,后面仍有持续挖掘的空间。

  

能否理解,你的成长股投资是基于不同阶段的业绩成长性,而并非只是专注在某几个赛道?

  

崔同魁 我们从2012年就开始做成长股投资,经过7-8年的实践,总结下来有四个维度:第一,行业有较大成长空间;第二,公司有清晰的成长路径;第三,短期业绩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第四,估值相对合理。成长股投资并不等同于TMT或科技股投资,可选择的范围很广,无论周期、消费、科技都会有长期或阶段性能够保持较快增长的公司供挖掘。

  

以上四个维度相结合,映射到2013-2015年,电子传媒、计算机、互联网是符合条件的。举个例子,2012年底2013年初我们选择手游行业,当时在大几百亿的存量游戏市场,手游只占几十亿。当时我们判断3-5年可以爆发到300-500亿(但目前已经到七八百亿),并且龙头公司会在其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通过并购也可以弥补其原本在研发上的短板。所以内生+外延的增长方式看,龙头公司未来几年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

  

到了2015年经历了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极分化的市场,也让我的投资框架更加完整。我们私募产品正好是2015年上半年发行的,当时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到了比较不错的收益水平。之后出现了股灾,产品也有一定的回撤。这也让我们之后的投资对于回撤的控制以及风险收益比更为关注,成长股的组合投资也更为稳健。

  

从2016年开始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在寻找行业和公司时,我们更看重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优势公司的竞争壁垒,也就是增长能否持续,重视增长的复利效应。2016-2019年,我们在消费、科技和周期中都找到了一些成长型的优质公司,这些公司成为组合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如何在市场大跌中保持稳定

  

你提到了回撤控制,我们也发现过去三年市场有大波动的时候,你管理的紫荆1号的回撤一直控制的很好,特别是这次百年一遇的美股下跌带来市场的大幅波动,但紫荆1号也依然保持稳定,能否谈谈背后的原因?

  

崔同魁 首先我想说的是,中长期超额收益主要依靠选择的个股业绩的持续增长的贡献。因此选股在我的框架中仍是第一位的,业绩归因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我管理的华夏复兴和千合紫荆1号产品收益主要还是靠选股。

  

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确实还是有区别,主要在回撤的控制上,背后的原因在于投资者结构的不同。千合紫荆1号过去三年保持良好业绩的同时回撤较小,特别是市场有较大波动的时候,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中长期持有“真成长股”。我们选择的成长股主要是“长期有空间、中期有逻辑、短期有业绩”的公司,这些逐步被市场认可的公司一方面波动性小,另一方面由于深度研究,下跌后也敢于持有或进一步加仓,所以一般市场波动结束后,这类公司率先反弹;

  

2、行业和市场配置较为均衡,我们尽量A股和港股保持较均衡,而且能分散在几个中长期看好的行业中的龙头公司,避免集中单一行业或公司带来的组合的大幅波动;

  

3、适度的逆向投资。当市场过于狂热或悲观的时候,适度前瞻性的逆向操作往往可以带来较好的投资效果,还有就是系统性风险征兆出现的时候,适度的仓位或股指期货套保控制,也有利于降低组合的波动性。

  

这些都是我们2015年经过股市大幅调整后我们组合净值一度波动较大,逐步总结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投资实践带来的成果。所以,投资经理的成长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投资本身就是一份与时俱进的工作。

  

2016到2018年是成长股选手的大熊市,你们取得了比较好的正收益,是否也是基于选股能力?

  

崔同魁 主要原因是我们买到了真正的成长股,这是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举个例子2016-2018年整个移动互联网浪潮基本上结束了,用户时长也不再增加,许多科技公司进入了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但有些科技公司也在逆势崛起。通过我们选股的框架,只要符合我们的四个条件,都是能被筛选出来的成长股。这里面不仅仅有科技成长股,也有消费成长股、周期成长股。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找到符合产业趋势,可持续的较快增长,可以长期持有的优质企业。

  

无论在任何阶段,我们都会去寻找具有清晰产业发展机会的成长股。成长股的投资框架是普世的,永恒的主题就是变化。我们看美国股票历史的话,每隔一段时间里面的核心标的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都是时代的产物。80年代以后,受益于美国的全球化,许多消费品公司开始长时间的走牛。90年代PC和互联网浪潮,带来纳斯达克泡沫以及真正科技巨头的崛起。

  

从原来的公募基金转向现在的私募基金,我们会更加看重绝对收益,对风险回撤有比较高的要求。今天,我们会买更多偏向稳健型的成长股,这些公司需要能够看至少三年的长期增长,并且最好在公司出现业绩拐点的时候买入。我们对拐点的判断非常重视,会不断用成长拐点性价比更高的公司对组合进行优化。

  

去伪存真,找到真成长

  

能否理解为您的成长股更像广义的成长股?

  

崔同魁 是的,走过这7年,我认为成长股投资,无论A股还是美股都能获得比较好超额收益,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成长股的类型不同而已。但凡长期具有成长空间,中期具有成长的逻辑,短期具有业绩的,都可以称之为持续成长股,这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

  

您看成长股时最看重公司的哪些因素?比如空间、业绩增速、商业模式等。

  

崔同魁 首先,我认为空间很重要,空间直接决定了估值。空间如果太小会导致长期增长的时间缩短,即使是龙头公司也长不大。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国内,企业长期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次,我认为成长的路径是否清晰也很重要。因为逻辑不通就很难说服你长期坚定的持有。我认为本质上在自己看好公司的仓位水平,决定了产品长期的超额收益。

  

第三,竞争壁垒。它直接决定了未来2-3年业绩增长是否能兑现。我们看过很多高ROE的行业最后被扼杀掉的原因就是竞争壁垒比较低,特别是一些to B端的一些生意,但如果要是to B端,有很强的竞争壁垒且不断进行创新,竞争优势也可以保持。To C端消费类产品一旦有品牌溢价,竞争对手很难颠覆,可以涨价或在粉丝群体内不断卖新品类,成长的可持续性较强。

  

所以,空间、成长路径、竞争壁垒和业绩确定性都很好的公司,我觉得是稀缺的,把这些公司研究清楚,然后在合适的时候买入并长期持有。

  

如何在A股市场几千只股票中,把这些公司筛选出来?

  

崔同魁 可以通过一些量化指标进行筛选,比如市场空间大小、龙头企业在成熟市场能得到多少市场份额,从中了解这个公司的天花板。再通过商业模型分析对公司的竞争壁垒进行定性分析。

  

前面说过,我们看公司第一是天花板空间,第二是能否可持续,第三是通过排列组合找出PEG最有性价比的公司,在合适的位置买入。

  

科技股的波动率天然比较高,你是如何控制波动率的?

  

崔同魁 第一,核心还是找到好公司,包括科技股中的好公司,这个是长期超额收益来源,而且好的科技龙头公司波动率也比一般的公司要低,相对稳健,更适合长期持有。

  

第二,行业配置尽量均衡,个股可以集中一些。我们尽量在科技或消费中选择2-3个大赛道中看好的方向,进行组合投资,均衡配置。

  

第三,A股和港股均衡配置。本身港股和A股的走势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也很好的熨平了波动。

  

科技依然是2020年主战场

  

展望2020年,您觉得成长股的主战场会在哪里?

  

崔同魁 科技应该占优,机会更多,但仍需要去伪存真,找到未来2-3年真正可以成长的优质公司。2019年底我们对周期、消费和科技三个板块基金持仓进行统计,发现很像2013年初的状态,就是消费板块的公募基金平均配置比例在30%-35%,处在历史高位,而科技在20%-25%,科技股并没有大幅的超配,未来配置比例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随着产业趋势的推动,很多科技公司业绩趋势也是向上的,进一步吸引了资金的再配置,叠加科技类ETF和主动管理基金的发行,科技方向预计整体资金是持续流入的。上一轮的例子是从2013-2015年,科技配置比例从2013年初的10%提升到2015年的40%,而消费股配置比例从高峰35%降到20%。

  

年初科技股无区别的整体上涨,创业板过高的换手率很难持续,但近期市场的大幅调整却带来较好的投资时机,3-4月份是很好的精选优质科技公司的好机会。

  

你是如何拓展能力圈的?

  

崔同魁 最重要的是积累。我从业十多年了,最早看过军工,机械,地产。看军工时学会了怎么样在不充分论据下做合理推断,因为很多军工企业的经营没有非常详细的数据,机械需要对上中下游周期的行业很了解,看地产必须建立在一个宏观框架之下。后来公募期间,重点研究过科技,做私募期间,消费也做了补强,所以主流的行业基本都有了研究基础的框架。后面就是行业和公司信息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保持一个时效性。

  

您平时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自我的成长?不管是投研还是投资能力,包括精神上以及个人的各方面。

  

崔同魁 第一块的话,可能和我的性格特点有关,我以前哲学书看得多,特别希望知道事情背后的一些逻辑。流行和不流行书我也都会翻看,关键看投资框架。我特别赞同朱总说的能力圈,在自己能力圈中擅长的地方做到极致是很重要的,投资体系需要不断迭代。

  

第二块的话,我看的比较杂,很多报告会看的比较快。我还算比较勤奋,对我来说这是一份事业,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每天都能坚持下来。

  

第三块的话,除了研究股票,我的课余生活就是带娃。生活比较简单纯粹,要保持本心,这是我的一点点小小的感悟。

  

您觉得有什么投资方面的书籍比较好?

  

崔同魁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对我早期投资影响比较大,讲了一个经典公募基金经理的模式,算很好的启蒙书。我觉得好东西一定是普适的,巴菲特很多投资逻辑就是普适的。

  

橡树资本的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的《周期》写得很好,对我的影响很大。写了一套周期分析的框架,我觉得投资离不开周期,成长是一个更长维度的周期,那种格局比较大,他是比较偏逆向投资,比较关注一些底部东西。

  

有什么事情您是想多做一些,什么事情想少做一些的?

  

崔同魁 框架性的东西现在想少做一些。我觉得这类事情多做无益,就是包括技术分析它也能形成一个框架,“术”的层面做多了会让人举棋不定,拿捏不准。我觉得这个层面看清楚就可以了。

  

我想多做的东西,第一块是增加自己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领域,保持这样的一个状态;第二块是我想看更多更深层的东西,加强深入研究,增加选股的广度。因为对我来说,更追求复利的效应。

  

- end -

  

安 昀 | 鲍无可 | 曹 晋 | 曹文俊 | 陈国光 | 陈璇淼

  

陈 平 | 陈 媛 | 程 洲 | 崔 莹 | 董伟炜 | 杜晓海

  

恩学海 | 付 斌 | 冯明远 | 刚登峰 | 顾耀强 | 光 磊

  

郭 敏 | 韩 冬 | 郝旭东 | 何 帅 | 洪 流 | 胡昕炜

  

胡鲁滨 | 胡宜斌 | 黄 峰 | 姜 诚 | 劳杰男

  

雷 鸣 | 李 琛 | 李德辉 | 李晓西 | 李晓星

  

李元博 | 梁 浩 | 梁 辉 | 梁 力 | 刘 斌

  

刘方旭 | 刘格菘 | 刘晓龙 | 陆 彬 | 吕越超 | 苗 宇

  

潘 明 | 蒲世林 | 齐 皓 | 祁 禾 | 秦 毅

  

丘栋荣 | 邱 杰 | 石 波 | 沈 楠 | 史 伟

  

是星涛 | 孙 伟 | 王 俊 | 王 培 | 王 栩

  

王克玉 | 王延飞 | 王宗合 | 翁启森 | 吴 星

  

伍 璇 | 谢振东 | 徐志敏 | 杨 栋 | 杨 浩

  

杨缙 | 杨锐文 | 叶展 | 于洋财通| 于洋富国| 张东一张峰富国 | 张峰农银汇理 | 张 晖 | 张 慧

  

张延鹏 | 张迎军 | 赵晓东 | 郑慧莲 | 郑 磊

  

郑巍山 | 郑 源 | 周 平 | 周应波 | 朱 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