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理财基金,基金不保本怎么回事

  

  最近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一定的回撤(亏损)。这两款产品都是中低风险的固定期限理财产品。一个是银行理财,一个是银行子公司理财,所以购买的投资者难免会有情绪。   

  

     

  

  为什么「理财」还是亏损?在这里,我们先来说两种常见的理财产品估值方法:   

  

  第一,“摊余成本法”是一个学术术语。什么是摊余成本法?   

  

  简单,就是计算基金净值的一个方法,手里的债券未来能赚多少钱,然后平摊在每一天。.   

  

  比如基金用100元买了一年的3%债券,今年没有交易进去。最后本息合计103元,所以这一年的3%要每天摊出来,收益要体现在净值上。   

  

  “分享”就是分享未来的利益;“余”是剩余的金额。   

  

  第二,“市值法”是完全根据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债券处理。今天100元按100记,明天99,按99元记。因为市值法准确反映了当前的市值,所以价格会有波动,收益自然会有正有负。   

  

  则本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也约定如下:   

  

     

  

  在这种估值方法下,4月份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受疫情影响的经济下行趋势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并因复工复产而加速,整体呈现回暖态势。特别是各种指标持续向好,所以债券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恐慌情绪。从国债期货的走势图可以看出,最近出现了多次跳空,价格走低,这也是近年来比较少见的。   

  

     

  

  同样,固定收益基金、纯债、短期债券等产品也有较大调整。主要原因是持有的债券因为二级市场价格变动而被收回。因为债券基金产品可以通过杠杆操作,即持有的债券通过回购质押融资,融资后再投入债券市场,这是一把双刃剑。不同类型的基金杠杆、估值方法和投资期限如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嵌套之下,有没有成品蛋?但是,经过多年的投资者教育,基金知道自己的净值有涨有跌。但对于“旱涝保收”的财务管理调整,一般很难理解。   

  

  事实上,根据“资管新规”,打破债交所是监管的一个方向。这是如此明确的规定:   

  

  二。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支付有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支付。   

  

  六、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方负责,买方负责”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有投资者认为“刚兑”不太好?其实这里面隐藏着很多风险。   

  

  理财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收益就是为自己付出风险的收益。股票波动性大,所以有可能高收益;基金专业性强,波动大,要交管理费,承受的波动有限。但过去银行融资的情况下,银行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风险可能不会马上暴露出来。但长期来看,风险在积累,可能导致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个时候未雨绸缪对个人有好处,对经济降低成本也有好处。   

  

  有一个关于猎杀北极熊的故事:   

  

  北极熊对血腥味非常敏感。猎人把尖刀放在一桶血水混合物的冰块里,北极熊就会舔“好吃”。最后冻住的舌头会逐渐麻木,血腥味刺激北极熊流血后舔得更快,最后倒在血泊中。   

  

  保证回报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刚兑是藏在冰里的刀刃。它扭曲了风险定价机制,推高了无风险利率   

  

  但是,不保本并不意味着风险大,相反,弱化了系统性风险。适度增加风险也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收益的可能性。目前就银行理财而言,销售适用性原则要求对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根本解决办法是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水平的产品。   

  

  转发上一个理财师总结的朋友圈:   

  

  近期部分净值型理财净值的波动,主要是由于采用市值法,以及债券市场的剧烈调整。   

  

   银行理财净值波动是正常现象;   

  

   理财不保本!不保本!不保本!   

  

   不保本有危险   

  

  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预测来合理配置资产,这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