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基金收益排名,养老基金缺口

  

     

  

  作者|宋贾新宇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提要:   

  

  个人养老金制度可以聚集大量资金,以缓解第一和第二支柱的资金压力。   

  

  个人养老金的试点及扩面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长期稳定资金,进而助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最终决定是否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还需要等待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目前来看,再等等看或许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   

  

  作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首个国家顶层文件,《意见》规定“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由参保人个人承担,全额积累”。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炉”。个人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获得更高的养老保障。   

  

  那么,个人养老金制度有哪些亮点呢?对于个人来说,是否值得参与?   

  

  三大亮点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一时间引起了广大民众的热议。总的来说,这个系统有三大亮点。   

  

   实施个人账户制度   

  

  《意见》拟通过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参保人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是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参与者应指定或开立唯一的个人养老基金账户,用于个人养老金缴纳、收入收缴、支付和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养老基金账户封闭,其权益归参保人所有。除另有规定外,不得提前支取。   

  

  可见,个人账户制度能够直观地反映个人权益,同时能够促进个人保险的激励性和便捷性服务,同时能够与第一、第二支柱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进行有效的有机衔接。   

  

   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意见》建议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按规定领取个人养老金。参保人员个人养老金最高年度为12000元。   

  

  虽然国家税收优惠的具体政策尚未明确,但相比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按照不超过当年应纳税所得额6%或12000元的方法确定的扣除限额,个人养老金取消了6%的限额。如果最终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年扣除限额12000元,在代扣代缴层面会更方便。   

  

  从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税收优惠政策是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快速发展被广泛采用的制度设计,有助于激发消费者的参与热情,有效发展个人养老金的规模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补充养老的需求。   

  

   充分发挥多元化养老金融产品的市场作用   

  

  《意见》拟将个人养老基金账户内的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开发行基金等金融产品。经营安全、成熟、稳健,标准规范,注重长期保值,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参与者可以自主选择。   

  

  与限制商业保险产品的税延型养老保险相比,个人养老金制度重视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多种形式的养老金融产品的功能。既有助于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又能充分发挥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积极性。   

  

  影响几何?   

  

  据东吴证券非银团队统计,目前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占比分别为62.4%和37.7%,第三支柱余额占比不足0.01%,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由于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缺口日益增大,现收现付制下资金压力巨大。第三支柱的开发建设是突破养老基金缺口、应对其他支柱不足的重要手段,因此第三支柱的开发尤为重要。   

  

  个人养老金账户体系作为第三支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健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同时,还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并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完善多支柱养老。   

保险体系

  

  

一方面,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行和建立可以促进个人养老意识的提高,让个人资金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分配更加平滑。

  

  

一直以来,我国第一支柱的缴费激励性不足,缴费基数明显小于真实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虽然覆盖面广但是保障水平低下。而我国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覆盖面狭小,相当一部分人群实际上无法享受第二支柱的保障。因此,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普及可以大大补足前两支柱的不足,不仅可以满足传统就业部门人员的养老保障需求,还可以满足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需求,在制度层面极大地完善了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另一方面,个人养老金制度可以聚集大量资金,以缓解第一和第二支柱的资金压力。

  

  

目前,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仍以基本养老金为主,特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据业内专家测算,当前退休人员领到的养老金仅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45%,即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仅为45%左右,远低于世界银行不低于70%的建议标准。另外,还有专家统计,2020年我国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金约为3350元,而居民养老保险全国平均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仅为每月174元左右。

  

  

个人养老金制度实行的是“基金积累制”,假设当前年度缴费限额为12000元,按月缴纳1000元,缴费20年,年化收益率为4%,在连续给付17年的情况下,届时可以为参加人每月提供养老金2445元。

  

  

可以看出,个人养老金较高的给付水平,将有效分担第一和第二支柱的保障压力,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水平。

  

  

● 为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提供长期资金

  

  

个人养老金账户实行封闭运行,参加人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形外,不得提前支取。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养老金就成为一种封闭运行二三十年的长期稳定资金。

  

  

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建立,将带动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的规模发展,进而为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大量长期稳定资金。

  

  

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个人养老金的试点及扩面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长期稳定资金,进而助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相应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个人养老金积累水平的增长。

  

  

值得参与吗?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税收涉及缴费、投资和领取三个阶段。根据《意见》中关于“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要求,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有税收优惠政策的,但在部分阶段可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具体税收政策还未出台的情况下,本文以缴费阶段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多元金融产品的选择来对是否值得参与个人养老金进行分析。

  

  

● 税收优惠力度

  

  

参考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缴费阶段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参加人扣除“五险一金”和专项附加扣除的情况下,对于5001-8000元应税所得收入,其参加个人养老金最高年度税优额度为360元;而对于8001-17000元的应税所得收入,其参加个人养老金最高年度税优额度为1200元。随着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个人养老金最高年度税优额度可以达到5400元(见表1)。

  


  

  


  

这说明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可以有效节税,对于中产阶层等广大群体具有较高的税收激励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和领取阶段的税收政策还未出台。参加人应结合缴费阶段的税率和领取阶段的税率进行综合比较。

  

  

● 收益率比较

  

  

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具有不同的收益与风险状况。近年来,银行理财收益率降至3.93%左右,三年以上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约为3%,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年化收益率在3.5%左右,股债混合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在5.5%左右(见表2)。

  


  

  


  

总的来看,这些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是比较高的,但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对风险要高一些。对参与者来说,应结合自身金融素养,审慎选择适合自己的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

  

  

总体上,从参与者个人来说,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是值得一试的,毕竟是由国家牵头推动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其中涉及的相关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还是有保障的。

  

  

当然,最终决定是否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还需要等待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目前来看,再等等看或许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如何参与?

  

  

《意见》规定,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

  

  

国家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8075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4797万。对于上述10.3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来说,不论是企事业单位就业人员还是灵活就业人员,都可以自愿参加个人养老金。

  

  

目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在部分城市将先试行一年,总结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开。

  

  

在进行试点及后续扩面的地区,参加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用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里的资金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参加人既可以购买一种金融产品,也可以购买多种金融产品。无论是购买一种还是多种,都由个人在养老金账户中来完成,不需要跑多个金融机构。

  

  

在参与程度上,参加人可自主决定是全程参加还是部分年度参加。在缴费额和缴费方式上,起步阶段只要不超过年度缴费上限12000元,参加人可以自主决定缴多少,本年度内既可以一次性缴也可以分次缴。

  

  

综合来看,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在顶层设计上为养老保障给了一个不错的“选项”,但在具体的配套政策、服务细节和落地执行上能不能做得更好,以便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将持续考验相关各方的智慧。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