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八股文的格式

  

  提起科举,我们会想到八股文,认为“八股文”是迂腐俗套的代名词,八股文又被称为艺术制作、当代艺术、当代文学、八股文。因其书名来源于四书五经,故又称四书五经。典型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开头、起笔、起笔、中笔、回笔、装帧八部分组成。   

  

     

  

  八股文虽然形成于明代,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诗词和宋代的经典。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以义取士后,规定每篇不得超过五百字,与八股文有相通之处,因此王安石常被视为八股文的鼻祖。明武年间,朱元璋规定八股文为初级考试体例,至明宪宗成化年间定型。   

  

  自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后,就一直受到质疑。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八股文对国家和人民毫无益处,希望废除八股文,采用其他文体。的确,通过八股文走上仕途的官员,严重脱离社会实践。他们只知道儒家经典,却不知道如何治国,连最起码的管理政治的能力都没有。奇怪的是,明清最高统治者和官僚积极推动维护八股文,并不是因为看不到八股文的弊端,而是另有原因。   

  

     

  

  第一,八股文能有效维护帝制统治   

  

  明清八股文的命题范围和答案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要求考生必须精通并遵守朱成理学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任何人回答一个与孔孟和朱成的新儒学相悖的问题,不仅会被淘汰,还会被追究责任。这样,八股文就显示了其独特的政治功能,即可以通过强迫广大士子只读儒家经典,统一思想,来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   

  

  第二,八股文有利于引导考生备考   

  

  八股文从四书五经中命题,避免了考生散漫的学习准备,使考试具有可比性。这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高考和考研,在此之前会出台考试大纲,让考生集中精力复习备考。   

  

  第三,有利于考官阅卷,这也是八股文最重要的功用   

  

  八股文和我们现在考试常用的客观题差不多。在八股文出现之前,考试的体例是诗、经、对策。这些风格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格式,考生可以随意发挥。在阅卷时,考官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对考生进行排名,这不符合考试所要求的客观公正原则。八股文是一种比较规范的考试风格,即所有的作文卷子都有一定的标准格式,一眼就能看出是高是低,也就是所谓的“作文评价”。所以不同的阅卷人对同一篇八股文或同一份试卷的评价基本相同。   

  

     

  

  前段时间有读者问我,明清科举的考官是不是在阅卷,会不会因为主观意识而埋没考生。其实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这里讲一个乾隆年间湖南科举的故事,从中可以得到答案。   

  

  龙二十七年(1762),湖南进士、进士钱大昕、新科状元主持湖南乡试。三人都是八股文写作高手,也都是批阅八股文的专家。省考后考生交卷时,吴红最欣赏丁傲、丁、安、和陈生庆五位考生的卷子,认为这五位考生一定能考上。   

  

  阅卷结束后,副主任钱大昕和王杰   

  

  第四,八股文可以训练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八股文就像下围棋。每一滴你都要考虑下一步和接下来的几个步骤。走错一步,就没有后续手段。真正的八股文高手,脑子里什么都懂,讲究布局,一步一步把文章做出来。经过八股文的严格训练,就非常容易做出其他风格。   

  

     

  

  任何生意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所以八股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没用,而是有各种功能的。它在当时有其必然性,也有其被使用500年的内在原因。至于明清之际,很多人反对八股文,也在情理之中。有时间再说说八股文的主要弊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