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手机分期花呗额度不够怎么办,花呗分期额度不够选择组合付款

  

  2014年,花呗正式上线,被视为蚂蚁集团的“重要里程碑”。   

  

  同样重要的还有担保交易、快捷支付、余额宝、二维码支付、芝麻分、蚂蚁森林等等。但相比其他“里程碑”,花呗因其消费贷款属性引发了更多负面争议,尤其是近期。   

  

     

  

  花呗是个支付工具   

  

  自推出以来,柏华一直被视为信用卡的竞争对手。通常信用卡免息期较长,而花呗无条件免年费。   

  

  从使用角度来说,我们都知道两者都是支付工具。但说到“数钱”,花呗更有可能首先被当作“贷款”产品,用来对标银行体系的消费贷款,而不是信用卡。   

  

  最低还款额后,柏华日利率在1.2万-1.5万(大部分在4千左右),折算成年化利率7.2%-18%。因为很多银行的消费贷款年化不到10%,最低甚至可以到5%左右。基于这种逻辑,有人认为花呗属于“高利贷”,希望它也能把年化降低到银行消费贷款的水平。   

  

  为什么信用卡通常不这么定义或者要求降息?即使过了信用卡的免息期,还有18%或者1.5万的年化率,即使花呗的年化率和信用卡持平甚至更低。   

  

  首先,围绕信用卡的操作,银行采用积分的游戏,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礼品,免息权益等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评分制度使信用卡成为一种普遍的信用支付形式,其“工具印象”比贷款的本质更加显眼。   

  

  但事实上,花呗的工具属性并不弱,其付费接受范围已经相当广泛。比如今年推出的“芝麻围棋”游戏,也着重展示了其工具的身份。   

  

  简单来说,通过花呗和芝麻信用的能力组合,“芝麻go”用户可以享受先用后付、会员卡免押金等福利。所谓免押金会员的核心是,用户只有在获得了优惠且超出了会员费,或者完成了约定的任务,才会从花呗扣除会员费;如果没有,将不收取会员费,并扣除所享受的福利。理论上,这是一种闭着眼睛都能开的会员卡,可以让消费者“永不吃亏”。   

  

  综合支持场景和“芝麻go”等配套设施考虑,花呗是最具工具性的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在中国目前的移动支付环境下,其工具属性丝毫不弱于信用卡。   

  

  其次,很多信用卡用户可以在免息期内进行全额还款,或者在POS机等设备的帮助下,支付少量手续费来达到这个目的。既然免息期大家都可以“解围”,那后面的利息就无从谈起了。热烈欢迎无息贷款。当然,花呗也有免息期,但普遍缺乏现金还款方式。全额还款靠自己。   

  

  即便如此,在免息期内全额还款的群体也不在少数。作为拥有多张信用卡和花呗的双重用户,边肖一直“抠门”到底,几乎没有为这类信用支付产品支付过任何利息。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对网民消费信贷使用情况进行了一轮调查。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网民表示他们有日常使用消费信贷和信用支付服务的习惯。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网民,以及一批从事消费信贷的企事业单位。调查人群也覆盖了60、70、80、90等年龄段,其中超过90%的用户在使用花呗。   

  

  此外,在使用花呗的用户中,超过70%的用户表示会按时还款。也就是说,他们在使用花呗的时候从来不付利息,大部分是对免息期感兴趣。   

  

  对于用户来说,信用支付产品的免息期可以缓解消费压力,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更高级一点,免息期可以让现金流更健康。把花呗用于消费,把更多的闲钱投入余额宝,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豪威   

  

  当然,消费主义的盛行是一个巨大的话题,而不仅仅是一锅信用支付产品。正因如此,把信用支付产品的广告打上马赛克似乎不太好。   

  

  白,花不是很赚钱。   

  

  以下研究。   

  

  选择非全额还款的30%用户中,超过50%以三期还款为主,三期对应的实际手续费为2.5%。目前花呗账单分期有4种:3期、6期、9期、12期。分期付款时间越长,总手续费越高。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花呗平均额度只有2000元,超过三成用户额度在1000元以下。据信用卡持卡人反映,花呗阵营中存在大量“菜卡”。顾名思义,“美食卡”是指只能用于购买食物的信用卡,一般指那些额度太低的信用卡,一般限制在500元、1000元,无法满足大额消费。   

  

  换句话说,花呗和信用卡一样,拥有大量“付了钱却不付利息”的用户,账单厚度和分期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满。同时,它的人均额度还比较“迷你”,有大量的“菜”。全额还款问题不大。   

  

  这样从单个用户的角度来看,花呗似乎并不是很赚钱。对于大量用户来说,实际使用成本还没有年化利率高。   

  

  按照“贷款驱动”的思路,蚂蚁集团的年营收其实远不如大型银行,即使拥有10亿用户,即使其中有5亿是消费信贷用户。从盈利能力来看,蚂蚁集团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19亿元,同期工行和建行分别为1498亿元和1376亿元。   

  

  花呗还是个“科技”产品   

  

  当然,这种类比并不合理。   

  

  逻辑上,蚂蚁集团的小额贷款业务是和传统的银行贷款业务一起存在的。   

本质区别。数据显示,蚂蚁集团微贷科技平台98%的信贷余额均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实际进行贷款发放,或已经完成证券化。可以说,花呗并不直接从贷款的生意中赚钱。

  

蚂蚁集团IPO在即,许多投资人关注的所谓“很赚钱”、“堪比印钞机”的贷款(微贷科技)业务,从赚钱能力来看距离大行仍然很远。毕竟花呗的主要营收并非来自少量用户的高额利息,而是通过规模效应实现。

  

什么是规模效应?用小时候的思维来理解,就是那个“要是每人给我1毛钱就好了”的美好愿望;用我妈的思维来理解,就是“薄利多销,细水长流”;用蚂蚁集团的方式来理解,就是科技能力。

  

“科技”属性是花呗可以规模效应的根本。我们不妨将所谓的“微贷科技”拆开,不再过于关注蚂蚁集团能从“微贷”中赚取多少钱,而是落脚于实现该业务的“科技”或许更加有趣。这可能是个观察花呗,乃至整个蚂蚁集团的更好角度。

  

除了让花呗规模足够巨大,“科技”能力也让它具备与芝麻分、余额宝、二维码支付等能力和产品结合的可能。这样一来,蚂蚁对它的期待便不再是单一利息,而是有了更多期待。

相关文章